刘正生执教《夹竹桃》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刘正生执教《夹竹桃》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2 22: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花”共赏 言意兼得
——刘正生执教《夹竹桃》

导 入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夹竹桃》一课,知道是谁的作品吗?
生:季羡林。
师:对,季羡林,人称季老。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请拿出笔,在课文纸的上方用一两个词写出你的评价,并署上你的大名。谁想到前面写?
(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优美、生动——胡梓馨;置身其中——白冰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温家宝总理是怎样评价季老作品的吗?(师板书:耐读——温家宝。 屏幕出示温家宝的评价: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 chu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xī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指名读。)
自读课文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 习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感受感受是如何耐读的。请同学们起立,自由读课文,读完一遍就坐下。如果看到还有站着没读完的同学,可以把感兴趣的段落或读不好的地方再读读。
(生起立,读课文)
师: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屏幕出示生词:融洽 熏透 和煦 韧性 玉簪花 满院葳蕤 一嘟噜 毫不含糊 夜影参差 荇藻 微风乍起)请一些同学来认读这些生词,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就一起跟着他读。(指导读准“一嘟噜”“毫不含糊”等读错的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有哪些你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我想问一下“满院葳蕤”是什么意思?
师:现在如果我们手头没有工具书,怎么解决呢?
生:我们可以到课文中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读有关句子)
师:课文中说什么满院葳蕤?
生:(齐)花。
师:那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盛。
师:好!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生:荇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词确实很难懂,开始老师也不不理解,查阅了资料之后才明白的。有查阅资料了吗?
生:水中的一种浮游生物,水藻。
师:荇藻在我们这边是很少见到,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图片。(屏幕出示荇藻的图片)。(稍停)还有没有需要解决的词语?
生:玉簪花是什么样子的?
师:看它的名字,像什么一样的花?
生:玉簪、簪子。
师:我们可以根据古代电视剧里的人戴的簪子的形状去想象一下
……
品读“韧性”
师:当回顾全文时,有个词让我很感兴趣,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你们猜猜是哪个词?
生:韧性。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夹竹桃的韧性的,用心读这一段,画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细细品味,边读边用笔圈画、标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生:我找到的是“夹竹桃却在哪里一声不响……又长出一嘟噜。”
师:能读出有韧性的感觉吗?试试看。
(一生读文)
师:老师感觉花只是开了两朵、两嘟噜。再读读,找找感觉。
(生再读文)
师:这回我听出来了,她把“又开出”“又长出”读得特别好,让人感到了夹竹桃花开不败的情景。我把这句话这样写行不行?(屏幕出示: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生:像原文写得更有层次感,感觉花是越开越多的。
生:原文读起来更顺口。
师:好,我们再读,读出越开越多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文)
师:这是美的接力,这是生命的接力。没有衰败,只有灿烂。还有那些句子让你体会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生:我从“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弄姿。”体会到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写法描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说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再观察这几句话,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像什么啊?
生:很像一首诗,很美。
师:是啊,那我们就把它变成小诗来读一读。(屏幕以诗歌的形式分行出示这一段话)我们一起读一读,要读出诗的感觉。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整齐,但是情感似乎不是很到位。找一名同学再来读一读。注意:你在读诗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感受到夹竹桃经历的春、夏、秋三季,是不是真的很美。找到感觉再读。
(一生读)
师:你们评价一下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因为她抓住了一些重点的词语。
师:给他们点掌声。这里还有一特殊的句式,你们注意到了吗?
生:(沉默一会)“无日不迎风弄姿”是个双重否定句式,下面的“无不奉陪”也是。
师:说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天都迎风弄姿”“全部奉陪”。
师: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双重否定句式呢?
生:能加强语气,更能体现夹竹桃有韧性,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夹竹桃都奉陪了那些花呢?从文章里找找。
生:……概括说就是春、夏、秋三季的花。
师:到底是怎样奉陪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吧。
(分春花组、夏花组、秋花组读和夹竹桃组对读。前三组读第四自然段中有关的句子,夹竹桃组读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然而……又长出一嘟噜”。)
师: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这一点韧性,同庭院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师指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并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师:学到这,老师有个疑问:第四自然段100多字,写了14种花,没有夹竹桃什么事,是不是离题了?
生:没有离题,这是对比的写法,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师:对,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红花也许绿叶扶持,韧性还要娇艳陪衬。作者的表达方式多么高明,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耐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季老的人生简历,也许我们对文章会有更新的感悟。
季羡林:24岁时到德国深造,遇上战事,10年中,经受着战祸之苦,但他顽强积极地学习和生活,完成了博士学位。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55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到严重的迫害,但他仍然笑容依旧,没有轻易向生活低过头,还用幽默的笔调讲述自己的遭遇,这就是《牛棚杂忆》。
2003年,92岁的季羡林因病住进医院,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过学习。5年的病榻生活,又著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还是非常谦虚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哪。”
师:读后有什么感受啊?
生:季老的一生很不寻常,也像夹竹桃一样,特别有韧性,也很谦虚。
走进“幻想”
师:在季老的心中,夹竹桃的妙处不止如此,还在于它能引起作者的幻。(板书:幻想)老师很喜欢这一段,想给同学们读读。在黑板上有两个同学的名字,一个白冰,一个胡梓馨,这两个名字也引发我的幻想,请轻轻地闭起你们的眼睛——啊,在洁白的月光下,传来了一阵阵的馨香,把我们引到了夹竹桃前。(师在柔美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相应的部分)请慢慢睁开你们的眼睛,回到课堂,说一说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地图,上面有大海,一只小船正在上面缓缓行驶。
生:我看到了一幅墨竹。
生:我看到了池塘,里面有圆形的荇藻,还有一条条鱼儿游来游去。
师: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再读读感受感受。
师:季老写了几种幻想,分别是什么?
生:三种,分别是地图、荇藻和墨竹者。
生:简洁是简洁了,但表达效果不好。如果不像课文那样写,就觉得很生硬,不能把人带入这种境界中去。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比如第一句话说的地图,那些句子或者词语让你觉得这真的就是地图了?
生:(读)这一堆是影子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师:还有更妙的是——
生:碰巧有几只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添加了“更妙的”这个词?
生:夹竹桃在那里是静止不动的,而这些虫子是动的,有动有静更有趣了。
师:好!(掌声)既要写动,又要写静,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便是妙之所在。所以温总理评价季老作品是——
生:(齐)耐读。
师:作者不但写出了像什么,还写出了怎么像。比如第三句说像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那些句子能让你体会到像一幅画。
生:(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真奇妙啊!如果月光下你就站在夹竹桃前,你又会产生哪些幻想呢?
(屏幕出示填空,师生合作完成。)
生:我幻想它是鸟巢,它居然就是鸟巢了,这密密层层的叶子围城了外围,中间空白的地方是 赛场 。碰巧有一只蜻蜓飞过,这就是 飞机在航拍 。)
生:我幻想它是《哈利·波特》中的神秘城堡,我眼前就 真的展现出了这座城堡 ,夜蛾飞过,那 就是哈利波特骑着飞行扫帚巡逻 。(掌声)
生:我幻想它是浩瀚的星空,它就真的变成了夏日的夜晚。那点点缝隙就是闪烁的星星。碰巧有一片叶子飘落,那就是天上的流星 。(掌声)
师:课文里描写了三个幻想,我们刚才也说了三个,为什么要三个呢?
(生沉默)
师:三个很有代表性,形成一个什么句子?
生:排比句。
师:有时候,我们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格式。格式像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记住格式有助于我们的写作。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收 束
师:这篇文章作者写于1962年,发表五十年了。我们现在学到的只是原文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找原文读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在2009年7月11日,被称为“夹竹桃知己”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去世了,享年98岁。有人说季老没有离去,他的精神,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的财富,以及对中国国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必将被世人所铭记。他只是回家了!今年的8月6日,是季老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想起了宋代文人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的一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让我们齐读屏幕上这几句话,以表达我们对季老的崇敬之情。
生:(齐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下课!
(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1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