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6 14: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诗词鉴赏(含现代诗歌)
训 练 一
一、咏物抒情(2020考)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弃久
[五代]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第一、二两句,表明惆怅之情一直郁结在作者心中。
B. “常病酒”“朱颜瘦”体现了作者明知醉酒有伤身体,却仍
然借酒浇愁。
C. 最后一句中的“新月”是指阴历每月月初的弯形月亮。
D.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表现出作者经过挣扎与反省后
内心的解脱。
解析:作者经过挣扎与反省后依然未能自解。
D
(2) 请描述“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边上生长着大片的如茵青草,河岸上柔柔的细柳随风飘拂,形成一片浓荫。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孤寂惆怅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唐]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① 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
在今浙江省桐庐境内。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
扬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句侧重描写“桐庐江”的景色。日暮、猿啼、孤舟等景
物渲染了清新愉悦的氛围。
B. 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吐独客异乡的惆怅
和孤独,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C. 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出诗人情
感的不平静。
D. 尾联是虚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友的感情。
A
解析:“渲染了清新愉悦的氛围”有误。日暮、猿啼、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呈现的景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傍晚时分,风萧萧而来,两岸树枝树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静静照射下来,激流的江边,一叶孤舟随风漂荡。
示例: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二、赠友送别(2019、2015考)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峡口送友人
[唐]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①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春天的景色,表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
情。
B. 此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
点。“花飞”,即“飞花”。
C. 峡口,指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西陵峡口,为长江出蜀的险隘。
D. 最后一句写友人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要送诗人远行。
D
解析:最后一句写诗人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要送友人远行,从诗题“峡口送友人”可以看出。
(2)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歌第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学过的诗歌中表达意思与之相同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景象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
己的朋友了
示例: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山行留客
[唐]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
美景的愿望。
B.“莫为轻阴便拟归”是客人对诗人的劝留之辞。
C.“沾衣”,指沾湿衣服。志南和尚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杨柳风”的诗句。
D. 这首诗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
也是如此。
解析:“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
B
(2) 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理解“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弄”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三、爱国言志(2016考)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少 年 行(其二)
[唐] 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①战渔阳②。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 ① 骠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② 渔阳:渔阳郡,治所在
今北京市密云西南。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游侠出征边塞。
B. 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长官有羽林郎及
羽林中郎。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的一种。
C. “出身仕汉羽林郎”,意思是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
了羽林郎的职务。
D. 末句表现的是斩钉截铁的语气,“侠骨”是指作者在战场上的英
武刚强的气质。
D
解析:“侠骨”是指游侠在战场上的英武刚强的气质,而不是指作者的气质。
(2) 赏析最后一句中“犹”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是“尚,还,仍”的意思;“纵死犹闻侠骨香”意为即便侠客死了,他们的骨头仍是香的。一个“犹”字点出了作者对征战沙场、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们的高度赞扬。
这首诗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菩 萨 蛮①
[宋]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
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① 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 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熏香。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主人公的早春之喜。
B. 首句中的“风柔日薄”表现了天气温和,风光柔丽的气氛。
C. “梅花鬓上残”一句中的“梅花”指梅花妆,这是古时女子妆
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相传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D. “香消酒未消”一句中的“香”指梅花的香气。
D
解析:句中的“香”是指熏香的味道,而不是指梅花的香气。
(2) 说说你对“睡起觉微寒”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阕词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双关,既表现词人睡醒后因为早春天气微冷而感觉微寒,又深刻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苦。
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以及对时局的担忧。
训 练 二
一、感时伤怀(2021考)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秋雨夜眠
[唐]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①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释] ① 温瓶:烤火用的烘瓶。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忧伤惆怅的老翁形象。
B. 首联中的“三秋”,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
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C. “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的时间。
D. 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
(2) 分析末句“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刻画的是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A
① 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 运用反衬手法,夜来的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被秋雨扫得飘零满阶。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
(3) 诗中“霜叶满阶红”与下面诗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霜叶满阶红”写夜间风雨的冷酷无情,反衬出老翁的“安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借蝉的鸣叫声,突出山林的幽静。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即 事
[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时分。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乡村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
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
C. 颈联写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黄昏时狗在荒野里找东西。
D. 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
C
解析:颈联后一句的意思有误,应该是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
(2) 颔联中对偶非常精妙,请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颔联中,“纵横”与“高下”相对,工稳恰切,且“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对应,经纬交错。“一川水”与“数家村”相对,其中运用数字概念,“一”与“数”相对;“川”与“家”相对,都作为量词;“水”与“村”相对。通过上述对偶的运用,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晰生动、谐和匀称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羁旅思乡(2018、2017考)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早寒江上有怀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B. 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C. 颈联写诗人希望能归去,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
D. “平海夕漫漫”,意思是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天色
阴暗,已至黄昏。
C
解析:颈联写诗人思乡的泪水已在客游中流尽,家乡的亲人们也一定在遥望“天际”的“孤帆”,盼望着诗人归去。此处并不是诗人在遥望“天际”的“孤帆”。
(2) 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抓住了树叶飘落、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表达了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 “乡泪客中尽”是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
B.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C. 驿,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D. 最后一句中的“远行人”是指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所有离家在
外的人。
D
解析:最后一句中的“远行人”是指作者自己,并没有指其他人。 
(2) 三、四两句是怎样写“思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理解“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描绘了一幅想象的画面(或:反向落笔),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达“思家”之情。 
示例:从词语角度来看,“抱膝”二字活画出诗人枯坐的神态;“灯前”既烘托环境,又照应题目中的“夜”;“影伴身”则表明孤苦一人,无人相伴。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思家时的孤独寂寞。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山迥④,河声入海遥。
帝乡⑤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① 阙:指唐都城长安。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
一次到长安去。 ②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 
③ 中条: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南。 ④ 迥:远。 ⑤ 帝
乡:京都,指长安。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
B. 首联中的“长亭”是指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
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
C. 中间四句写四周景色,华山、中条山、黄河,显得雄浑苍茫。
D. 尾联是说,诗人来长安很无奈,他还是喜欢故乡的渔樵生活。
D
解析:尾联写诗人来长安,并非无奈,只是含蓄地表明他来长安并非专为追求名利。
(2) 请赏析“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中所用到的表现手法。(选取一种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之情,我们学过的诗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表达的感情相似。
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
示例一: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写出了诗人初见潼关时的惊喜之情和开阔的胸襟。 示例二: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了诗人初见潼关时的惊喜之情和开阔的胸襟。 
示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