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2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凛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
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
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
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
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此后,靠着老虎孝敬的物品,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如此数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坟茔垒好,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
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儒家的“五常”还差一个字: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写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第三步写老虎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第四步写老虎稍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
老虎乃大智者也。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老虎是力量的象征。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何其勇武!何其威风!为此,国人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
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如形容身体健壮的虎背熊腰,如形容智慧谋略的调虎离山,如形容胆量过人的降龙伏虎,如形容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如形容威武气势的虎啸龙吟……
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
(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材料二:
西方人把狮子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则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自古就崇虎,喜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老虎是“四瑞兽”之一,它能“驱恶镇邪”,是保护神。据说,古时中原有个“虎氏族”,是黄帝的一个胞族,后来曾建立过“虎方国”。而在川蜀一带,古代巴人也有一支叫白虎巴人。
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然虎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如虎符、虎将、虎师等。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力量和正义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虎。人们以虎为瑞兽,认为它是力量的象征,让它来守护家、保卫家人;认为它是正义的化身,用它来镇宅、驱逐邪恶。
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对蚌塑龙虎图形,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一并带到了江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慢慢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
(摘编自刘涟《虎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和流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B.先民将仁爱寄寓在老虎身上,将老虎变成布老虎,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还让人格化的老虎感染人。
D.老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聊斋志异》里写县宰担心无人愿领捕捉猛虎的差事,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
B.国人视老虎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老虎活跃在书籍、绘画、成语里,活跃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
C.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崇虎,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
D.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被中原人带到了江南。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风俗通义》里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B.和虎有关的成语众多,形象传神,如调虎离山、三人成虎等。
C.统兵将领使用虎符调兵,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吻合,才能生效。
D.人们张贴刻画着虎的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让虎来守护家,保卫家人。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虎文化,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 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 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D. 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6. 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4分)
7. 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分析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甲】
田仁者,陉城人也,田叔之少子。叔以官卒,田仁以壮健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仁为郎中。卫将军尝从仁过平阳主,主家令田仁与骑奴同席而食,田仁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诏问能略,相推第也。武帝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於河上。其后以田仁为丞相长史。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也。是时石氏九人为二千石,方盛贵。田仁数上书言之。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谢,谓田少卿曰;“吾非敢有语言也,愿少卿无相诬污也。”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改)
【乙】
其后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田仁主城门。田仁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诸陵过。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田仁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系田仁,田仁下吏,诛死。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
B.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
C.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
D.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有区别。
B.郎中,官名,战国时为郎官通称,汉武帝以郎官供尚书署差遣,后成定制。
C.绛衣,指深红色的衣服,汉时尚红,军服常用红色,文中的绛衣就是军服。
D.移德,文中指改变原来的德行态度,“移”指改变,与移风易俗中的移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仁有才能被赏识。在朝廷征召郎官的时候,作为舍人的田仁,得到少府赵禹的赏识,后又得到皇帝的任用。
B.田仁施政不畏权贵。田仁作为丞相长史整顿三河吏治,权贵们于是干预田仁施政,石氏家族更是派人诬陷他。
C.田仁不甘居于人下。平阳公主家的人让田仁和骑奴同在一张席子上吃饭,田仁拔刀割裂席子和骑奴分席而坐。
D.田仁无意朝廷争斗。田仁负责主管城门防务时,不想卷进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冲突,于是离开城门到各个陵寝去。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诏问能略,相推第也。
(2)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
12.【乙】文的内容中提到范蠡的用意是什么?(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徐州① 汪元量
白杨猎猎起悲风,满目黄埃涨太空。
野壁山墙彭祖宅,塺②花粪草项王宫。
古今尽付三杯外,豪杰同归一梦中。
更上层楼见城郭,乱鸦古木夕阳红。
【注】①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灭亡,元朝一统之时,诗人来到徐州写下此诗。②塺:尘埃。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层次分明,首联二句选取“白杨”“黄埃”等北方特有的景物,既点明了地点环境,又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慨叹人世沧桑,“塺花粪草”暗示大兵之后的名胜古迹,无人游览,无人欣赏,景象凄凉。
C.诗人对国运无回天之力,只好借酒浇愁,“同归一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意蕴不相同。
D.“乱鸦”一句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夕阳、乱鸦、古木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凉之情。
14.“满目黄埃涨太空”中的“涨”字颇具匠心,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也有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的句子,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了蜀道所在的地方山峰连绵不断、高耸险峻,“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山间水石相搏发出的巨大声响侧面表现出了蜀道的艰险。
(3)《登快阁》中,巧用典故,“_________________”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自己抱负无法实现、自己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
(5)《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三、《红楼梦》阅读(4分)
16、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1分)
(2)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 请简要分析。(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讴歌英雄模范的传奇事迹,展现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构成了红色光影的内容主线。《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电影,塑造出许多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中国医生》《中国机长》等电影讲述当代奋斗者的故事, 时代英模的伟大与崇高,凝聚了民心、熔铸了精神。《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等电影以日常化叙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英雄,描绘出 的时代画卷。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挚的家国情怀,主旋律电影深入观众内心,激发起更为持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好的主旋律电影,一定是契合人民需求、符合文艺规律和传播规律的电影。这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中进行艺术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题材选择上,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 ,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在艺术创作上,必须善用大众语言、群众视角,深入生活、超越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刻画历史、还原历史而不是歪曲历史,饱含情感、情理交融而不是矫揉造作;在电影制作上,必须选好主创团队,发扬工匠精神,展现文艺工作者 的优秀品质。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激发创作生产活力,才能真正让主旋律广受欢迎、释放更大正能量。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抒发 波诡云谲 脉络 德才兼备
B.书写 波澜壮阔 脉搏 德艺双馨
C.书写 波诡云谲 脉络 德才兼备
D.抒发 波澜壮阔 脉搏 德艺双馨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B.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C.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
D.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航天员叶光富展示了太空水球光学实验。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 ① 。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 ② ;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这项实验体现了三个物理现象,首先,在太空失重环境下,( );而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当你站在它的两倍焦距以外,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最后, ③ ,气泡会待在水球中。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滴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
B.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
C.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
D.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这个球体接近完美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逆境自有逆境的力量,正如顺境自有顺境的无能。”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人的一句话:“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作为当代青年,你对“顺境”与“逆境”是如何看待的?面对不同的境遇,青年一代当如何自处?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经历,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可知,“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与“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不构成因果关系。
B.“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凛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可知,原文说的是“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并没有说“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
D.“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错误。原文说的是“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错误。由原文“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可知,李能最终完成了差事,选项表述不合文意。故选A。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调虎离山”是形容智慧谋略的。“三人成虎”意思是“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调虎离山”“三人成虎”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的观点。故选B。
4.①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②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老虎乃大智者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可知,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段关键句“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和第三段关键句“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
二、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错。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百姓的体现,不能说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故选A。
6. 【答案】①先是怀恨在心:陈不让别人称他“苏贤良”,他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他写的《差役法》没有回复,又气又恨,故意缺席陈召集的会议。②接着是内心矛盾:他为向宰相告陈的黑状而不安,又对朝廷处置陈怀有期盼。③继而想讥讽陈公弼:陈请他写《凌虚台记》,他借机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④然后还愤愤不平:记恨陈说他“娃娃还嫩”,不满陈为什么压下他的调查报告。⑤最后真诚羞愧:得知陈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陈公弼不让别人称苏东坡为“苏贤良”,且言语间颇多不屑,又压了苏轼的调查报告,苏轼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与陈公弼作对;
苏轼向韩琦打了小报告,之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这是的他处于矛盾之中,既有不安又有期盼;
恰好陈公弼他写《凌虚台记》,“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苏轼想借《凌虚台记》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
没想要陈公弼把他写的“凌虚台记”给一字不差的刻上了,但他还是记恨陈公弼,“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还质问他“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这时的苏轼依然愤愤不平;
得知陈公弼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时,“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他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
7. 【答案】①小说取材于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一段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陈公弼、苏东坡和他们之间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②作者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叙写了陈公弼和苏东坡之间事件的细节,具体描写了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等,符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③小说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启发读者思考,使故事具有现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小说的真实性体现在选材和人物上,这篇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相关链接”里面给了相关的内容,可见小说选材真实,历史上确有其事;两外小说中的人物,陈公弼和苏轼也都确有其人。这些体现出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的虚构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描写上,《陈公弼传》中相关文字只有寥寥数语,“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而小说中的情节要丰满得多。如陈公弼的外貌和神态,“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两人的语言描写,“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等;还有苏轼的心理描写,“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等。这些情节都是在原有史料基础上的虚构和艺术加工。这体现出小说的“虚构性”;
小说的现实性主要从主题上体现,文中的苏轼是青年人才的典型,而陈公弼和韩琦则是老一辈的代表,通过“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的描写,让读者领悟到人才培养需要有人引领并“因材施教”,人才成长需要老一辈人悉心栽培,以及人才成长需要有挫折教育等等。这样的主题使得读者能够受到启发,使故事具有现实性。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于是赵禹召集卫将军的全部一百多个门客,依次考问他们,发现了田仁、任安,说:“只有这两个人可以,其余的都没有能够任用的。”卫将军看到这两个人贫困,心中不满。“百余人”是“卫将军舍人”的后置定语,所以前面不能断开,排除A、D。“贫”说的是前面的“两人”,因此“两人”和“贫”之间不应该断开,再排除C。故选B。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改变原来的德行态度”错误。“移德”文中意思是“对我有恩德”。故选D。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石氏家族更是派人诬陷他”错误。由原文“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谢,谓田少卿曰:‘吾非敢有语言也,愿少卿无相诬污也。’”可知,御史大夫杜周和石氏派人来道歉,对田少卿说:“我不是敢于说三道四,希望少卿不要用诬告玷污我们。”所以并不是石氏家族派人诬陷田仁。故选B。
11.(1)卫将军出于无可奈何,只得写了报告让皇帝闻知。皇帝召见时询问他们的才能谋略,让他们互相推举评价。
(2)田仁侦视督察三河后,三河太守都被送交法官审理后处以死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不得已”,无可奈何;“以闻”,使……知道;“诏问能略”,省略句,省略主语“皇上”。
(2)“刺”,监察,督察;“下吏”,送交法官审理;“下吏诛死”,被动句式。
12.①以范蠡的知进退、得善终与田仁的不知进退、不得善终构成对比;②告诫后来者要以田仁为诫,学会懂得进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可知,田仁只知进取却不知后退,长时间居于富贵之位,也会因灾殃积累而给人带来祸难。而范蠡离开越国,不肯接受官职爵位,才名声传于后世,万年不被人遗忘,一般人哪能比得上他呢!范蠡的知进退、得善终与田仁的不知进退、不得善终构成对比。
由原文“后进者慎戒之”可知,告诫后来者要以田仁为诫,学会懂得进退。
【参考译文】
【甲】
田仁,是陉城人,田叔的小儿子。田叔在任期间死去,田仁因为身体强健做了卫青将军的门客,多次跟随他攻打匈奴。卫将军推荐田仁,田仁做了郎中。一次卫将军让田仁跟随自己拜访平阳公主,公主家的人让田仁和骑马侍从的家奴同在一张席子上吃饭,田仁拔刀割裂席子另外分席而坐。公主家的人都惊异而厌恶他,也没有谁敢大声喝斥。后来皇帝下诏书征募选拔卫将军的门客做自己的侍从官,将军挑选了门客中富裕的人,让他们准备好鞍马、绛衣和用玉装饰的剑,然后想去进宫报告。正好贤能的大夫、少府赵禹前来拜访卫将军,将军召集所举荐的门客给赵禹看。于是赵禹召集卫将军的全部一百多个门客,依次考问他们,发现了田仁、任安,说:“只有这两个人可以,其余的都没有能够任用的。”卫将军看到这两个人贫困,心中不满。赵禹走后,对他们俩人说:“你们各自去准备鞍马和新绛衣。”两人回答说:“家中贫困没有可用的东西。”卫将军发怒说:“现在是你们两位因家中贫寒出来做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愤愤不平的样子好像对我有过恩德,这是为什么?”卫将军出于无可奈何,只得写了报告让皇帝闻知。皇帝召见时询问他们的才能谋略,让他们互相推举评价。汉武帝让任安监护北军,让田仁到黄河边上监护边塞的屯田和生产谷物的事情。后来让田仁做了丞相长史。田仁上书给皇帝说:“天下各郡太守中很多人行为不轨而谋私利,三河地方尤为严重,臣请求首先侦视督察三河地区。三河地区的太守都在朝中倚仗宫中贵人,和三公有亲属关系,没有什么所畏惧忌惮的,应该先纠正三河太守来警告天下行为不轨的官吏。”当时,河南郡、河内郡太守都是御史大夫杜周的亲属,河东郡太守是丞相石庆的后代。这时石家有九人担任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官吏,正处在兴盛显赫的势头上。田仁多次上书谈及此事。御使大夫杜周和石氏派人来道歉,对田少卿说:“我不是敢于说三道四,希望少卿不要用诬告玷污我们。”田仁侦视督察三河后,三河太守都被送交法官审理后处以死刑。田仁回朝报告,汉武帝很高兴,认为田仁不畏惧横暴有权势的人,任命田仁做了丞相司直,声威震动天下。
【乙】
后来田仁遇上太子起兵的事,丞相亲自率领军队,命令司直田仁守卫城门。田仁认为太子和皇帝是骨肉之亲,不想卷进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就离开城门到各个陵寝去(使太子得以逃出城门)。这时汉武帝正在甘泉宫,派御史大夫暴君前来责问丞相“为什么放走了太子”,丞相回答说“我命令田仁守卫城门他却开门放了太子”。御史大夫上报给皇帝,请求批准逮捕田仁,田仁被送交法官审问后处死。月亮圆过之后就要亏缺,事物发展旺盛之后就要衰败,这是天地间的法则。只知进取却不知后退,长时间居于富贵之位,也会因灾殃积累而给人带来祸难。所以范蠡离开越国,不肯接受官职爵位,美名传于后世,万年不被人遗忘,一般人哪能比得上他呢!后来者千万要引以为戒。
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比喻”错,没有比喻的修辞。故选B。
14.“涨”运用了比拟、夸张的手法,用水涨的状态来写黄色的尘埃纷纷扬扬涨满天空的场面,使读者感到黄尘由地面向上浮动,有似水涨,化静为动,画面颇有立体感。这一幅黄埃满天、荒凉破败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故国不在的孤独、凄凉和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满目黄埃涨太空”的意思是:黄色的尘埃,纷纷扬扬,涨满了天空。“涨”,本指水位升高,此处形象地描绘出黄尘由地面向上浮动,好似水涨的状态,以动写静,增添了立体感。这是运用了比拟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黄埃满天、荒凉破败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故国不在的孤独、凄凉和悲愤之情。
15.(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砯崖转石万壑雷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5)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溘”“盈”“砯”“壑”等。
16【答案】(1)王熙凤。(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
染:“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及时就医。
【解析】(1)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来治痘和止传的。(2)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洁、用药等。
1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书写”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记录,“抒发”是表达的意思,多指情感方面。“抒发”与“伟大与崇高”搭配不当,选用“书写”更好。
“波澜壮阔”形容声势浩大,规模宏伟;“波诡云谲”形容变幻不定,难以捉摸。此处中心语是“时代画卷”,选用“波澜壮阔”更合适。
“脉搏”比喻一种动态或情势,“脉络”比喻条理或头绪。此处作“紧扣”的宾语,选用“脉搏”更好。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常形容艺术家;“德才兼备”既有好的品德,又具有才能。此处用来形容“文艺工作者的优秀品质”,选用“德艺双馨”更合适。故选B。
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个语病:一是逻辑混乱。这两个句子之间应该是先有“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前提,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作”,并且能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句式结构一致,排除A、B。二是语序不当。选项“出发点”“落脚点”意味着开始和结束,应该是先有“出发点”后有“落脚点”,排除D。故选C。
19.构成: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结构相似,每个分句由三个短语组成并构成对比式并列结构;意思相关,都是围绕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的要求来写;语气一致,都以告诫为主。
表达效果:在内容上,反复强调好的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要真实的观点,让人警醒;在结构韵律上,句式相似,节奏感强,语气连贯,增强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排比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文中“深入生活、超越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刻画历史、还原历史而不是歪曲历史”“饱含情感、情理交融而不是矫揉造作”是三个相似的分句结构,而分句结构中“而”字前后是两组对比式的并列结构,但三个分句的内容却是一致的,都是围绕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的要求来的。从语气上,可以读出是告诫、警示的语气。
排比句的作用主要有: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文中排比句不断地、反复地强调了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上一定要真实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谨记在心,更让人警醒。结构韵律上,三个句式相似,节奏感强,语气连贯,增强气势。
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后文“而在地面上……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可知,括号中句子的主语应是“水滴”,这就排除B、D,因为这两项的主语是“水球”;由分号可知,前后句子在内容方面相关,在句式上相近,后面说“水滴呈现为水滴形”,是说水滴的形态,那么分号前面也应该是说水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形态,而A说的是水滴形成水球的原因,故排除。故选C。
21.①气泡周围是水②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③太空中浮力消失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两部分即中间和周围,水球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所以气泡周围是水,可以填:气泡周围是水。第二空,根据前文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应该呈现的是倒立的图像,可填“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第三空,结合前文“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可知气泡会待在水球中是因为在太空中浮力消失了,可以填:太空中浮力消失了。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顺境、逆境一字之差,含义却有天壤之别。有人说,逆境中成长出的人才更优秀。顺境易使人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但最重要的是,对于个人来说,要能够辩证看待顺境与逆境,积极而理性地面对不同的境遇,顺不骄,逆不躁。
因此,在写作时,对于顺境与逆境无需太过狭隘地去判断孰优孰劣。左右人生方向,如何成长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取决于自己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而对于材料中“面对不同的境遇,青年一代当如何自处?”这一问题,更应做如下思考:作为青年一代,更要关注国家、民族面临的不同境遇,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境遇联系起来。围绕以上方向立意即可。对于能够从个人境遇写到国家民族境遇的文章,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立意】
(1)顺不骄,逆不躁。
(2)顺境还是逆境,取决于自身。
(3)努力克服自身的逆境,努力改变国家的逆境。
【例文】
顺逆皆在人心
首先从顺境、逆境的定义说起,旁人看来的顺境与逆境从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于臆测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当事人的视角来看问题。
就拿张海迪来说吧,在我们常人看来,她所遭遇的逆境不仅是难以战胜的,同样还是无可转圜的。可是她却说:“是的,一开始我是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可这更让我有动力直面人生,鼓起勇气去战胜它。”此时,客观上逆境仍旧存在,但从主观上,她已经接受并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心理上的逆境已经不存在了。很多时候如何看待一个问题,看待逆境与顺境不同的心态,结果大有不同。
关于究竟是哪种环境更容易出人才,我认为这也是无定论的。当然我们都必须承认生活在逆境中的人会更有动力努力地学习、工作来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可是这不代表顺境中出来的人才就少。处在顺境中的人往往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机遇。宋庆龄女士并没有因为出身名门,处于顺境就沾染上懒散虚荣的恶习,反而借优良的环境,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了一代女性的楷模。究其根本,关键并非顺境或逆境,关键是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人本身。冰心同样也是很好的例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深造直至最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从小家境殷实,父亲对她严格要求为她日后的成功如虎添翼。她们都来自不同的背景,却都是社会英才。因为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控制自己人生方向的始终是自己。
我认为,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若不是历经千辛万苦,饱尝人生冷暖,瞎子阿炳的二胡永远不可能拉出《二泉映月》那般深沉悲怆的旋律。若不是千锤百炼,不向命运低头,也不会有千手观音的灿烂辉煌。阿炳也好,那些聋哑的舞者也好,他们都是从逆境中成长,受过磨砺后才换来了凤凰涅槃般的美丽。所以逆境对于他们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并非不曾痛苦,但是他们成功地做了人生的舵手,征服了逆境这片汪洋。
逆境中不妥协,不向命运低头,顺境中依然头脑清醒,正确把握人生,顺境与逆境都无本质差别,不同的是面对他们的我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