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额敏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额敏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6: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额敏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 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关于她的手,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有一天落着大雪的早晨,窗外的树枝挂着白绒似的穗头,在宿舍的那边,长筒过道的尽头,窗台上似乎有人睡在那里了。
“谁呢?这地方多么凉!”因是星期日的早晨,全个学校出现在特有的安宁里。
还没走到她的旁边,我看到那摊在膝头上的书页被风翻动着。
“这是谁呢?礼拜日还这样用功!”正要唤醒她,忽然看到那青色的手了。
“王亚明,暧……醒醒吧……”我还没有直接招呼过她的名字,感到生涩和直硬。
“喝喝……睡着啦!”她每逢说话总是开始钝重地笑笑。
“华提……贼死,右……爱……”她还没找到书上的字就读起来,“华提……贼死,这英国话,真难……不像咱们中国字。右……爱……右……阿儿……”
说完一句话,在末尾不相干的她又读起单字来。
她的眼睛完全爬满着红丝条;贪婪,把持,和那青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那不能满足的愿望。
在角落里,在只有一点灯光的地方我都看到过她,好像老鼠在啮嚼什么东西似的。
她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说她胖了:“好好干吧!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第二次,她的父亲又来看他,她向她父亲要一双手套。
她的父亲也是青色的手,比王亚明的手更大更黑。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比你来的时候强得多,那时候,那简直是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
“我的功课,校长还说跟不上,倒也是跟不上,到年底若再跟不上,喝喝!真会留级的吗?”她讲话虽然仍和从前一样“喝喝”的,但她的手却开始畏缩起来,左手背在背后,右手在衣襟下面突出个小丘。
“不要紧,一门不能够留级。”我说。
“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
全宿舍的人都在厌烦她……同时在宿舍里边她开始用颜料染着袜子和上衣。
“衣裳旧了,染染差不多和新的一样。比方,夏季制服,染成灰色就可以当秋季制服穿……”
“姐姐定亲的那年,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 染一匹布多不过三毛钱…… 一个月能有几匹布来染呢?衣裳每件一毛钱,又不论大小,送来染的都是大衣裳居多……去掉火柴钱,去掉颜料钱……那不是吗!我的学费……把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书本。
我仍然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王亚明在一天的早晨,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她的行李已经束得很紧,立在墙根的地方。
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她的父亲来了。停在楼梯口:“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行李拖到楼梯口了,王亚明又去推着手提箱,抱着面盆和一些零碎,她把大手套还给她的父亲。
王亚明的毡靴在楼梯上扑扑地拍着。父亲走在前面,变了颜色的手抓着行李的两角。
那被朝阳拖得苗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出了木栅门,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一九三六年三月 (节选自《呼兰河传》)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亚明是一位自尊、纯朴、善良、努力的乡下姑娘,受到很多同学的歧视,心里总是处在一种紧张、被动的状态,时时被忧虑困扰。
B.父亲送王亚明到城里读书,希望她明白人情道理,王亚明还希望能教自己的妹妹,但最终这个愿望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破灭。
C.小说探讨了王亚明悲剧的成因,即她生活的那个贫富悬殊而又金钱至上的社会,作者借此发出了要争取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正义呼声。
D.文章结尾写远处的雪地刺痛“我”的眼睛,体现了对王亚明的同情,表达了“我”对王亚明此时回家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伤。
5.小说用“她”“我”两个叙事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2分)
6.王亚明深颜色的手在文中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括。(2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阿房宫赋》中的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辞楼下殿 辞:辞别 B. 辇来于秦 辇:乘车
C. 梳晓鬟也 晓:通“小” D. 尽态极妍 妍:娇媚
8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齐楚之精英 精英:指优秀人才 B. 剽掠其人 其人:指六国之民
C. 金块珠砾 金块:指成块儿的黄金 D. 楚人一炬 楚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士卒
9.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到,去
B. 燕赵之收藏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C. 秦人视之 之:代词,指六国之民
D. 独夫之心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朝歌夜弦——“朝”“夜”,形容一天到晚。
B. 鼎铛玉石——“鼎”“铛”,都是秦人使用的器皿。
C.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泥沙”,都形容细小。
D. 文中六个“多于”都是用来形容阿房宫建筑的宏丽。
11. 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两段文字极写阿房宫奢华,表现了秦统治者生活的荒糜。
B. 第一段前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秦国众多宫人的来源。
C. “明星荧荧”“绿云扰扰”等句,多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D. 写珍宝之多,既讽刺了秦的奢靡,也揭露了它的劫掠行径。
12. 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2分)
中国历史上,首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抗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文中对应这一历史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后来刘邦率领大军首先打进关中,文中与此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
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四、情景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直接写出了通行蜀道的动作和情态。
(2)《沁园春·长沙》赞颂同学少年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登高》中用来描绘秋天草木摇落,江水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艰难。。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构成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工作遇到了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般拔地而起。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大同小异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城市规划的“朝令夕改”、规划公示与实施阶段的不透明等现象比比皆是。公众过低导致规划项目往往是政府、企业一头热,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此外,还有政府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一政府一规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这其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因自身利益所做的,也不乏因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B.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C.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D.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前所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感 干扰 B.亘古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感 干预
C.亘古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度 干扰 D.前所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度 干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究其原因,古建筑的受伤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名片,为何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变得格格不入?
C.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D.究其原因,大都是以发展为名。
2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驯服 贸昧 攀援 萧飒 急不暇择 B.箫索 猗郁 狷介 黟然 度越沙漠
C.蛰居 缥缈 恬静 神志 饮鸠止渴 D.婵娟 揕刺 缧绁 瞌睡 揆情度理
2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证实 战略 急燥 不毛之地 B.绝对 抱怨 解决 举世嘱目
C.承认 途径 局限 拈轻怕重 D.挥发 烦多 思维 心旷神怡
2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唠叨(láo) 神甫(fǔ) 呱呱坠地 慢条丝理
B.铁镐(gǎo) 捧袂(mèi) 纷至沓来 宠命优渥
C.龟裂(jūn) 拔擢(zhuó) 司马轻衫 殒生不恤
D.卜祝(pǔ) 脖颈(gěng) 游目骋怀 沸反盈天
2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胳膊鬼秘遍体鳞伤扭亏为赢 B.痉孪辜负漫不经心不经之谈
C.诱惑寒喧心安理得理曲词穷 D.伶俐放诞奋不顾身星罗棋布
2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糅合 法码 舶来品 悠哉游哉 以偏概全 B.胁迫 临摹 钓鱼竿 味同嚼蜡 披沙拣金
C.惊蛰 告罄 一滩血 坐壁上观 长年累月 D.授予 脚趾 水蒸汽 白浪涛天 通货膨胀
2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如“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中的“丝”是弦类乐器,“竹”是管类乐器。
C.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D.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公车特征拜郎中
28.下列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埋(mán)怨 顷(qīng)刻 前合后揠 神魂颠倒
B.潜(qián)力 创(chuàng)痛 畏葸不前 哀声叹气
C.伺(cì)候 重挫(cuò) 毛骨悚然 谬种流传
D.一瞥(pi ) 祈(qí)祷 撒手人鬟 消遣娱乐
2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而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额敏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答案以及分工
选择题(一个2分 共46分)
1. C 2.B 3.D 4.D 7.C
8. B 9.C 10.A 11.A 13.D
14.C 15.B 18.C 19,D 20,A
21.D 22.C 23.B 24.D 25.B
26.D 27.A 28.C
5.①“她”是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能够全面、准确地介绍王亚明的各种情况,让读者熟悉王亚明。②“我”是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能够通过“我”的眼睛来看王亚明,主观色彩浓厚,能够更好地表达“我”的看法、情感。③两个视角交替使用,能够更好地刻画王亚明的形象特征,更有利于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6.①设置悬念。小说开篇写王亚明的手是深颜色的,但没有交代具体的原因,以此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叙事线索。小说围绕着王亚明的手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体现人物关系。对王亚明深颜色的手,同学们开始没有一个人问过具体的原因,体现了他们对王亚明的冷漠态度。④点明人物身份。王亚明家中是开染房的,她也要参加劳动,对于她来说,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很努力,但成绩很不好。
12. 戍卒叫 函谷举
(
)16.(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2.书生意气,挥斥方遵,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9 作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