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十八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
极力量的增长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 录
世界格局的演变: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冷战的概念
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
近代以来,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逐渐成为世界中心,形成以欧洲国家为中心的格局。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打击了欧洲大国,二战后,逐渐形成了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
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材料: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
史料阅读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学思之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斯大林为什么这样说
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2、冷战的根源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完全不同,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⑤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
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国家利益冲突。
3、冷战的序幕
材料: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1946年3月5日,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冷战的表现:两极对峙
项 目 美国措施 苏联应对
政 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经 济 1948.4马歇尔计划
军 事 1949.4 北约
地缘政治
1947.9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5 华约
标志冷战开始
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1949 德国分裂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材料二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后来也解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说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实质相同:
2、方式不同:
3、关 系:
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公开;马歇尔计划——隐蔽;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
杜鲁门主义的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地缘政治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冷战期间的美苏在地缘政治上也有激烈的对立,具体表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5、两极格局的形成
(1)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两极格局是不对称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3)两极格局未囊括所国家和地区,那些处于两个集团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对两极格局形成牵制。
二
冷战的发展与
多极力量的增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 第二次柏林危机时美苏坦克对峙的场景
▲ 1961年修建柏林墙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
古巴导弹危机
优势在哪一方?
问题探究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苏]赫鲁晓夫著,《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
思路引领:
从二战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美苏行为方式的约束,即和平解决争端,来看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从冷战中的几次大的危机的处理,特别是结合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图片及图注,来看双方处理危机的政策与策略;提炼冷战特点。
答案提示:
第一,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冷战处理国际问题特别是威慑手段,然后谈判解决问题,避免直接的军危机的处理来看,双方都使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处理国际危机的最终选择;
第二,从古巴导弹事冲突;
第三,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即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无限制升级乃至爆发战争,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这是冷战的重要特点。
2、多极力量的成长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欧洲共同体成立并发展;
日本经济腾飞,追求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
新中国崛起 表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结果: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诞生。
不结盟运动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影响:
冲击了美苏格局
西方阵营分化
材料一 1959年法国总统藏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材料二 早在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佐廉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1981年7月,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发表讲话时说:“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史料阅读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五大力量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五大力量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
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编者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最终导致苏联与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以及中国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珍宝岛反苏联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
新中国崛起
1964
1972
1967
1971
1969
1979
尼克松访华
中美建交
重返“联大”
中日建交
1970
中苏关系恶化
第三世界兴起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冷战发生后,一些国家希望保持中立,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不结盟运动实在 万隆会议基础上形成。
▲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 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的徽标
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其重要表现是: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2019年8月2日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3)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4)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2、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一超多强”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解题关键:要求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增长智慧。
思路引领:了解冷战发生的背景、冷战的基本进程、冷战中的危机处理,以及冷战结束的形式,总结冷战对人类的启示。
答案提示:进行发散性思维,可以有多种答案。
例如,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
冷战双方对处理危机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
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
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等等。
学习拓展:
本课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