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6 11:15:46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答案
1-10 ADAAC,CCDCB
11-20 CCBAC,CDBBB
21-30 DAADA,BBDCD
31【答案】(12分)
特征:高度繁荣,全面发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注重实用;影响深远。(4分,任意2点)
理解:城市的兴起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自治;促进市民阶层壮大;有利于加强王权;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8分,任意4点)
32【答案】(10分)
(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4分,任意2点)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儒学符合欧洲反专制的需要:启蒙运动的推动。(6分,任意3点)
33【答案】(8分)
(1)宪政原则:依法而治;议会至上(2分)。
特征:内部产生(原生性);独立发展(独立性或自主性);无宪法有宪政;一直延用(延续性);保守性;继承传统(继承性)。(4分,答出4点)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为美国崛起奠定政治基础;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任意1点)
34【答案】(10分)
(1)变化:从边缘到中心(1分)
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3分,任意3点)
(3)举措: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完善配套卫生设施;治理环境污染。(6分,任意3点)南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题卷
一、选择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图 1 为原始社会人口增长趋势图。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 生存条件的改善 C . 食物供应的丰富多样 D . 定居生活的出现
2.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 60 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 1 到 9 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A . 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 . 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 . 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 . 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3.古希腊思想家芝诺曾描绘过世界城邦的蓝图,其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 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过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最高的善和有德性的生活,且善包括智慧、 正义、勇敢等德性。芝诺的这一构想( )
A . 希望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理性秩序 B . 突出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C . 主张自然法就是过自然社会生活 D . 意在为雅典社会重建道德规范
4.公元前 6 世纪,埃及法老将瑙克拉提斯城赐予了希腊人。在这里,不少希腊人开始使用埃 及人传统的陪葬品——陪葬俑。同时,希腊商人还将铁器带到这里,而铁器则改变了埃及人 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这主要反映了古代( )
A . 地域文化的交流 B . 埃及手工业的落后 C . 宗教信仰的融合 D . 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5.古罗马时期,西塞罗通过《论法律》《论责任》等著作赞颂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民众,奥古
斯都兴建了神庙(供奉战神、凯撒大帝等)、罗马广场及凯旋门等纪念场所。这些做法( ) A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促进了国家立法的完备
C . 增强了罗马民族凝聚力 D . 完善了帝国的公共设施
6.公元 8~9 世纪,许多哈里发(伊斯兰宗教领袖的称谓)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 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 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 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B . 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桥梁 C .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 .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7.古代的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曾征服很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
A.凭借游牧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 B . 通过向周边地区殖民的方式建立城邦国家 C . 依靠军事建立并用军队和官僚体系来维持 D . 依靠相关法律体系维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8.美国学者罗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
庄园)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忍受数
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 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 )
A . 工商业发展繁荣 B . 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
C . 反对以神为中心 D .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进步
9.774 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 年,查理大帝 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 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 . 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C . 罗马教廷是维护君权的重要力量 D . 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利益一致
10.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 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点。在这种制 度下( )
A. 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B.西欧陷于长期分裂 C.基督教的权威丧失 D.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11.图 2 是某同学所做西欧社会 8 至 18 世纪某领域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该图可能是( )
A . 神权的消长 B . 议会的废立 C . 王权的强弱 D . 商业的兴衰
12.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 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 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 . 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 .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 .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 .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1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否成功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日本在 7 世纪中叶和 19 世纪中叶分别进行的两场改革都促进了国家发展。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是( )
A . 通过削弱幕府统治加强了天皇权力 B . 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加速了社会转型
C .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残余 D . 立足本国国情大力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14.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 20 世纪 50 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 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 的。”据此可推知( )
A . 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 . 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 . 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 . 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5.位荷兰商人在 1602 年访问非洲西部的贝宁后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进城时,是走在一条未经 铺设的大马路上,马路长一里。有一座很高的堡垒,其土墙很厚,周围有一条又深又宽的沟 渠。……城里的住宅排列得很整齐,一幢紧挨一幢,间距均等,就像荷兰的住房一样。”材料
可用于说明,当时西非国家( )
A . 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B . 城市建设规模宏大
C . 城市建设规整有序 D . 建筑吸收异域特征
16.《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
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 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
A . 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 . 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 . 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D . 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17.在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其贵族和高级教士合计不到总人口的 2%,却拥有 95%到 97% 的土地。社会上人们普遍忽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业者的志向大都是获取 财产,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这一现象( )
A . 源于王室支持海外探险 B .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C . 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 D . 不利于西班牙发展经济
18.16 世纪,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 55 万公斤增加到 119 万公斤;白银数量从 700 万公斤增 加到 2140 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 4 倍多,谷物价格上涨 5 倍多,英、法、德三国物价平 均上涨 2 倍多。这一现象出现导致( )
A . 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 B . 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 C . 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巩固 D . 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到来
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目的是使宗教文化世俗化,使科学文化与宗教神学相分离,最 终建立资产阶级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而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夺取天主教会的领导权,使政教 分离,最终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宗教。材料最能反映( )
A . 科学与神学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B . 社会转型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C . 两场运动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 D . 两场运动引领着“人”与“社会”觉醒
20.18 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 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应出,在当时英国( ) A . 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 . 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 . 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 . 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21.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时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具体 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理论所引导。”材料中“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
( )
A . 彻底解除人的精神枷锁 B . 提出建设工业文明的现代国家 C . 大力张扬人的价值尊严 D . 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22.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把国家真正放回到“民族”手中的国家。它解决了专制时代的
固有矛盾:专制时代的国王以民族代言人自居而统治国家;现在民族自己掌握国家,宣称议 会是它的代表。这种变化开始的标志是( )
A . 1 6 8 8 年 光荣革命 B .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 1832年议会改革
23.1783 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邦联债务高达数千万美元。国会没有实质性的征税权,所 以其财政依赖于各州的分摊。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 则干脆赖账。这说明当时美国( )
A . 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 B . 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C . 分权制衡原则难以贯彻 D . 地方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
24.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扩展。美、俄两国分别废除了本国的奴隶制和农 奴制,其共同之处是( )
A . 由对外战争失败激化社会矛盾引起 B . 在平定内部叛乱过程中颁布了法令 C .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留了封建残余 D .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25.英国经济史学家艾伦在提到工业革命动因时认为,新式机械设备和新技术在英国不断地 被发明出来和大规模地应用,“包括蒸汽机、水力纺织机、珍妮纺织机、焦炭冶铁技术等,这
些发明有一项共同的特征——对煤炭的消耗较大,且造价偏高,但对人力的耗费却不大”。这 反映出( )
A . 高工资水平是推动工业革命一个因素 B .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C . 英国煤炭的价格高利于工业革命开展 D . 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业领域
26.1910 年,英国对美国的赤字是 5000 万英镑,对欧洲的赤字是 4500 多万英镑;英国对中
国的贸易盈余达到 1300 万英镑,对印度的贸易盈余高达 6000 万英镑。由此可知( ) A . 资本全球扩张日益加剧 B . 英国缺乏运用新技术的动力
C . 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 .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7.咖啡是一种具有提神功效的致瘾性饮品。19 世纪以前,咖啡是宗教冥想、做生意或上层 人士休闲消遣的饮料。到十九世纪末,咖啡馆已经让位给了自助餐厅,咖啡社交圈让位给职 场上的休息时间。这些变化的发生反映了( )
A . 咖啡的提神功效显著下降 B . 工业革命影响了社会生活
C . 工业革命冲击了宗教的影响力 D . 咖啡不再是区别身份的代名词
28.德意志帝国时期,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拉丁文和希腊文,实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偏
重于自然科学,但当时实科中学的学生不能升入大学。1901 年,德国宣布实科中学和文科中 学具有同等地位,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这反映了德国( )
A .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 . 义务教育的普及 C . 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 D . 经济结构的变化
29.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 宪章运动提出年满 21 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 格限制等。据此可推知( )
A . 工人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 . 早期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性联合 C . 早期工人运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D . 英国宪章运动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30.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巴黎工人斗争以及巴黎公社原则、经验、教训 和实质的全面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尤其是完善了无产阶 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理论以及建设廉洁政府的设想。这说明( )
A .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B .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逐渐走向衰落
C . 巴黎公社缺乏理论指导而遭受失败 D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罗马征服希腊之后,希腊的文艺和科学作品传入罗马。但是,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 样喜欢思辨、富于创造性,而是比较注重实用。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既总结了意大利 的农业经验,又吸收了希腊和迦太基的成就。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 典。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 罗马的建筑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在 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 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 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文化发展的特征。(4 分)
(2)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 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646 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 显著。701 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 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 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 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 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 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 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18 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6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 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 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 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 宪法”但有发达宪政的迷人风彩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 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 世纪末尼德兰 革命胜利后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 宪法则创立了 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 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 1787 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的宪政原则,并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政体的进步意义。(2 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 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 属交易。尽管在 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 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 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 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 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 过去 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 1834 颁布的新 版《济贫法》19 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 规定。19 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 世纪初基本解决了 “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其变化的因 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6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