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 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
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6 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 分)(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眼泪) 謇朝谇而夕替. (废弃)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去,往) 谢.家来贵门 (辞别)
B.余稍为修.葺.(修补) 又申.之以揽茝 (申述,说明)
其筑.欲密 (捣土) 室始洞.然.(明亮的样子)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拖延)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一丈见方)
以手抚膺坐.长叹 (空,徒然) 余扃.牖而居(关闭)
D. 苟余情其信.芳 (确实)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顺从)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小孩)
2.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②死生亦大.矣 ③砯崖转.石万壑雷 ④乳.二世
⑤驼业.种树 ⑥乐.琴书以消忧 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⑧ 东犬西.吠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C.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3.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故不我若也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③乐夫天命复奚疑
④古之人不余期也 ⑤农人告余以春及 ⑥理,非吾业也
⑦石之铿然有声者 ⑧今臣亡国贱俘 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①③④/②⑦/⑤/⑥⑧/⑨ B.①④/②⑥/③⑨/⑤⑦/⑧
C.①③④/②/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⑥⑧/③⑨/⑤⑦
二、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题。
材料一:
中青报:在书房写作和在其他地方写作,感觉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
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同时,书房又是作家向外射子弹的战壕,是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
是诗情画意的地方。
中青报:你觉得中国文人的书房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吗?
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
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中青报:你去过别人家的书房吗?喜欢谁家的书房?
冯骥才: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
就是作家的化身。
(摘自《冯骥才:书房是作家不设防的写作场》)
材料二:
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
抚琴的处所,还助力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
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10页)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不同
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
科举取士,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通道。一些文人墨客却因时运不济、命途
乖蹇,不是屡试不第,就是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与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名士之美。
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一番情趣。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
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也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声这种奢侈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
文,变成一间要务繁忙的办公室,但一定要具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们的
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
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降,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及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竞
相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一部是文
震亨的《长物志》,另一部是高濂的《遵生八笺》。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
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而高濂更是要求书斋里要准备“卧榻”,目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
趺坐”,宛如今日许多人在书房里放置的沙发。
当时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
最为流行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来鉴赏分享。书斋
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明清书斋,见证了中式生活美学的极致:繁复之美。文人们不但践行、推崇这种繁复之美,而且还将其理
论化,除了前文所述文震亨与高濂的两本书之外,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著
述,均对此颇有研究。
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
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大部分私人
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
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真正对得起“汗牛充栋”这个词的书房。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
它们以动辄几十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水法及木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
学中的另外一端:极致之美。
最著名的代表,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坐北向南,左右砖登
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的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其风景“曲岸弯环,水
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这种奢华的园林景观与几十万卷藏书交相呼应,
可谓极致之美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了宁波天一阁之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
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乾隆帝曾称这类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
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韩晗《书房里的生活美学》)
材料三: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
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
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庐、庵、山房等等,各有寓
意。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
高二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10页)
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
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
“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
“稼轩”。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洞、簃、牖、庋、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
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作“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儿什么工作,都必须点点儿眼药
才能干活儿,可不是名副其实的“眼科病房”么
无论斋号为何,用了何字,其中都蕴含了主人的哲思和希望,斋号之中,往往透露出其主人的性情、经历
和思想。因而这些斋号早已不仅仅是些文人为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而是书斋文化的长卷之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摘编自寒食《中国文人书斋命名及文化释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属于人物专访,根据冯骥才的说法,琴棋书画与文人是相关的。因此,文人的书房里一般会有这些
东西。
B.名士之美、极致之美、繁复之美都是中式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美学在我国古代书房文化中均有
所体现。
C.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而今天的书房则只是阅读写作的
地方。
D.材料二运用举例子、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不同“书房”进行了介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书房的生活美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二通过纵向比较,阐述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书房的不同之处。
B.透过文震亨的《长物志》和高濂的《遵生八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清之际书斋的陈列、布置的情况。
C.兴起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藏书楼常常既有园林景观,又有几十万卷藏书,可以说是古代书房极致之美的典范。
D.归有光将书房命名“项脊轩”,辛弃疾将书房命名“稼轩”,这与他们的书屋外形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有关。
6.下列书斋命名中,可以反映书斋主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3 分)
A.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活到老、学到老。
B.明代张薄,读文章时边抄边诵边记,反复六七次,于是把自己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C.清人蒲松龄常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把闲谈加工整理成小说,于是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聊斋”。
D.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于新中国成立前住在一个茅草屋里,却将自己的书斋起名“嘉禾”别墅。
7.根据上述材料,请归纳从古至今“中国书房”的共通之处。(3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
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
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
高二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10页)
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
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她抽上一
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
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 40 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
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
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
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
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
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
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
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
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
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
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
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
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
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
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
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 20 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案
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 20 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
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
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 22 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
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
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比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
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
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
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
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
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
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
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
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
高二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10页)
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
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
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
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20 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
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9.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
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
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
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寝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
感态度。
10.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
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 分)
李大师字君威,幼而爽悟。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
精。弱.冠.,州将贺兰宽召补主簿。宽当时位望,又与大师年事不侔,初见,言未及终,便改容加敬,曰:“名
下故无虚士。今者非以相劳,自望坐啸有托耳。”每于私室接遇,恒尽忘年之欢。俄而以资调补左翊卫率,寻
除冀州司户参军。炀.帝初,改州为郡,仍除信都司户书佐。及大业幕年,王涂弛紊,居官者率多侵渔,皆致润
屋;大师独守清戒,无所营求,家产益致窘迫。郡丞鞠孝棱益相叹服,曰:“后于岁寒,此言于公得之。”十
年,迁渤海郡主簿。及窦建德据有山东,被召为尚书礼.部.侍郎。武德三年,被遣使京师,因送同安公主,遂求
和好。使毕,还至绛州,而建德违约,又助世充抗王师于武牢。高祖大怒,命所在拘留其使。世充、建德寻平,
遂以谴徙配会州。大师既至会州及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旦与
游处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
“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至是无事,而恭仁家富于书籍,得恣意披览。宋、齐、粱、魏四代有书,自余竟无所得。居二年,恭仁入为吏
高二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10页)
部尚书,大师复还会州。武德九年,会赦,归至京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龄并与大师亲通,劝留
不去,曰:“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注]之道。”大师曰:“昔唐.尧.在上,下有箕山之节,
虽以不才,请慕其义。”于是俶装东归。家本多书,因编缉前所修书。贞观二年五月,终于郑州荥阳县野舍,
时年五十九。既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焉。所制文笔诗赋,播迁及遭火,多致失落。
(节选自《北史·李大师传》)
[注]行藏,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B.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C.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D.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时身体尚未强壮,称弱冠。
B.炀,隋朝第二个皇帝的谥号,表达了对其生前德政的褒扬。
C.礼部,古代官署名,常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等事。
D.唐尧,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大师才华出众。备受器重。李大师从小好学,无所不读,擅长写文章;州将贺兰宽颇有名望,与李大师
交谈后改变容仪更加敬重,每每在内室里接待,当作忘年之交。
B.李大师清廉自持,令人叹服。大业末年,政治腐败。当官的大多侵吞百姓财产都成了富户,李大师独守清
戒,不谋求私利,家产日益窘迫,受到了郡丞鞠孝棱的称颂。
C.李大师仕途困顿,羁留会州。李大师受窦建德派遣出使京城,而窦建德帮助王世充抵抗朝廷军队,李大师
被高祖下令拘留,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被发配到会州。
D.李大师志于著述,退隐归乡。李大师对南人和北人记载本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的状况不满;拒绝朋友们
的挽留,回到家乡,仿效《吴越春秋》以编年体编辑南北历史。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精。
(2)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之道。
15. 李大师为什么“俶装东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6~17 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唐)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高二语文试题 第 6 页(共 10页)
【注】: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
颂》,赞美橘树。③荆州利木奴: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
仆,可以谋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
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以屈原作《橘颂》自勉来自比作者的高洁品行,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
柑树谋取私利的决心。
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
气氛,显得形象生动。
D.在尾联中,诗人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暗藏担忧之情,
唯恐贬谪的时间太长。
17. 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20 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 ”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
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蜀道的山势高险。
( 2 ) 《 归 去 来 兮 辞 》 中 表 现 诗 人 自 斟 自 酌 , 享 受 室 中 之 乐 , 心 情 很 愉 快 的 句 子 是
“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
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山石阴森可怖的句子是:“
, 。”
(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 , ”
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5)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浅近诙谐的通俗之语点题,渲染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语句是:
“ , 。”
(6)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描写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的美好
旋律的情景,表现出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7)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的郭橐驼有佝偻病,这导致他“ , ”,因此被乡人称
为“驼”。
(8)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来写自己从早到晚精勤修德的句子是“ , ”。
(9)姜夔在《扬州慢》中运用视听结合,渲染遭受战争后的扬州城凄凉气氛的诗句是: , 。
(10)柳永《望海潮》中“ , ”二句写出了钱塘江潮水与堤岸互相映衬的壮丽景象。
四、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 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
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东岸有博雅塔。
园中,未名湖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之舟,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湖畔,
东可观 ▲ ,西可看湖山林木,南可望钟亭落霞,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 ▲ 。在未名湖东南,
有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倒映在碧波之中,此塔是 1924 年为了向全校供水而建,曾命名“博雅塔”。博雅塔的
高二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10页)
位置看似平常,设计者却有独具匠心的安排,让校园内外时时都能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塔作为校园供
水不可缺少的构筑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 ▲ ,而这个水塔则利用制高地形,在风景区内用一种特殊处
理方式,对构筑物采取巧妙的建筑造型,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
的杰作。顺螺旋梯向上还可直达塔顶,极目远望,北京西山秀色便可尽收眼底,令人 ▲ ;向下观又可见澄
湖如镜,塔影毕现,随清波则能荡漾出无穷的诗意。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光塔影 诗情画意 大煞风景 心旷神怡
B.湖光塔影 勃勃生机 风景不殊 胸怀大度
C.湖光山色 勃勃生机 大煞风景 心旷神怡
D.湖光山色 诗情画意 风景不殊 胸怀大度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让校园内外时时都能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
B.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让人在校园内外不同角度处处都能欣赏到它美丽
的身影。
C.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设计者却有独具匠心的安排,让校园内外处处都能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
D.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设计者却有独具匠心的安排,让人在校园内外不同角度时时都能欣赏到它美丽的
身影。
21.与划横线的句子修辞相同的是( )(3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尊重生命等。如果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 ① 。可以说,人们缺乏生态意
识、特别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生态问题的一个深层次根源。
生态责任意识要求人们具有履行生态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② ,才能明确对自然生命
共同体的生态担当。要让生态责任意识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 ,使正确的生态正义感、
生态荣辱感、生态亲和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
生态情感是人们对自然生态亲近、热爱、敬畏、依恋等的生理评价和内心体验。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面
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 第 8 页(共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