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分,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对偶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发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B项,“对偶”错误,由于有“兮”字,前后两句的字数不相等。
D项,“将自己与般百姓形成对比”有误,没有对比。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 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A项,“察”,应是“看清楚”的意思。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伏清白以死直兮 B.怨灵修之浩荡兮
C.宁溘死以流亡兮 D.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古义指,;今义:。
A项,“清白”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纯洁;没有污点。
B项,“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C项,“流亡”: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D项,“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故选A。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故选A。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6.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C.忍尤而攘诟 夫孰异道而相安
D.鸷鸟之不群兮 行李之往来
7.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和关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B.“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
5.B
6.D
7.B
8.(1)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分析】
5.B项,“工”的意思是“善于”。故选B。
6.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故选D。
7.B项,“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故选B。
8.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替:贬黜;以:因为;申:加上;揽:采集;伏:保持;死:献身;直:正道;固:本来;厚:推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崑①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②。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③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④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
[注]①崑:山名,黄河的发源地。今作昆仑。②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③鼋(yuán):大鳖。④流澌(sī):古代成语,意思就是流水。
9.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一开头,就以开阔的视野,通过主祭者的眼睛对黄河(河神)的伟大雄壮进行了描述,大风起兮,波浪翻腾,气势非凡。
B.河伯驾驭龙车,溯流而上,一直飞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来到昆仑,登高一望,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所遗憾的是天色将晚只能回去。
C.河伯乘着白色的灵物大鳖,边上跟随着有斑纹的鲤鱼,在河上畅游,看到的是浩荡的黄河之水奔流而来,这一幕场景显得宏大而深沉。
D.“美人”在屈赋中多指贤人或所怀念者,在这首诗中指河伯。当河伯欲再往东行时,他和主祭者握手道别,主祭者一直送他到面南的水边分手处。
10.联系诗歌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9.B
10.“心飞扬兮浩荡”,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河伯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河伯看到故乡后就很悲伤,悲伤之后还是得回到家里。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楚君和楚国人民的精诚之爱。
③“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子”,河伯巡视黄河下游时,波涛欢迎他,鱼儿跟随他。一个“予”字,暗示了楚国人民对作者的挚爱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B项中, “只能回去”错,诗中说的是“日将暮兮怅忘归,即“忘了回去”,而非“只能回去”。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分析思想感情时,要注意把诗歌内容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
河伯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时、看到故乡时的表现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①“心飞扬兮浩荡”,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河伯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山河的热爱之情。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河伯看到故乡后就很悲伤,悲伤之后还是得回到家里。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楚君和楚国人民的精诚之爱。
诗歌最后借波涛和鱼儿,又表达了楚国人民对作者的深情。“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子”,河伯巡视黄河下游时,波涛欢迎他,鱼儿跟随他。一个“予”字,暗示了楚国人民对作者的挚爱之情。
【点睛】
白话译文:
我和你河伯畅游在九河上,大风吹过河面上掀动波浪。
随你乘着荷叶作盖的水车,以双龙为驾螭龙套在两旁。
登上河源昆仑向四处眺望,心绪随着浩荡的黄河飞扬。
但恨天色已晚而忘了归去,惟河水尽处令我寤寐怀想。
鱼鳞盖屋顶堂上画着蛟龙,紫贝砌城阙朱红涂满室宫。
河伯你为什么住在这水中?乘着大白鼋鲤鱼追随身旁,
随你河伯一起游弋在河上,浩浩河水缓缓地向东流淌。
你握手道别将要远行东方,我送你送到这向阳的河旁。
波浪滔滔而来迎接我河伯,为我护驾的鱼儿排列成行。
三、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屈原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叹息流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九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屈原德行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借古代圣贤能够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屈原不怕粉身碎骨、坚守志向的决心。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4)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直接填写上下句,作答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掩涕、蛾眉、谣诼、惩”等字。
【点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 )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但屈原也因此( ),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 )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 ① ,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曾( )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② 。
1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附会 面目全非 心安理得 困惑
B.附加 似是而非 心平气和 困惑
C.附会 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 疑惑
D.附加 似是而非 心安理得 疑惑
13.请列举文中的句子,并指出所使用的四种修辞手法。
1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2.C
13.①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引用(说明:直接引用)
或: 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引用(说明:间接引用)
②屈原是一部大书——比喻(或“暗喻”);
③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借代;
④文中的问句都是反问(每处1分,只有原句和修辞都答对才给分)
14.①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②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分析】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附加”,附带加上,额外加上或附带的,额外的。根据后文“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结合语境,选择“附会”。
“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似是而非”不合语境,应填“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根据前文“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结合语境,应填“心平气和”。
“困惑”,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疑惑”,迷惑,疑惑不解或怀疑,不相信。根据后文“谁能定孔墨之是非?”的反问句,结合语境,选择“疑惑”。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①“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使用引用(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也是引用“韩非”的话。②“屈原是一部大书”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屈原是本体,“大书”是喻体。③“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部书”借代屈原。④“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何况……(呢)?”是典型的反问句式。文中的问句都是使用反问修辞手法。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
根据上文“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得知这句话讲的是“历史是不存在的”,结合语境分析“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此处是对整段文字的总结,根据前文“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可以将屈原比作“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15.下面文段中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找出另外两处加以说明。
某地召开屈原研究年会,一个街头艺术家前去助兴,在广场中心画起了屈原像。在他即将完工的时候,几位学者围了过来。一个说:“因为我做了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所以我发现屈原是韩国人,那么他的服饰应该有韩风。”艺术家马上作了修正。旁边一个不同意,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因此这样搭配不准确!”又有一个说:“你呀,这个屈原太坚毅了,根据史书和屈原的作品,他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说明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我在很大程度可以判定,屈原是个女巫。”艺术家从善如流,加上了各种鲜花香草。学者们喋喋不休,街头艺术家只好把他的作品改成了山鬼。
①把“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当作“屈原是韩国人”的理由不充分,所以“服饰应该有韩风”不成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把“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当作“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的理由不充分,所以 “这样搭配不准确”不成立。 ②把“屈原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当作“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的理由不充分,所以“屈原是个女巫”不成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其中逻辑判断能力。答题前看清题目的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及例句的修改方式。然后细读材料,另找出两处有同样逻辑错误的语句,并加以修改。例句的错误主要是,“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和“屈原是韩国人”“服饰应该有韩风”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前者并不能必然得出后者结论,所以推理不成立。依据此例,可找出另两外同样的不合逻辑的句子。第一处,“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因此这样搭配不准确”,“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这一前提并不能推理出“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及“因此这样搭配不准确”这样的结论。第二处,“他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说明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我在很大程度可以判定,屈原是个女巫”,由“他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并不能必然得出“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和“屈原是个女巫”这样的结论。
五、微写作
16.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司马迁对此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请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答案】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史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首先,肯定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其次,分析这种说法的原因:一、与司马迁的身份有关,他是一个史官,他评价这段历史和他写这段历史是不同的角度,写史是按照实际情况出发,而评价历史是和司马迁的认识有关,有很大的主观性;二、与司马迁评价的角度不同有关,他是从整个战国的角度出发,认为屈原的才能可以为其他国家服务,从屈原个人的角度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园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本题,只要从写史和评史两个角度来分析,合理即可。《离骚(节选)》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分,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对偶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发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 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伏清白以死直兮 B.怨灵修之浩荡兮
C.宁溘死以流亡兮 D.长余佩之陆离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6.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C.忍尤而攘诟 夫孰异道而相安
D.鸷鸟之不群兮 行李之往来
7.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和关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B.“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崑①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②。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③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④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
[注]①崑:山名,黄河的发源地。今作昆仑。②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③鼋(yuán):大鳖。④流澌(sī):古代成语,意思就是流水。
9.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一开头,就以开阔的视野,通过主祭者的眼睛对黄河(河神)的伟大雄壮进行了描述,大风起兮,波浪翻腾,气势非凡。
B.河伯驾驭龙车,溯流而上,一直飞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来到昆仑,登高一望,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所遗憾的是天色将晚只能回去。
C.河伯乘着白色的灵物大鳖,边上跟随着有斑纹的鲤鱼,在河上畅游,看到的是浩荡的黄河之水奔流而来,这一幕场景显得宏大而深沉。
D.“美人”在屈赋中多指贤人或所怀念者,在这首诗中指河伯。当河伯欲再往东行时,他和主祭者握手道别,主祭者一直送他到面南的水边分手处。
10.联系诗歌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屈原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叹息流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九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屈原德行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借古代圣贤能够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屈原不怕粉身碎骨、坚守志向的决心。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 )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但屈原也因此( ),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 )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 ① ,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曾( )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② 。
1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附会 面目全非 心安理得 困惑
B.附加 似是而非 心平气和 困惑
C.附会 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 疑惑
D.附加 似是而非 心安理得 疑惑
13.请列举文中的句子,并指出所使用的四种修辞手法。
1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5.下面文段中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找出另外两处加以说明。
某地召开屈原研究年会,一个街头艺术家前去助兴,在广场中心画起了屈原像。在他即将完工的时候,几位学者围了过来。一个说:“因为我做了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所以我发现屈原是韩国人,那么他的服饰应该有韩风。”艺术家马上作了修正。旁边一个不同意,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因此这样搭配不准确!”又有一个说:“你呀,这个屈原太坚毅了,根据史书和屈原的作品,他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说明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我在很大程度可以判定,屈原是个女巫。”艺术家从善如流,加上了各种鲜花香草。学者们喋喋不休,街头艺术家只好把他的作品改成了山鬼。
①把“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当作“屈原是韩国人”的理由不充分,所以“服饰应该有韩风”不成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微写作
16.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司马迁对此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请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