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修下5.1 《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修下5.1 《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8:00:50

文档简介

《阿Q正传(节选)》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曾经是一名企业高管,因为经济犯罪而落马;在他炙手可热之时,大家都要怕他三分。
②老张经常会出现一些危言危行,让人觉得他特别怪异,正因如此,很少有人和他打交道。
③鲁迅在他的《阿Q正传》中,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得利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
④他们这些人撸起袖子努力干,胜利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这真是三人成虎,人多力量大啊!
⑤有人说耿老二不学无术,是个胸无城府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大智若愚。
⑥老师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有如沐春风之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洋鬼子”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全是因为他剪了辫子,不能做官了,这说明未庄人的保守。
B.阿Q称钱太爷的大儿子是“假洋鬼子”和“里通外国的人”,说明阿Q是爱国的。
C.“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他之所以“耸了肩膀等候着”是因为他知道逃不脱,不如让他打。
D.选文的结尾处写阿Q“有些高兴了”是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起作用了。
4.说说文中的“等候”“轻松”妙在何处。
5.阿Q为什么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老夫子
鲁迅
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而且这不平之意,是他从来没有经验过的。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还在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爬上桑树去偷桑椹吃,但他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
其次,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但待到他瞥着那夹在教科书里的一张纸条,却又怨起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来了,因为那纸条上写的是:“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亡》起。”
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孔明借箭、三气周瑜、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以及其他种种,满肚子都是,一学期也许讲不完。
“哙,你怎么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
一只手同时从他背后弯过来,一拨他的下巴。但他并不动,因为从声音和举动上,便知道是暗暗躄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
黄三说:“毛家屯毛资甫的大儿子手头现带着二百番。我们已经约定,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你一定来罢,万不要误事。我们三个人扫光他!”
高老夫子冷淡地说道:“晚上再商量罢。我要上课去了。”
他一面说,一面恨恨地向《了凡纲鉴》看了一眼,拿起教科书,装在新皮包里,又很小心地戴上新帽子,便和黄三出了门。他一出门,就放开脚步,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肩膀一扇一扇地直走,不多久,黄三便连他的影子也望不见了。
高老夫子跑到贤良女学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
“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新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
“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文学,可是,玩玩而已,怎么比得上础翁?”
高老夫子此刻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
“这就是讲堂。学生是很驯良的……”
“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
“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作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作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
瑶圃慢慢地站起来,引导他穿过植物园,走进讲堂去。他心头跳着,笔挺地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瑶圃对学生们说道:
“这位就是高尔础高老师,是有名的学者,那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大中日报》上还说过,高老师是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现在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
高老师忽而觉得很寂然,原来瑶翁已经不见,只有自己站在讲台旁边了。他只得跨上讲台去,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书脑(注)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可是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
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明明已经讲了大半天,而铃声还没有响,看手表是不行的,怕学生要小觑;可是讲了一会,又到“拓跋氏之勃兴”了,接着就是“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他自己觉得讲义忽而中止了。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他便惘惘然,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去。看壁上的挂钟,还只有三点四十分。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地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了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
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
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
(有删改)
(注)书脑:线装书打眼穿线的地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聚焦历史教员的“名”“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B.小说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
C.万瑶圃是一个纯然的守旧派,表现在他与高老夫子见面时还行旧式礼仪,并认为女学生不适合学作诗。
D.高老夫子历史方面最熟悉的是三国时期的演义故事,课堂上总是认为学生在嘲笑自己等,充分暴露了他不学无术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平之意”“脍炙人口”“崇论宏议”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B.小说在写黄三时,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
C.“半屋子都是眼睛”“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出了高老夫子上课的窘态。
D.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是乘兴而来,受了挫折以后又丧气颓唐,无端愤怒,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8.请分析画线的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9.鲁迅创作小说非常关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心理刻画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阿Q还有其他品性。如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我们先前——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是他的口头禅。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_____)。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1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我小时候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因阿Q可笑的言行而忍俊不禁。
B.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C.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D.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
1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大,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猛烈,而在于适时。
14.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阿Q正传(节选)》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曾经是一名企业高管,因为经济犯罪而落马;在他炙手可热之时,大家都要怕他三分。
②老张经常会出现一些危言危行,让人觉得他特别怪异,正因如此,很少有人和他打交道。
③鲁迅在他的《阿Q正传》中,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得利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
④他们这些人撸起袖子努力干,胜利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这真是三人成虎,人多力量大啊!
⑤有人说耿老二不学无术,是个胸无城府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大智若愚。
⑥老师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有如沐春风之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①“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合乎语境,正确。排除A项、B项。②“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望文生义,不合语境中“让人觉得他特别怪异”。③“穷形尽相”:既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又指丑态毕露。与原形毕露不同。合乎语境,正确。排除D项。④“三人成虎”: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不合语境,错误。⑤“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城府:城市和官府;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⑥“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A.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B.成分残缺,“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缺少主语,在“终于”前加“他”。
C.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近来”后面。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洋鬼子”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全是因为他剪了辫子,不能做官了,这说明未庄人的保守。
B.阿Q称钱太爷的大儿子是“假洋鬼子”和“里通外国的人”,说明阿Q是爱国的。
C.“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他之所以“耸了肩膀等候着”是因为他知道逃不脱,不如让他打。
D.选文的结尾处写阿Q“有些高兴了”是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起作用了。
4.说说文中的“等候”“轻松”妙在何处。
5.阿Q为什么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答案】
3.B
4.“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即他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的某种受虐倾向,这种奴性人格,让人触目惊心。“轻松”一词写出了阿Q的法宝——精神胜利法的作用,面对屡遭毒打、屡次失败的境遇,他竟然能轻松起来,多么可悲可怜。
5.说明阿Q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的人,他认为人就是要留长辫子,没有辫子就没有做人的资格,妻子要为丈夫守妇德,丈夫不对,做妻子的就应该“跳井”。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爱国”无从说起,阿Q称钱太爷的大儿子是“假洋鬼子”和“里通外国的人”,只能说明他的狭隘保守。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词语的能力。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阿Q明明知道自己大约要被打了。正常的人要么逃离要么反抗,而阿Q却耸了肩膀等候着,被动挨打不敢反抗。“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更表明他的某种受虐倾向,这种奴性人格,让人触目惊心。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被打时屈辱的,可是他竟然能轻松起来,多么反常,“轻松”一词写出了阿Q的法宝——精神胜利法的作用,面对屡遭毒打、屡次失败的境遇,竟然能轻松起来,写出了人物的可悲可怜。
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在阿Q看来,人就是要留长辫子,没有辫子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在阿Q看来,妻子要为丈夫守妇德,丈夫不对,做妻子的就应该“跳井”。
这都说明阿Q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的人。他狭隘、保守,容不下新事物。所以会这样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老夫子
鲁迅
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而且这不平之意,是他从来没有经验过的。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还在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爬上桑树去偷桑椹吃,但他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
其次,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但待到他瞥着那夹在教科书里的一张纸条,却又怨起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来了,因为那纸条上写的是:“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亡》起。”
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孔明借箭、三气周瑜、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以及其他种种,满肚子都是,一学期也许讲不完。
“哙,你怎么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
一只手同时从他背后弯过来,一拨他的下巴。但他并不动,因为从声音和举动上,便知道是暗暗躄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
黄三说:“毛家屯毛资甫的大儿子手头现带着二百番。我们已经约定,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你一定来罢,万不要误事。我们三个人扫光他!”
高老夫子冷淡地说道:“晚上再商量罢。我要上课去了。”
他一面说,一面恨恨地向《了凡纲鉴》看了一眼,拿起教科书,装在新皮包里,又很小心地戴上新帽子,便和黄三出了门。他一出门,就放开脚步,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肩膀一扇一扇地直走,不多久,黄三便连他的影子也望不见了。
高老夫子跑到贤良女学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
“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新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
“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文学,可是,玩玩而已,怎么比得上础翁?”
高老夫子此刻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
“这就是讲堂。学生是很驯良的……”
“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
“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作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作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
瑶圃慢慢地站起来,引导他穿过植物园,走进讲堂去。他心头跳着,笔挺地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瑶圃对学生们说道:
“这位就是高尔础高老师,是有名的学者,那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大中日报》上还说过,高老师是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现在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
高老师忽而觉得很寂然,原来瑶翁已经不见,只有自己站在讲台旁边了。他只得跨上讲台去,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书脑(注)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可是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
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明明已经讲了大半天,而铃声还没有响,看手表是不行的,怕学生要小觑;可是讲了一会,又到“拓跋氏之勃兴”了,接着就是“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他自己觉得讲义忽而中止了。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他便惘惘然,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去。看壁上的挂钟,还只有三点四十分。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地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了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
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
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
(有删改)
(注)书脑:线装书打眼穿线的地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聚焦历史教员的“名”“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B.小说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
C.万瑶圃是一个纯然的守旧派,表现在他与高老夫子见面时还行旧式礼仪,并认为女学生不适合学作诗。
D.高老夫子历史方面最熟悉的是三国时期的演义故事,课堂上总是认为学生在嘲笑自己等,充分暴露了他不学无术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平之意”“脍炙人口”“崇论宏议”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B.小说在写黄三时,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
C.“半屋子都是眼睛”“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出了高老夫子上课的窘态。
D.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是乘兴而来,受了挫折以后又丧气颓唐,无端愤怒,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8.请分析画线的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9.鲁迅创作小说非常关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心理刻画的。
【答案】
6.B
7.B
8.①情节方面,直接引出下文高老夫子上课的表现。②人物塑造方面,这段对高老夫子极尽吹捧之能事的介绍和高老夫子上课时表现出的浅薄无知形成对比,突出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③主题方面,一个如此浅薄无知的人物,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影射了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虚伪、迂腐和盲目崇拜的不良风气,深化了小说主旨。
9.①通过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作者描写了高老夫子在上课前不想和万瑶圃深入交谈的紧张、不自信的心理。②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如“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写他听到嬉笑后的窘迫心理等。③通过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高老夫子在讲课中感觉“半屋子都是眼睛”,学生们的头部幻化成“等边三角形”“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等,这些幻觉侧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局促心理。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的说法不合文意。阅读文本可知,作者写“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读者对他授课表现的心理期待,这为后文高老夫子上课的反应做了铺垫,不是为了“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理解错误,应是侧面烘托,万瑶圃和高老夫子都是没有真正学识的人,故应为“侧面烘托”,不是“反面烘托”。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从情节上:这段文字是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上第一节课时教务长万瑶圃对他的介绍,引出了下文高老夫子上课的情节;
(2)从人物塑造上:通过介绍的详细内容“是有名的学者”“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经惠然肯来”可知,高老夫子名气大,万瑶圃的介绍把高老夫子抬得很高,但是高老夫子上课时的表现体现了他的浅薄无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在表达主旨上,这些描述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个混迹教学队伍里人的心态,让那些学术浅薄的人原形毕露。同时揭示了社会上盲目崇拜等不良风气,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直接描写人物心态:如“他烦躁愁苦着”“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他心头跳着”“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直接表现他因浅薄无知、不自信而产生的紧张和慌乱。
(2)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心理:“尔础忽然跳了起来”“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他瞥见时”“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其紧张和惶惑。
(3)通过描写人物产生的幻觉表现心理:“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通过描写人物产生的幻觉表现其局促不安的心理。
(4)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心理:“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表现了高老夫子的第一堂课紧张、慌乱、心虚的心理,这些描述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个混迹教学队伍里人的心态,让那些学术浅薄的人原形毕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阿Q还有其他品性。如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我们先前——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是他的口头禅。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_____)。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1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我小时候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因阿Q可笑的言行而忍俊不禁。
B.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C.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D.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
【答案】
10.C
11.D
12.B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题干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A.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B.表示话题的转换;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具体分析,前文说的是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选项中所填句子主要讲“喜剧性的事件”,据此可知,前后文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故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A项中的“……导致了……”的表述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
故选D。
1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具体分析,画线句子存在两种语病:一是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把“在”放到“人们”之后,排除A、C两项;二是语序不当,应把“常常”放到“被”前面,排除D项。
故选B。
1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大,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猛烈,而在于适时。
【答案】生活就像一本书,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厚度,而在于启迪;胸怀就像一片海,重要的不在于它的深邃,而在于宽广。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一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逻辑。从例句看,本题所写内容要积极向上,格式为“……就像……,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而在于……”。要有一定哲理意味。注意题目要求“自选话题”,“运用比喻”,“句式与示例相同”。
14.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详解】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属于短句变长句。做此类题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句子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本题中,阿Q已经作为主语给出,故这句话的主干应是“阿Q是形象”,然后整理其他信息:破产农民,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在《阿 Q正传》一书中。将这些信息按逻辑顺序排列充当定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