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2.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句,_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便有了美的享受
③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3.下列对《再别康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眼里有你
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楼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十一月二日星家坡
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节表现了“我”上山入地“望不见”“上帝”、“听不见”“上帝”的迷惘与无奈。
B.本诗第二节前三句中的“掏”“捣毁”“叫”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极度压抑与愤懑。
C.“我”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尽的愤懑与困惑、无奈与痛苦,这仿佛一张沉重的网网住了“我”。
D.“我”在道旁见到一个小孩,发现只有这孩子的眼里“有你”,“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5.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我望不见你”“我听不到你”等采用了呼告的手法,表明“我”内心对美好的呼唤。
B.本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仞的高冈”“无底的深潭”等有助于塑造“我”坚定执着的形象特点。
C.诗歌第一、二节中选择了“高冈”“荆棘”“地壳”“蛇龙们”“深潭”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的叙事氛围。
D.“我攀登了”“我向”“我叫”“我在”既给人层次感、动态美,同时又具有音律节奏,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
6.本诗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是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会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河畔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C.河畔的新娘,像身着垂柳的盛装,被夕阳染成金色,
D.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蓊蓊郁郁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葱郁浓密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葱郁浓密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10.《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描绘了康桥明净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画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
秋雨 庭院 树叶 人《再别康桥》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能力。
A.望其项背: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符合语境。
B.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是说自己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胡乱写。应用“信笔涂鸦”。
C.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此句是说他喜欢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离开前夕在康桥漫步,舍不得离开。改成语与语境不符。
D.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用错对象,句子说的是康河。使用错误。
故选A。
2.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句,_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便有了美的享受
③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解答本题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与呼应,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将各个选项的顺序带入具体的文字中进行品读和感悟。从句意和衔接来看,根据话题统一的原则,可以判断①比②与上句衔接密切,①在第1空;根据下句的表述形式,第2空应该突出“倒影”,故选④;第3空强调动作的效果,与下句“给人以立体感”衔接密切的句子应该选择⑥。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3.下列对《再别康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赏析错误,应该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眼里有你
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楼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十一月二日星家坡
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节表现了“我”上山入地“望不见”“上帝”、“听不见”“上帝”的迷惘与无奈。
B.本诗第二节前三句中的“掏”“捣毁”“叫”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极度压抑与愤懑。
C.“我”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尽的愤懑与困惑、无奈与痛苦,这仿佛一张沉重的网网住了“我”。
D.“我”在道旁见到一个小孩,发现只有这孩子的眼里“有你”,“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5.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我望不见你”“我听不到你”等采用了呼告的手法,表明“我”内心对美好的呼唤。
B.本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仞的高冈”“无底的深潭”等有助于塑造“我”坚定执着的形象特点。
C.诗歌第一、二节中选择了“高冈”“荆棘”“地壳”“蛇龙们”“深潭”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的叙事氛围。
D.“我攀登了”“我向”“我叫”“我在”既给人层次感、动态美,同时又具有音律节奏,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
6.本诗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D
5.D
6.“上帝”象征着“我”心中的美好事物,“荆棘”“深潭”“蛇龙”象征着层层阻碍。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表明“我”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坚持不懈的态度。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 “‘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错。“我”发现孩子“眼里亮着爱”“他眼里有你”,说明“我”还是有收获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 “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错。徐志摩的大多数诗歌呈现出清新温柔的特点,但这首诗用词有力,如“扎烂”“掏”“捣毁”等,充满了愤懑与执着。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鉴赏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到诗歌中的象征意象,然后明确这些意象都象征了什么,最后结合诗歌内容指出这样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即可。
这首现代诗是徐志摩于中国处于艰难时期,而他个人感情问题也没处理好的大背景写的。所以整首诗写出伤感的气氛,也写出了对未来的期盼。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比如第一节“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万仞的高冈”象征着他所追求的理想;而“攀登”则象征着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顽强;“荆棘”则象征着层层阻碍。再如“上帝,我望不见你”中“上帝”象征着“我”心中的美好事物。“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深潭”“蛇龙”也象征着层层阻碍。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表明“我”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坚持不懈的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是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会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河畔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C.河畔的新娘,像身着垂柳的盛装,被夕阳染成金色,
D.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蓊蓊郁郁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葱郁浓密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葱郁浓密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答案】
7.B
8.D
9.C
【分析】
7.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搭配不当,应将“领教”改为“领略”。因此排除C项。“特别陶醉那一句”成分残缺,应在“陶醉”后加个“于”字,因此排除AD两项。故选B。
8.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语境中,前面说“金柳”像新娘,后面说“艳影”,可推知,括号中所填的句子主语应是“垂柳”,因此排除BC两项。原文“只有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整体上把垂柳比作新娘,因此排除A项。故选D。
9.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葱郁浓密:青翠茂盛,枝叶葱郁,茂密、稠密。语境是说垂柳长得青翠茂盛稠密的样子。因此选用“葱郁浓密”。飘逸秀美,飘浮,轻疾高飞;洒脱自然,清秀美丽。飘逸春秋,指潇洒的度过这一辈子。语境中是成语来形容新娘的头发,因此选用“飘逸秀美”。风姿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多指美女)。“蒲柳之姿”: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申为早衰。语境形容垂柳的美。因此选用“风姿绰约”。“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语境中是说美丽的花草很多。而“数不胜数”只能表达数量多。因此选用“美不胜收”。故选C。
10.《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描绘了康桥明净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画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
秋雨 庭院 树叶 人
【答案】【示例】淅淅沥沥的秋雨把庭院打扮得如同一个柔弱的美人,院中长满绿苔,凋落的树叶似乎在给绿苔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窗边的那位女子望着这情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掩面而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题时,第一步,分析给出的词语的特点,“秋雨”点明季节,也是画面的一个组成要素,“庭院”是地点,“树叶”在秋天凋零,面对如此秋景,“人”会悲秋伤怀。这是一个景与人结合、以景写情(感伤之情)的画面。
第二步,根据上述理解,把这几个词语组成句子:秋雨打落庭院中的树叶,人见此景而伤感。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第二步中组成的句子丰富起来,创设一种感伤情境,合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