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C.《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真实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D.《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朝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种树郭橐驼传》不是真实的传记,一般认为郭橐驼是虚构的人物,此文应当作一篇寓言来看。
故选C。
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为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为观游及卖果”修饰“富豪”,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者豪富人”。
B.省略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C.正常语序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是宾语前置句。
D.反问句,“其……乎”表反问语气。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飧饔,古时指饭食。其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
B.粟,五谷之一,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D.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6.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
3.B
4.A
5.(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2)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无可依仗,不会治理家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3)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6.①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②有效动员官员;③鼓励民众自救;④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AC;“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错。飧,晚饭。饔,早饭。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长人者,官吏;烦,使繁多;怜,爱;卒,最终;祸,受到祸害。
(2)无赖,没有出息;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
(3)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富弼的救灾方法有:“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解决了灾民的吃住问题,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挑选可以使用的官员,以替他们上奏求赏为由,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富弼的做法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语段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统辖的民众拿出粮食,加上官府府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烧火做饭。富弼对官吏中已去职的官员、等待任命的官员、寄居的官员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对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为。山里森林池塘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仁宗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守臣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看命观相,有的从梦中和占卜中得知,难道像如今人情这样吗?”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于是请求解除任职,告老还乡,皇帝加封他为司空,进而封为韩国公退休。元六年八月去世,年纪八十岁。
三、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最后一句“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1)戒;(2)致;(3)培,筑。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矛盾尖锐,危机深重,迫切要求一些士大夫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复兴儒学成为与此相伴的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的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韩愈、柳宗元两个人都是散文大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在他们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取代了几百年来的骈文的统治地位,文学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 )。《师说》文字精炼,文气充沛,对比手法的运用与各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鲜明性和感染性。《进学解》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________,显得新颖奇妙,意趣横生。《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思精巧。《送董邵南序》盘旋曲折,________。《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________,可歌可泣。《祭十二郎文》结合身世、生活琐事,反复表达悼念亡侄的悲痛,于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________,动人哀感。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一唱三叹 栩栩如生 长歌当哭
B.光怪陆离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鼓盆而歌
C.光怪陆离 一唱三叹 绘声绘色 长歌当哭
D.形形色色 叹为观止 绘声绘色 鼓盆而歌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
B.韩愈的散文,论说、记叙、抒情,各体擅长。
C.韩愈的散文,抒情、论说、记叙,各体擅长。
D.韩愈的散文,记叙、论说、抒情,各体擅长。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迫切要求一些士大夫在攻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
B.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
C.迫切要求一些士大夫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复兴儒学成为与此相伴的强大思潮。
D.一些士大夫要求在政治上迫切进行改革,复兴儒学成为与此相伴的强大思潮。
【答案】
8.C
9.B
10.B
【分析】
8.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依据上下文“《进学解》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________,显得新颖奇妙,意趣横生”,《进学解》用“形形色色”形容不合语境,故第一空选“光怪陆离”;一唱三叹:是一个人唱歌,三个人相和。后多用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叹为观止:意思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送董邵南序》是散文,故第二空选“一唱三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应选“绘声绘色”;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最后一空,《祭十二郎文》是韩愈悼念他的侄子的文章,所以用“长歌当哭”。
故选C。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下文所举的文章《师说》《进学解》《送董邵南序》《杂说四》《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的表达方式分别是论说、记叙、抒情,据此可以判断。
故选B。
10.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一些士大大”作主语,“迫切要求”的宾语应该是“改革”,而不是“一些士大大”;这样就排除了AC;“迫切”修饰的是“要求”而不能修饰“进行”,这样就排除了D;另外,“此”是近指代词,指代的是政治上的改革,“与此相伴”的应该指“复兴儒学的思潮”,最好放在句首。
故选B。
11.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 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 和灌输。
【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语段,看语段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然后看语段由几句话组成,这些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进行同类合并,最后进行概括即可。这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柳宗元”,一共有八句话,第一句话“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这是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二到七都是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第八句说“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句从六七句而来,由种树到育人,综合起来看,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两个方面内容,即“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1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答案】孩子就像一棵树,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是他们的天性,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灌木,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野草。放开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吧,“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是有道理的啊!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可以以郭橐驼所说的这句话为出发点进行阐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接着由“顺应木之天性”联系家长对孩子教育中的“顺应孩子之本性”。拟写的时候要注意围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展开,联系现实中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偏差。同时,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种树郭橐驼传》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C.《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真实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D.《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朝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飧饔,古时指饭食。其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
B.粟,五谷之一,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D.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6.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三、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最后一句“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矛盾尖锐,危机深重,迫切要求一些士大夫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复兴儒学成为与此相伴的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的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韩愈、柳宗元两个人都是散文大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在他们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取代了几百年来的骈文的统治地位,文学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 )。《师说》文字精炼,文气充沛,对比手法的运用与各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鲜明性和感染性。《进学解》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________,显得新颖奇妙,意趣横生。《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思精巧。《送董邵南序》盘旋曲折,________。《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________,可歌可泣。《祭十二郎文》结合身世、生活琐事,反复表达悼念亡侄的悲痛,于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________,动人哀感。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一唱三叹 栩栩如生 长歌当哭
B.光怪陆离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鼓盆而歌
C.光怪陆离 一唱三叹 绘声绘色 长歌当哭
D.形形色色 叹为观止 绘声绘色 鼓盆而歌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
B.韩愈的散文,论说、记叙、抒情,各体擅长。
C.韩愈的散文,抒情、论说、记叙,各体擅长。
D.韩愈的散文,记叙、论说、抒情,各体擅长。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迫切要求一些士大夫在攻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
B.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
C.迫切要求一些士大夫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复兴儒学成为与此相伴的强大思潮。
D.一些士大夫要求在政治上迫切进行改革,复兴儒学成为与此相伴的强大思潮。
11.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 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1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