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复复
1教学目标
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重复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并设计制作完全重复作品;通过基本型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重复构成组合练习;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抽象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初期,在个人认识方面,他们独立意识增强,想法增多,渴望展现自我。在美术基础方面,美术的理论和实践也较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提高,技巧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授基本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不忘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对构成艺术的喜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构成、重复构成,了解重复构成的基本要素。
难点
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重复的形,创造性的设计重复作品。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导入
教师拿出1根纸条,叫一个学生上来折断,拿出3根纸条,让他继续折断,变成20根……(开始很轻松,后来比较困难,数量重复得到力量感)
教师展示一段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
舞蹈《千手观音》片段
提问这个视频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舞蹈动作整齐统一 带来震撼力 、冲击力、印象深刻)
提问
刚才折断纸条和视频上有一个共同的变化,是什么
(重复 同样的东西重复出现 ,纸条、千手观音的手、很多舞蹈演员)
通过欣赏与观察,学生切身感受到了重复现象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力,教师顺势揭示课题——重重复复。
活动2【讲授】感受认知
我们自然界中也有很多重复的现象(课件展示)
提问大自然中还有那些天然形成的重复现象
(蜂巢、孔雀屏、向日葵、漫山遍野的野花 、鱼鳞、豹纹、斑马纹等等 )
展示生活中重复现象
(窗帘、电视机背景墙、铁栏杆、教堂里面的布置、路边的树木排放等等)
提问刚才展示的图片还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吗若不是,那你觉得是怎么来的呢
(小组讨论)
总结人们从自然界的重复现象中发现并感受到了美,在想怎么把这些美好的现象融入生活中呢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于是,人们从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中寻找规律,归纳出设计方法,把自然界中的奇趣现象应用到生活当中,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重复构成作品。列入刚才所看的窗帘、背景墙、瓷砖等等的设计
活动3【讲授】探究归纳
1. 教师出示一盒粉笔(课件展示)
提问通过观察图片,思考一下重复构成哪些要素组成的呢
(粉笔 很多粉笔 有序的排列)
重复构成的两个组成要素
基本形(每一只粉笔的纵面 用来重复的形状 )
骨格(用以排列粉笔的线 构成图形的骨架与格式 作用是编排基本形)
2. 展示重复构成范作若干张,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基本形和骨格,加深学生对基本形和骨格的理解。
(1)找出基本形(请学生回答)
(2)找出基本形(学生回答)
提问和刚才那幅图片上的基本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讲解正负形的概念(就好像印章的两种形式,阴刻和阳刻。正负形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界定了其中一种形式是正形,那么与之呈反相状态的就是负形。)
(3)找出基本形以及基本形的正负形(请同学上黑板)
提问这幅图和第二幅图有哪些不同,还是朝着一个方向排列吗你能找出他的排列规律吗
(有方向上的变化)
提问通过上面几幅图,我们知道了重复构成有哪些变化形式啊
(有些是正负形变化,有些是方向变化,有些是两者相结合)
3. 老师展示一张略复杂的重复构成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基本形和排列变化)
活动4【活动】创作体验
运用老师所给的基本形和骨格通过改变正负形和方向的方法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请两组组学生上讲台前摆放,下面同学 分成若干组 拿出本子和笔在纸张模拟排列)
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新颖的设计,对制作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活动5【活动】交流评价
五、评价交流
1.学生自评
上讲台的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构思和手法特点。
2进行互评
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可按以下评议标准进行
(是否突出了重复构成的特点、哪一组的作品给你印象最为深刻,)
3.教师适当点评归纳,并评选出
最佳作品创意奖
活动6【作业】课后拓展
1、结合生活中看到的重复现象
想一想骨格除了横平竖直方格的形式,还可能会有哪些排列形式
2、自己尝试动手设计出一个基本形
总结重复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呈现了很多的美给我们,今天我们初步感受了一下重复给我们带来的魔力,感受了它所带来的震撼力,冲击力。
那么,它具体是怎么来的呢基本形怎么设计骨格还有什么形式作品在基础上还有哪些更多更丰富有趣的构成形式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