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树下(一)
1教学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实践活动,了解色彩原理,灵活运用色彩、笔触画出一幅风景画,并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色彩的笔触表达感情,培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教材内容而重新设计的自编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意在通过过程体验,为提高学生色彩、造型能力而开发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着重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运用色彩绘画,从而达到提高艺术素养的目标。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和造型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仍然缺少对色彩更深入的探索,也更容易受逻辑思维约束,不利于色彩表现。也因此,色彩原理知识中核心部分所强调的画面互补色关系,环境色影响,以及画面色彩构成的平衡等内在的色彩知识,比较难自如的展现于学生绘画习作当中,这也是增加实践操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节课通过欣赏自然风景和大师作品,以及教师示范,学生展示等环节,激发学生实践体验,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色彩灵感”,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合理构图,运用色彩表现大自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色彩的变化并能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以树为主题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色彩的规律和变化,能够基于色彩原理,画出多姿多彩的树。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中有非常丰富的色彩,我们该如何入手去描绘大自然中的风景,把大自然变成一幅美术画作呢 我们今天共同来练习画一画,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也是风景画中的主角——树上树下(一)。
师:请同学们看看大自然中的森林树木,丰富而又有层次。
师:我们再深入一些,更近距离的看看自然界中树木的颜色和形态。有这样伞状的,红色的树,也有这样很挺拔的形状,绿色的树。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要想画出这样的风景,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词:造型准确 色彩准确
活动2【讲授】讲授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赏析法、探究体验法、色彩表现法、讨论法。
师:看了自然中的风景树木,我们再来欣赏画家们是如何画风景树木,看看在艺术大师眼里树又是什么颜色和姿态。
师:展示塞尚《维克多山的风景》和梵高《有黄色的天空和太阳的橄榄树》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学生回答)
师:塞尚的绘画更关注风景树木的造型,而梵高的画面更关注色彩,他的绘画中还有很个性的笔触。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用色彩的冷暖轻重在表现自然界的空间感,他们都能用色彩准确的表现出物体的造型,他们作品中的构图都很有品味。
活动3【活动】活动
活动方式:教师引导、自主探究、互动启发、活动实践、分享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该如何入手呢 教师示范。
师:首先要练习造型能力。用铅笔画基本型。(粉笔长型、伞型、垂柳型)
师:接下来是调色的练习,我们初学色彩时并不需要太多种颜色,我们就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来画。黄加蓝之后变成绿色,如果想让颜色变的更重,就多加点蓝,如果想让颜色变的暖一些,那可以加一点点红色进来。想让颜色变的亮一些那就多加点黄色。更重的褐色怎么调呢,在绿色中在加一点红进来,就会变成褐色。
师:画好造型,明白了如何调色,接下来就是把这些颜色放进形状里了。怎么放呢 我们要假设一个光源,我们要知道这颗树的暗面在哪一边,中间的灰面可能在暗面和亮面之间。我们从暗面开始画,在画中间的灰面,再画树的亮面。请同学要去想象大自然中的树木,树叶生长并不规则,所以我们可以比较轻松随意的去下笔。
师:(现场示范完毕)展示范画,并引导学生尝试画多种造型和颜色的树。
活动4【练习】练习
师:讲练习要求。每人画一颗树,裁剪下来,贴到每组的背景卡纸上。速度最快的一组获得“典藏作品”的荣誉,把小组作品展示在“电子画框”当中。其它组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分组课堂练习
活动5【测试】测试
师:请各小组把课堂练习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
师:请某小组学生来为大家点评。先点评本组作品,再点评其它作品。
学生点评
师:我们要画好一幅风景画首先要学会认真观察,要能画准造型,要能调准颜色,才能逐渐领悟到色彩绘画的魅力。
师:最后要把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绘画灵感不过是通过顽强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希望同学们能多练习,享受创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