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桃花源记(陶渊明)
林阿忠
【导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导学诊断】
*预习导学(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 ,字 ,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开朗 yǎn( )然 qiān( )mò( )交通 yì( )太守
落英bīn( )纷 垂tiáo( ) 叹wǎn(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 ⑤诣太守 ( ) ⑥处处志之 ( )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 闻之,欣然规往 渔人甚异之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④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⑤缘溪行 缘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⑦无问津者 津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作者怎样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疑案例】
1.预设问题:
①《桃花源记》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②感受: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同学自学生成的问题——
我要提问:
(说明:自学生成的问题可先小组合作解决,或小组间协作解决,仍无法解决的再提交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解决。)
【导练达标】
阅读课文,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课文中至少三个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3.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桃花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惊异的一句是 ,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渔人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桃花源人听了会叹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9.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原因是( )A. 渔人“志”得不准,所以难以寻找。
B. 让人觉得桃花源似有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C. 照应开头“异”字,进一步渲染了神秘色彩。
D. 暗示桃花源所处的位置太隐蔽,是难以找到的。
10.陶渊明生活在一战乱频繁、社会黑暗的时代,他为什么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点睛达标】
1.学生代表梳理、归纳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收获。
示例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再次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比照是否达成目标。
3.拓展延伸: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6、岳阳楼记(范仲淹)
沈苏金
【导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以”、“则”等虚词;疏通文义,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
【导学达标】
(一)自主探究: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理解重点词句。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并释义。
(2)古今异义:
越明年(古: 今: ) 属予作文以记之(古: 今: )
进亦忧,退亦忧(古: 今: ) 去国怀乡(古: 今: )
(3)解释下列画线字:(把你认为的其他重要实词写下来并解释)
去国怀乡 把酒临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朝晖夕阴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二)合作交流:
1.文中“古仁人”指怎样的人?
2.“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
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你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导疑案例】
学生自学生成问题
【导练达标】
1、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2、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
3、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4、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一句,“退”照应上文的 一句。
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 。
【点睛达标】
1、学生梳理、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2、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导学目标。
3、拓展提升: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27、*?醉翁亭记(欧阳修)
何良民
【导学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导学过程】
★导学诊断: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文章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感知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1、预习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环滁 辄醉 琅琊 岩穴暝 林壑
伛偻 酒冽 山肴野蔌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 颓然 阴翳 酒酣 林霏
2、小组合作译讲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1)环滁皆山也 (2)蔚然而深秀者
(3)翼然临于泉上 (4)饮少辄醉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山行六七里
(7)名之者谁 (8)杂然而前陈者
(9)非丝非竹 (10)射者中,弈者胜
(11)临溪而渔 (12)颓然乎其间者
(13)树林阴翳 (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云归而岩穴暝
(17)野芳发而幽香 (18)山间之四时也
(19)至于负者歌于途 (20)伛偻提携
(21)临溪而渔 (22)酿泉为酒
(23)泉香而酒洌 (24)宴酣之乐
(25)觥筹交错 (26)苍颜白发
★导疑探究:
一、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
2、文中写出了谁“乐”???
???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6.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
(2)写山间之朝暮:
(3)写山间之四时:
(4)写宴饮场面:??
2.提问:本文写景有什么特色????
三、背诵课文指导。
1.背诵指导,重点应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导练达标: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
(5)树林阴翳: (6)太守谓谁:
(7)负者歌于途: (8)林壑尤美:
(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1)蔚然而深秀者( ) (2)日出而林霏开( )
(3)临溪而渔 ( )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 (2) (3)
(4) (5)
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8、*?湖心亭看雪(张岱)
赵玉萱
一、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崇祯( ) ?毳( )衣 ? 雾凇( ) 沆( )砀( )
铺毡( ) ? 喃喃( ) 更( )定 更( )有此人? 强( )饮
2、解释下面的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痴”?
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3、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当堂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2、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3、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概括红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29、诗词五首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山居秋瞑(王维)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
《长相思》
沈敏儿
【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4、背诵这首词【相关知识链接】
长相思:
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点睛达标】
1、学生梳理、归纳这首词的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2、再次明确本课的导学目标,落实目标完成情况。
3、拓展提升:查找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大知识面。
《渔家傲》
【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导学达标】
1、查找材料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3、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词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
5、背诵这首词
【点睛达标】
1、学生梳理、归纳这首词的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2、再次明确本课的导学目标,落实目标完成情况。
3、拓展提升:查找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大知识面。
口语交际——交流对联
写作——我理想中的学校
附录一 名著引读(四)
附录二 语法知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