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不少创作者与以往一样,试图擦拭其粗糙的部分,在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剧目品格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持剧目的民间性,凸显其市民性,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如2017年的京剧《徐母传》,根据传统京剧《徐母骂曹》等多个与人物徐母和徐庶相关的老戏提炼改编而成,是首次将过去仅作为折子戏或保留唱段、念白的徐母题材剧目改编扩充为剧情完整、人物生动的老旦行当唱功戏,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
加强舞台性、娱乐性或者说市民性、市场化的导向更为明显,如上海京剧院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恢复京剧连台本戏传统的同时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进一步理顺人物的行动线,重视武戏比重,机关布景适度,加快演出节奏,突出戏剧性、剧场性,彰显舞台整体性特质,其民间叙述在彰显传统文化的同时焕发民间活力,很受老百姓欢迎。很明显,它的传统底蕴、民间叙事及市场导向,较之21世纪初的新编连台本戏,如2000年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及稍后的越剧《甄爆》有很大的不同;亦甄别于近年重在恢复传统原貌的连台本戏,如莆仙戏《目连救母》、梨园戏《陈三五娘》等。
(摘编自《“新市民戏曲”: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
材料二:
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突出的美学特点。但如今编导的新编古代戏,很多都是理念膨胀,事件填塞,淹没了形象,扼杀了情趣,该喜的喜不起来,该悲的悲不起来,甚至把戏曲艺术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或者是向观众宣传某种政治观点;或者是向观众证实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向观众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一个理念。有人戏称这类剧目是“化妆论文”。还有些剧目,虽保留着戏曲的唱、念、做、打,却使用着话剧的创作原则,极力向写实的叙事方法靠拢,失去了戏曲的神韵,也就失去了戏曲的味道。
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塑造人物、传达感情,而且以情感人的艺术。不知从何时起,导演们开始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在场面、灯光、布景方面大下功夫,虽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但不见人物形象,缺乏感情力量,戏曲手段大大消减。因为它极大地膨胀着戏曲的表层元素,甚至是游离层元素,忽视戏曲的核心元素,让技术扼杀艺术。这类剧目见物不见人,夺人耳目,不入人心,是艺术向技术异化。
每一个剧种存在的依据就是它的个性。现在很多剧种存在剧种个性、地方特色的“他者化”问题。一些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向京剧学习,照搬京剧的艺术语汇;地方小戏、少数剧种又向当地的代表性剧种学习,照搬当地代表性剧种的艺术语汇。自身的地方性、表演语汇、艺术成分大量丢失,甚至连地方语言也不“地方”了。
(摘编自《刘景亮:遏止戏曲异化》)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性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只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地方方言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一度创作中不少剧作家不熟悉方言,不是用方言思维来写戏,而是用普通话思维来写戏。剧作家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上写戏是好事,但剧本往往存在方言转换的问题,并且在二度创作中又有大量的戏曲演员讲的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韵味自然无从“咂摸”。方言被嫌弃,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对地方方言、地方音乐及声腔等的自信。我们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缺乏历史底蕴,传统戏曲能流传至今就是最好的证明。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后,各地陆续提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现在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这让人期待方言进校园,或者借着戏曲进校园让方言热起来。
历史曾经给过我们启示。在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中,曾与昆曲争胜的弋阳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唯余衰落的命运,而广受老百姓喜爱、保持了自身特色的四大徽班最终站住了脚跟。警惕剧种的广泛雅化,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风格单纯的古老剧种如昆曲,其剧目要依从剧种特色;而风格多样的剧种,例如可俗可雅的闽剧,不仅要尊重剧种本体特质,也应根据题材特点来打造剧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应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摘编自《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戏曲创作改编中,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特点。
B.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
C.很多戏曲创作者在理论上对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D.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复兴,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地方方言或可借戏曲进校园热起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错误,原文只是说一些专家“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B.原文只是说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被挖掘改编,重现于世人面前,并未说其“丧失了原有的野气”。C.强加因果,材料三第二段最后说的是很多戏剧工作者有双重标准,即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却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故选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剧《徐母传》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成为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
B.“化妆论文”意在批判将戏曲变成宣传政治观点、证实历史问题或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理念等的载体的现象。
C.当前被重新整理和排演的传统剧目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方言对于戏曲的表现力至关重要,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表现出方言的韵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在创作地方戏曲时要用方言思维,并不是说所有的戏剧在进行创作时都不能用普通话思维。故选D。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先是指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接着指出了当前戏曲界存在的问题。
B.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剧种雅化的原因,并将某些原因提升到了缺乏地方文化自信的高度。
C.第四段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错误,第四段中有“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等内容,说明作者认为剧种的雅化是需要的,要防止的不是剧种的雅化,而是剧种广泛雅化的倾向。故选C。
4.当前戏曲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戏曲美学特点的异化;戏曲表现手段的异化;剧种个性的“他者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戏曲的异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二。认真阅读材料二可发现,本材料的三段内容分别论述了戏曲异化的三种现象,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由“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突出的美学特点。但如今……”可知谈的是戏曲美学特点的异化。由“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塑造人物、传达感情,而且以情感人的艺术。不知从何时起,导演们开始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这类剧目见物不见人,夺人耳目,不入人心,是艺术向技术异化”可知谈的是戏曲表现手段的异化。由“每一个剧种存在的依据就是它的个性。现在很多剧种存在剧种个性、地方特色的‘他者化’问题”可知谈的是剧种个性的“他者化”。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当下传统剧种“雅化”现象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①做到雅俗共赏的难度太大,剧作家就干脆向“雅”的方向发展;②掌舵全剧的导演有偏好雅致的倾向;③对剧目的大投入使各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不得不追求雅;④戏剧工作者有“雅高于俗”的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精英文化意识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答案要点主要集中在材料三的第二段,要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如“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也是一个原因”“而根本的,在于”等,然后进行分条整合即可。由“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可知做到雅俗共赏的难度太大,剧作家就干脆向“雅”的方向发展。由“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可知掌舵全剧的导演有偏好雅致的倾向。由“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可知对剧目的大投入使各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不得不追求雅。由“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可知戏剧工作者有“雅高于俗”的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精英文化意识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期天(节选)①
汪曾祺
这人名叫赫连都。他不是这个学校里的人,只是住在这个学校里。他是电影演员,也是介绍我到这个学校里来的那位文学戏剧前辈把他介绍给赵宗浚,住到这个学校里来的,因为他在上海找不到地方住。
赫连都有点神秘。他是个电影演员,可是一直没有见他主演过什么片子。他长得高大、挺拔、英俊,很有男子气。虽然住在一间暗无天日的房子里,睡在一张破旧的小铁床上,出门时却总是西装笔挺,容光焕发,像个大明星。他忙得很。一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他的舞跳得很好。探戈跳得尤其好,曾应邀在跑狗场举办的探戈舞表演晚会上表演过。
赵宗浚于是邀请他来参加舞会,教大家跳舞。他欣然同意,说:“好啊!”
他在这里寄居,不交房钱,这点义务是应该尽的,否则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到了星期天,我们就哪儿也不去了。胡凤英在家吃了早饭就到学校里来,和老左、沈福根把楼下大教室的课桌课椅都搬开,然后换了几个大灯泡,蒙上红蓝玻璃纸。到了晚上,这所学校就成了一个俱乐部。下棋的下棋,唱戏的唱戏,跳舞的跳舞。
参加舞会的,除了本校教员、王家三姊妹,还有本校毕业出去现已就业的女生,还有胡凤英约来的一些男女朋友。她的这些朋友都有点不三不四,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大概是飞机场的机械士;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②。不过他们到这里参加舞会,还比较收敛,甚至很拘谨。
赫连都几乎整场都不空。女孩子都爱找他跳。他的舞跳得非常的“帅”。跟他跳舞,自己觉得轻得像一朵云,交关舒服。
这一天,华灯初上,舞乐轻扬。参加舞会的来宾陆续到了,赫连都却还没有出现——他平常都是和赵宗浚一同张罗着迎接客人的。
大家正盼望着他,忽然听到铁门外人声杂乱,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到门口一看,只见一群人簇护着赫连都。赫连都头发散乱,衬衫碎成了好几片。李维廉在他旁边,夹着他的上衣。赫连都连连向人群拱手:“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呒不啥③,呒不啥!大家全是中国人!”
“侬为中国人吐出一口气,应该谢谢侬!”
一个在公园里教人打拳的沧州老人说:“兄弟,你是好样儿的!”
对面弄堂里卖咖喱牛肉面的江北人说:“赫先生!你今天干的这桩事,真是叫人佩服!晏一歇④请到小摊子上吃一碗牛肉面宵夜,我也好表表我的心!”
赫连都连忙说:“谢谢,谢谢!改天,改天扰您!”人群散去,赫连都回身向赵宗浚说:“老赵,你们先跳,我换换衣服,洗洗脸,就来!”说着,从李维廉手里接过上衣,往后楼走去。
大家忙问李维廉,是怎么回事。
“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我和他从霞飞路回来,四个美国兵喝醉了,正在侮辱一个中国女的。真不像话,他们把女的衣服差不多全剥光了!女的直叫救命。围了好些人,谁都不敢上。赫连都脱了上衣,一人给了他们一拳,全都揍趴下了。他们起来,轮流和赫连都打开了boxing⑤,赫连都毫不含糊。到后来,四个一齐上。周围的人大家伙把赫连都一围,拥着他进了胡同。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
大家议论纷纷,都很激动。
围棋国手之一慢条斯理地说:“是不是把铁门关上?只怕他们会来寻事。”
国手之二说:“是的。美国人惹不得。”
赵宗浚出门两边看看,说:“用不着,那样反而不好。”沈福根说:“我去侦察侦察!”他像煞有介事,蹑手蹑脚地向霞飞路走去。过了一会,又踅了回来:“呒啥呒啥!霞飞路上人来人往。美国赤佬已经无影无踪哉!”
于是下棋的下棋,跳舞的跳舞。
赫连都换了一身白法兰绒的西服出来,显得格外精神。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
赫连都几乎每支曲子都跳了。
舞会快要结束时,王静仪起来,在唱片里挑了一张《La—paloma》对赫连都说:“我们跳这一张。”赫连都说:“好。”
西班牙舞曲响了,飘逸的探戈舞跳起来了。他们跳得那样优美,以致原来准备起舞的几对都停了下来,大家远远地看他们俩跳。这支曲子他们都很熟,配合得非常默契。赫连都一晚上只有跳这一次舞是一种享受。他托着王静仪的腰,贴得很近;轻轻握着她的指尖,拉得很远,有时又撒开手,各自随着音乐的旋律进退起伏。王静仪高高地抬起手臂,微微地侧着肩膀,俯仰,回旋,又轻盈,又奔放。她的眼睛发亮。她的白纱长裙飘动着,像一朵大百合花。
大家都看得痴了。
史先生轻声地说:“这才叫跳舞!”
音乐结束了,太短了!
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
但是似乎也够了。
舞会散了,围棋也结束了。
国手之一意味深长地对国手之二说:“这位赫连都先生,他会不会是共产党?”
国手之二回答:“难讲的。”
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这里那里,静静地燃烧着。
(有删改)
【注】①该作品为作者回忆20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的生活而作。②吉普女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军用吉普车上以陪伴官兵、出卖色相为生的女人。③呒不啥:没什么,上海方言。④晏一歇:休息一会儿。⑤boxing:英文,指拳击。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与星期天舞会有关的故事,文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重点突出了赫连都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老上海的社会风貌。
B.小说开头写到“赫连都有点神秘”,说是电影演员却没见过他主演过什么片子,睡在“暗无天日的房子里”,出门时却像个大明星,矛盾之中彰显神秘。
C.“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写出了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唤醒了舞会上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侧面落笔,委婉而含蓄。
D.文中写赫连都和王静仪一起翩翩起舞,共同将舞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尽管“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但人们内心深处依旧想要追求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C.“唤醒了舞会上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错误,“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只能说明舞会上的人们在听闻赫连都打美国人这件事之后内心受到触动。故选C。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舞会来串联人物故事,自然而流畅,于娓娓叙述中展现世俗人生。
B.“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看似不经意的外貌描写,却展现出当时一些人对美国的趋附态度。
C.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呒不啥”“侬”等方言,地域色彩浓重,质朴而又贴近生活。
D.文章最后写“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静静地燃烧着”巧妙地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旧上海夜晚灯光闪耀的画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错误,文中的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情节的安排,是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故选A。
8.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更加真实可信。②采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通过插叙,补充说明了赫连都迟来舞会的原因,丰富了赫连都勇敢正义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述特征的能力。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星期天舞会时发生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从叙述方式看,小说以人物对话为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形式,尤其是赫连都痛打美国兵这一事件,以及回到学校后大家的议论,基本都是对话形式,这种对话式情节节奏快速,使叙事也更紧凑。从叙述手法看,“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这一段是插叙,是通过李维廉介绍赫连都迟来舞会的原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重点突出了赫连都的形象。
9.“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发生后,包括赫连都在内的舞会中的各色人物都有不同的反应,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作品中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①赫连都,在痛打美国兵之后,整理好仪态继续在舞会上跳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勇敢正义而又追求美的年轻人。②李维廉等,内心充满正义感,佩服敬重赫连都。③两个围棋国手,胆小怕事。④赵宗浚和沈福根,冷静客观,处事谨小慎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要求分析“‘赫连都打美国人’这一事件发生后”人们的反应,然后确定答题的区间,从中筛选出人物的表现,再进行概括。本题涉及人物比较多,考生要对人物进行分类概括。由“‘老赵,你们先跳,我换换衣服,洗洗脸,就来!’说着,从李维廉手里接过上衣,往后楼走去”“赫连都换了一身白法兰绒的西服出来,显得格外精神。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赫连都几乎每支曲子都跳了”概括出:赫连都在痛打美国兵之后,整理好仪态继续在舞会上跳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勇敢正义而又追求美的年轻人。由李维廉介绍赫连都打美国人“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周围的人大家伙把赫连都一围,拥着他进了胡同。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概括出:李维廉等人内心充满正义感,佩服敬重赫连都。由“围棋国手之一慢条斯理地说:‘是不是把铁门关上?只怕他们会来寻事。’“国手之二说:‘是的。美国人惹不得’”概括出:两个国手胆小怕事;由“赵宗浚出门两边看看,说:‘用不着,那样反而不好。’沈福根说:‘我去侦察侦察!’他像煞有介事,蹑手蹑脚地向霞飞路走去。过了一会,又踅了回来:‘呒啥呒啥!霞飞路上人来人往。美国赤佬已经无影无踪哉’”概括出:赵宗浚和沈福根的冷静客观,处事谨小慎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 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B.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C.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D.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援”是“晓之”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国士”是“走迎”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
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错误,“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
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故选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
(2)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参考答案】(1)(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
(2)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至”,到;“纵”,放;“亡”,逃亡。(2)“愍”,怜惜;“许”,答应;“据”,按着。
14.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审清题干要求,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作答。根据题干要求“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考生可根据关键词在文内搜索相关内容,由“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可知,公孙述过于注重排场炫耀,爱慕虚荣;由“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可知,公孙述不重视人才,不分轻重;由“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可知,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以封候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年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皇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于余人。马援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驰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①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②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中“何处望神州”的“神州”指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故土,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B.词中“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指往事悠远,又指时间漫长,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C.词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词人赞赏孙权,意在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讽喻当朝统治者。
D.全词三问三答,互相呼应。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功绩斐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说法错误,词人极力赞颂孙权表达了他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故选D。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本词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孙权年纪轻轻就指挥千军万马,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词人渴望戎装上阵、建功立业的情怀。作者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以及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幼的是“___________?”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___________”的事例加以论证。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早晚阴晴的变化。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参省、己、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霏、暝。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只有在实践中锤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品格,才能涵养信心和勇气。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双11”等购物节相继兴起。它们见证着消费大国的旺盛需求和巨大潜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句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特定称谓。A项,表引用。B项,表突出或强调。C项,表讽刺或反语。D项,表特定称谓。故选D。
19.对比是把具有相反或相对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比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在对比中既凸显了庄子看待世界的“无为”的方式,又揭示了庄子的内心是火热的、不能释怀的;一面是“无为”之冷,一面是“关怀”之热,在对比中鲜明地揭示了庄子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的“哲学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文本中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对比的作用,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此句“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中,作者用“冷眼”和“热肠”对比、用“是非不管”和“悲慨万端”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庄子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只能用“冷眼”和“是非不管”来对待,这种方式是非庄重正派的,是谬悠的、荒唐的;然而庄子对待世界却又耿耿而不能释怀,是充满爱的,有火热的心肠的。作者用对比的方式,鲜明地揭示了庄子的“哲学困境”,他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参考答案】原句用反问句形式,加强说明“我们一定会”“悚然动容,肃然起敏,油然生爱”,肯定的语气更强烈,不可置疑;将状语“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放在主语前,能起到突出主体动作行为的对象的作用;改句以陈述句形式呈现,语气平实,只是在交代一个事实而已,收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以反问句的形式呈现,且将对象状语放在主语前,句用反问句形式,在突出强调主体动作行为的对象的同时,加强说明“我们一定会”“悚然动容,肃然起敏,油然生爱”,这样就使肯定的语气更强烈,带有不容置疑的意味;而改句只是以常规陈述句的形式呈现,语气平实,仅仅在交代一个事实而已,收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
21.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②读书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
③读书还在于淡化其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
④读书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
【参考答案】读书是一种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还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短句变长句。短句变长句的方法,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语中的其他成分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本题中共有4个句子,其中①是句子的主干,②③④的内容变成宾语“学习行为”的修饰语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②句原本的表达“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要改换成“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并且为了与③句的“还”呼应,还要加上“除……之外”。
22.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 ;
。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参考答案】(1)认真地看一棵草,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 (2)默默地看一枚石,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
【解析】内容必须选择细微事物,最好能用到“看”和“听见”,但不能直接把声音作为描写对象,意思恰当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员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人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四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为“出名”,除第四则材料之外,其他材料均可正面立意。认真阅读分析驱动任务,紧扣“成名观”一词,所写内容必须与成名相关,“认识与思考”则提醒文体方面更倾向于议论文。“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限制写作内容必须涉及“青年”。但应注意,“撰稿”一词只是针对《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作“青年”这一情境的陪衬而已,并非文体限制,不必在文体方面推敲。出名早获得关注和资源之后更容易成功;积蓄力量,默默无闻,努力奋斗会成名;拥有信心,增强实力会成名;理性成名方为正道。
参考立意:出早名,激潜能;出盛名,建丰功;弃虚名,练内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耐得住寂寞方能走远;理性看待出名;君子爱“名”,“取”之有道;此时无“名”胜有“名”;欲出名,先修身;中华儿女何需虚名;不成功,何成名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理性对待成名”。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成名”。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成名需理性,在你选择“成名”时,只有全面思考,才不至于让悲剧上演;理性思考,不随波逐流,自主研发,与时代共同奋进,这才是华为“出名”带给我们的启示;许多成名的人一般都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这种发现与思考是一种精神财富,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成名固然风光,但若学不会理性思考,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在成名这条路上,理性思考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第一堂课,唯有此,才不会迷失自我”等。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不少创作者与以往一样,试图擦拭其粗糙的部分,在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剧目品格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持剧目的民间性,凸显其市民性,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如2017年的京剧《徐母传》,根据传统京剧《徐母骂曹》等多个与人物徐母和徐庶相关的老戏提炼改编而成,是首次将过去仅作为折子戏或保留唱段、念白的徐母题材剧目改编扩充为剧情完整、人物生动的老旦行当唱功戏,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
加强舞台性、娱乐性或者说市民性、市场化的导向更为明显,如上海京剧院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恢复京剧连台本戏传统的同时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进一步理顺人物的行动线,重视武戏比重,机关布景适度,加快演出节奏,突出戏剧性、剧场性,彰显舞台整体性特质,其民间叙述在彰显传统文化的同时焕发民间活力,很受老百姓欢迎。很明显,它的传统底蕴、民间叙事及市场导向,较之21世纪初的新编连台本戏,如2000年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及稍后的越剧《甄爆》有很大的不同;亦甄别于近年重在恢复传统原貌的连台本戏,如莆仙戏《目连救母》、梨园戏《陈三五娘》等。
(摘编自《“新市民戏曲”: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
材料二:
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突出的美学特点。但如今编导的新编古代戏,很多都是理念膨胀,事件填塞,淹没了形象,扼杀了情趣,该喜的喜不起来,该悲的悲不起来,甚至把戏曲艺术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或者是向观众宣传某种政治观点;或者是向观众证实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向观众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一个理念。有人戏称这类剧目是“化妆论文”。还有些剧目,虽保留着戏曲的唱、念、做、打,却使用着话剧的创作原则,极力向写实的叙事方法靠拢,失去了戏曲的神韵,也就失去了戏曲的味道。
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塑造人物、传达感情,而且以情感人的艺术。不知从何时起,导演们开始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在场面、灯光、布景方面大下功夫,虽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但不见人物形象,缺乏感情力量,戏曲手段大大消减。因为它极大地膨胀着戏曲的表层元素,甚至是游离层元素,忽视戏曲的核心元素,让技术扼杀艺术。这类剧目见物不见人,夺人耳目,不入人心,是艺术向技术异化。
每一个剧种存在的依据就是它的个性。现在很多剧种存在剧种个性、地方特色的“他者化”问题。一些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向京剧学习,照搬京剧的艺术语汇;地方小戏、少数剧种又向当地的代表性剧种学习,照搬当地代表性剧种的艺术语汇。自身的地方性、表演语汇、艺术成分大量丢失,甚至连地方语言也不“地方”了。
(摘编自《刘景亮:遏止戏曲异化》)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性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只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地方方言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一度创作中不少剧作家不熟悉方言,不是用方言思维来写戏,而是用普通话思维来写戏。剧作家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上写戏是好事,但剧本往往存在方言转换的问题,并且在二度创作中又有大量的戏曲演员讲的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韵味自然无从“咂摸”。方言被嫌弃,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对地方方言、地方音乐及声腔等的自信。我们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缺乏历史底蕴,传统戏曲能流传至今就是最好的证明。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后,各地陆续提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现在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这让人期待方言进校园,或者借着戏曲进校园让方言热起来。
历史曾经给过我们启示。在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中,曾与昆曲争胜的弋阳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唯余衰落的命运,而广受老百姓喜爱、保持了自身特色的四大徽班最终站住了脚跟。警惕剧种的广泛雅化,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风格单纯的古老剧种如昆曲,其剧目要依从剧种特色;而风格多样的剧种,例如可俗可雅的闽剧,不仅要尊重剧种本体特质,也应根据题材特点来打造剧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应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摘编自《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戏曲创作改编中,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特点。
B.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
C.很多戏曲创作者在理论上对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D.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复兴,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地方方言或可借戏曲进校园热起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剧《徐母传》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成为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
B.“化妆论文”意在批判将戏曲变成宣传政治观点、证实历史问题或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理念等的载体的现象。
C.当前被重新整理和排演的传统剧目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方言对于戏曲的表现力至关重要,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表现出方言的韵味。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先是指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接着指出了当前戏曲界存在的问题。
B.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剧种雅化的原因,并将某些原因提升到了缺乏地方文化自信的高度。
C.第四段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4.当前戏曲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当下传统剧种“雅化”现象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期天(节选)①
汪曾祺
这人名叫赫连都。他不是这个学校里的人,只是住在这个学校里。他是电影演员,也是介绍我到这个学校里来的那位文学戏剧前辈把他介绍给赵宗浚,住到这个学校里来的,因为他在上海找不到地方住。
赫连都有点神秘。他是个电影演员,可是一直没有见他主演过什么片子。他长得高大、挺拔、英俊,很有男子气。虽然住在一间暗无天日的房子里,睡在一张破旧的小铁床上,出门时却总是西装笔挺,容光焕发,像个大明星。他忙得很。一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他的舞跳得很好。探戈跳得尤其好,曾应邀在跑狗场举办的探戈舞表演晚会上表演过。
赵宗浚于是邀请他来参加舞会,教大家跳舞。他欣然同意,说:“好啊!”
他在这里寄居,不交房钱,这点义务是应该尽的,否则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到了星期天,我们就哪儿也不去了。胡凤英在家吃了早饭就到学校里来,和老左、沈福根把楼下大教室的课桌课椅都搬开,然后换了几个大灯泡,蒙上红蓝玻璃纸。到了晚上,这所学校就成了一个俱乐部。下棋的下棋,唱戏的唱戏,跳舞的跳舞。
参加舞会的,除了本校教员、王家三姊妹,还有本校毕业出去现已就业的女生,还有胡凤英约来的一些男女朋友。她的这些朋友都有点不三不四,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大概是飞机场的机械士;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②。不过他们到这里参加舞会,还比较收敛,甚至很拘谨。
赫连都几乎整场都不空。女孩子都爱找他跳。他的舞跳得非常的“帅”。跟他跳舞,自己觉得轻得像一朵云,交关舒服。
这一天,华灯初上,舞乐轻扬。参加舞会的来宾陆续到了,赫连都却还没有出现——他平常都是和赵宗浚一同张罗着迎接客人的。
大家正盼望着他,忽然听到铁门外人声杂乱,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到门口一看,只见一群人簇护着赫连都。赫连都头发散乱,衬衫碎成了好几片。李维廉在他旁边,夹着他的上衣。赫连都连连向人群拱手:“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呒不啥③,呒不啥!大家全是中国人!”
“侬为中国人吐出一口气,应该谢谢侬!”
一个在公园里教人打拳的沧州老人说:“兄弟,你是好样儿的!”
对面弄堂里卖咖喱牛肉面的江北人说:“赫先生!你今天干的这桩事,真是叫人佩服!晏一歇④请到小摊子上吃一碗牛肉面宵夜,我也好表表我的心!”
赫连都连忙说:“谢谢,谢谢!改天,改天扰您!”人群散去,赫连都回身向赵宗浚说:“老赵,你们先跳,我换换衣服,洗洗脸,就来!”说着,从李维廉手里接过上衣,往后楼走去。
大家忙问李维廉,是怎么回事。
“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我和他从霞飞路回来,四个美国兵喝醉了,正在侮辱一个中国女的。真不像话,他们把女的衣服差不多全剥光了!女的直叫救命。围了好些人,谁都不敢上。赫连都脱了上衣,一人给了他们一拳,全都揍趴下了。他们起来,轮流和赫连都打开了boxing⑤,赫连都毫不含糊。到后来,四个一齐上。周围的人大家伙把赫连都一围,拥着他进了胡同。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
大家议论纷纷,都很激动。
围棋国手之一慢条斯理地说:“是不是把铁门关上?只怕他们会来寻事。”
国手之二说:“是的。美国人惹不得。”
赵宗浚出门两边看看,说:“用不着,那样反而不好。”沈福根说:“我去侦察侦察!”他像煞有介事,蹑手蹑脚地向霞飞路走去。过了一会,又踅了回来:“呒啥呒啥!霞飞路上人来人往。美国赤佬已经无影无踪哉!”
于是下棋的下棋,跳舞的跳舞。
赫连都换了一身白法兰绒的西服出来,显得格外精神。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
赫连都几乎每支曲子都跳了。
舞会快要结束时,王静仪起来,在唱片里挑了一张《La—paloma》对赫连都说:“我们跳这一张。”赫连都说:“好。”
西班牙舞曲响了,飘逸的探戈舞跳起来了。他们跳得那样优美,以致原来准备起舞的几对都停了下来,大家远远地看他们俩跳。这支曲子他们都很熟,配合得非常默契。赫连都一晚上只有跳这一次舞是一种享受。他托着王静仪的腰,贴得很近;轻轻握着她的指尖,拉得很远,有时又撒开手,各自随着音乐的旋律进退起伏。王静仪高高地抬起手臂,微微地侧着肩膀,俯仰,回旋,又轻盈,又奔放。她的眼睛发亮。她的白纱长裙飘动着,像一朵大百合花。
大家都看得痴了。
史先生轻声地说:“这才叫跳舞!”
音乐结束了,太短了!
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
但是似乎也够了。
舞会散了,围棋也结束了。
国手之一意味深长地对国手之二说:“这位赫连都先生,他会不会是共产党?”
国手之二回答:“难讲的。”
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这里那里,静静地燃烧着。
(有删改)
【注】①该作品为作者回忆20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的生活而作。②吉普女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军用吉普车上以陪伴官兵、出卖色相为生的女人。③呒不啥:没什么,上海方言。④晏一歇:休息一会儿。⑤boxing:英文,指拳击。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与星期天舞会有关的故事,文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重点突出了赫连都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老上海的社会风貌。
B.小说开头写到“赫连都有点神秘”,说是电影演员却没见过他主演过什么片子,睡在“暗无天日的房子里”,出门时却像个大明星,矛盾之中彰显神秘。
C.“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写出了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唤醒了舞会上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侧面落笔,委婉而含蓄。
D.文中写赫连都和王静仪一起翩翩起舞,共同将舞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尽管“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但人们内心深处依旧想要追求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舞会来串联人物故事,自然而流畅,于娓娓叙述中展现世俗人生。
B.“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看似不经意的外貌描写,却展现出当时一些人对美国的趋附态度。
C.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呒不啥”“侬”等方言,地域色彩浓重,质朴而又贴近生活。
D.文章最后写“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静静地燃烧着”巧妙地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旧上海夜晚灯光闪耀的画面。
8.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发生后,包括赫连都在内的舞会中的各色人物都有不同的反应,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作品中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 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B.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C.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D.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
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
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
(2)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14.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①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②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中“何处望神州”的“神州”指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故土,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B.词中“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指往事悠远,又指时间漫长,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C.词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词人赞赏孙权,意在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讽喻当朝统治者。
D.全词三问三答,互相呼应。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功绩斐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幼的是“___________?”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___________”的事例加以论证。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早晚阴晴的变化。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只有在实践中锤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品格,才能涵养信心和勇气。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双11”等购物节相继兴起。它们见证着消费大国的旺盛需求和巨大潜力。
19.对比是把具有相反或相对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比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②读书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
③读书还在于淡化其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
④读书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
22.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 ;
。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员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B)答 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错误,原文只是说一些专家“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B.原文只是说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被挖掘改编,重现于世人面前,并未说其“丧失了原有的野气”。C.强加因果,材料三第二段最后说的是很多戏剧工作者有双重标准,即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却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故选D。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在创作地方戏曲时要用方言思维,并不是说所有的戏剧在进行创作时都不能用普通话思维。故选D。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错误,第四段中有“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等内容,说明作者认为剧种的雅化是需要的,要防止的不是剧种的雅化,而是剧种广泛雅化的倾向。故选C。
4.
【参考答案】戏曲美学特点的异化;戏曲表现手段的异化;剧种个性的“他者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戏曲的异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二。认真阅读材料二可发现,本材料的三段内容分别论述了戏曲异化的三种现象,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由“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突出的美学特点。但如今……”可知谈的是戏曲美学特点的异化。由“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塑造人物、传达感情,而且以情感人的艺术。不知从何时起,导演们开始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这类剧目见物不见人,夺人耳目,不入人心,是艺术向技术异化”可知谈的是戏曲表现手段的异化。由“每一个剧种存在的依据就是它的个性。现在很多剧种存在剧种个性、地方特色的‘他者化’问题”可知谈的是剧种个性的“他者化”。
5.
【参考答案】①做到雅俗共赏的难度太大,剧作家就干脆向“雅”的方向发展;②掌舵全剧的导演有偏好雅致的倾向;③对剧目的大投入使各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不得不追求雅;④戏剧工作者有“雅高于俗”的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精英文化意识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答案要点主要集中在材料三的第二段,要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如“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也是一个原因”“而根本的,在于”等,然后进行分条整合即可。由“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可知做到雅俗共赏的难度太大,剧作家就干脆向“雅”的方向发展。由“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可知掌舵全剧的导演有偏好雅致的倾向。由“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可知对剧目的大投入使各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不得不追求雅。由“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可知戏剧工作者有“雅高于俗”的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精英文化意识的影响。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C.“唤醒了舞会上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错误,“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只能说明舞会上的人们在听闻赫连都打美国人这件事之后内心受到触动。故选C。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错误,文中的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情节的安排,是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故选A。
8.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更加真实可信。②采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通过插叙,补充说明了赫连都迟来舞会的原因,丰富了赫连都勇敢正义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述特征的能力。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星期天舞会时发生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从叙述方式看,小说以人物对话为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形式,尤其是赫连都痛打美国兵这一事件,以及回到学校后大家的议论,基本都是对话形式,这种对话式情节节奏快速,使叙事也更紧凑。从叙述手法看,“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这一段是插叙,是通过李维廉介绍赫连都迟来舞会的原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重点突出了赫连都的形象。
9.
【参考答案】①赫连都,在痛打美国兵之后,整理好仪态继续在舞会上跳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勇敢正义而又追求美的年轻人。②李维廉等,内心充满正义感,佩服敬重赫连都。③两个围棋国手,胆小怕事。④赵宗浚和沈福根,冷静客观,处事谨小慎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要求分析“‘赫连都打美国人’这一事件发生后”人们的反应,然后确定答题的区间,从中筛选出人物的表现,再进行概括。本题涉及人物比较多,考生要对人物进行分类概括。由“‘老赵,你们先跳,我换换衣服,洗洗脸,就来!’说着,从李维廉手里接过上衣,往后楼走去”“赫连都换了一身白法兰绒的西服出来,显得格外精神。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赫连都几乎每支曲子都跳了”概括出:赫连都在痛打美国兵之后,整理好仪态继续在舞会上跳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勇敢正义而又追求美的年轻人。由李维廉介绍赫连都打美国人“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周围的人大家伙把赫连都一围,拥着他进了胡同。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概括出:李维廉等人内心充满正义感,佩服敬重赫连都。由“围棋国手之一慢条斯理地说:‘是不是把铁门关上?只怕他们会来寻事。’“国手之二说:‘是的。美国人惹不得’”概括出:两个国手胆小怕事;由“赵宗浚出门两边看看,说:‘用不着,那样反而不好。’沈福根说:‘我去侦察侦察!’他像煞有介事,蹑手蹑脚地向霞飞路走去。过了一会,又踅了回来:‘呒啥呒啥!霞飞路上人来人往。美国赤佬已经无影无踪哉’”概括出:赵宗浚和沈福根的冷静客观,处事谨小慎微。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援”是“晓之”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国士”是“走迎”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错误,“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故选B。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故选B。
13.
【参考答案】(1)(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
(2)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至”,到;“纵”,放;“亡”,逃亡。(2)“愍”,怜惜;“许”,答应;“据”,按着。
14.
【参考答案】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审清题干要求,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作答。根据题干要求“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考生可根据关键词在文内搜索相关内容,由“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可知,公孙述过于注重排场炫耀,爱慕虚荣;由“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可知,公孙述不重视人才,不分轻重;由“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可知,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以封候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年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皇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于余人。马援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驰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
1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说法错误,词人极力赞颂孙权表达了他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故选D。
16.
【参考答案】本词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孙权年纪轻轻就指挥千军万马,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词人渴望戎装上阵、建功立业的情怀。作者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以及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17.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参省、己、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霏、暝。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句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特定称谓。A项,表引用。B项,表突出或强调。C项,表讽刺或反语。D项,表特定称谓。故选D。
19.
【答案】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在对比中既凸显了庄子看待世界的“无为”的方式,又揭示了庄子的内心是火热的、不能释怀的;一面是“无为”之冷,一面是“关怀”之热,在对比中鲜明地揭示了庄子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的“哲学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文本中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对比的作用,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此句“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中,作者用“冷眼”和“热肠”对比、用“是非不管”和“悲慨万端”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庄子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只能用“冷眼”和“是非不管”来对待,这种方式是非庄重正派的,是谬悠的、荒唐的;然而庄子对待世界却又耿耿而不能释怀,是充满爱的,有火热的心肠的。作者用对比的方式,鲜明地揭示了庄子的“哲学困境”,他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
20.
【参考答案】原句用反问句形式,加强说明“我们一定会”“悚然动容,肃然起敏,油然生爱”,肯定的语气更强烈,不可置疑;将状语“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放在主语前,能起到突出主体动作行为的对象的作用;改句以陈述句形式呈现,语气平实,只是在交代一个事实而已,收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对这种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以反问句的形式呈现,且将对象状语放在主语前,句用反问句形式,在突出强调主体动作行为的对象的同时,加强说明“我们一定会”“悚然动容,肃然起敏,油然生爱”,这样就使肯定的语气更强烈,带有不容置疑的意味;而改句只是以常规陈述句的形式呈现,语气平实,仅仅在交代一个事实而已,收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
21.
【参考答案】读书是一种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还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短句变长句。短句变长句的方法,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语中的其他成分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本题中共有4个句子,其中①是句子的主干,②③④的内容变成宾语“学习行为”的修饰语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②句原本的表达“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要改换成“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并且为了与③句的“还”呼应,还要加上“除……之外”。
22.
【参考答案】(1)认真地看一棵草,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 (2)默默地看一枚石,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
【解析】内容必须选择细微事物,最好能用到“看”和“听见”,但不能直接把声音作为描写对象,意思恰当即可。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人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四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为“出名”,除第四则材料之外,其他材料均可正面立意。认真阅读分析驱动任务,紧扣“成名观”一词,所写内容必须与成名相关,“认识与思考”则提醒文体方面更倾向于议论文。“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限制写作内容必须涉及“青年”。但应注意,“撰稿”一词只是针对《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作“青年”这一情境的陪衬而已,并非文体限制,不必在文体方面推敲。出名早获得关注和资源之后更容易成功;积蓄力量,默默无闻,努力奋斗会成名;拥有信心,增强实力会成名;理性成名方为正道。
参考立意:出早名,激潜能;出盛名,建丰功;弃虚名,练内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耐得住寂寞方能走远;理性看待出名;君子爱“名”,“取”之有道;此时无“名”胜有“名”;欲出名,先修身;中华儿女何需虚名;不成功,何成名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理性对待成名”。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成名”。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成名需理性,在你选择“成名”时,只有全面思考,才不至于让悲剧上演;理性思考,不随波逐流,自主研发,与时代共同奋进,这才是华为“出名”带给我们的启示;许多成名的人一般都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这种发现与思考是一种精神财富,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成名固然风光,但若学不会理性思考,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在成名这条路上,理性思考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第一堂课,唯有此,才不会迷失自我”等。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