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20:51:18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
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和线下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线上展览还应在增强互动性上做文章。博物馆要改变“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路,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物报社、全国近30家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合作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博物馆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可以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和跨界合作的深化,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摘编自吉光《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
材料二: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对该命题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如何让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体验、欣赏敦煌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有效推动了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云游敦煌”让用户可以“云”参观敦煌艺术,利用腾讯云的技术优势,可以看到敦煌石窟艺术的细节,仿佛进入真实洞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除了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我们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比翼齐飞”。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用户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以更低的成本观展。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这对我们下一步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所启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材料三:
“云游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来看,与一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指出,博物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互联网时代,创意显得更为重要。与知名的大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这方面,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有着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摘编自王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线上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与面对实物的线下观展相比,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
B.线上展览在观展过程中减少了与伙伴交流的乐趣,但也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专注地欣赏展品。
C.打造优秀的线上展览,研究、整理等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
D.“云游敦煌”让用户“云”参观敦煌艺术,仿佛进入真实洞窟,但是作为微信小程序,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材料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其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下获得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更强烈。C项,“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理解错误。原文是“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D项,“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理解错误。据原文“云游敦煌”小程序,根据原文“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可见并未忽视年轻用户群体。故选B。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有效推动文物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B.敦煌研究院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文物“活”起来。
C.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推动力,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成果。
D.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存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问题,在此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C项,“如果没有……,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成果”分析错误,据原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敦煌文化文物数字化及数字敦煌等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有。故选C。
3.下列说法中,与上述三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线上博物馆应该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B.“云游”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突破了传统旅游形式的局限,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C.要加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留下来、活起来。
D.在博物馆热中,还需要一些“冷思考”: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D项,“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材料观点不符。三则材料均未涉及这两个问题,只谈了博物馆数字化问题。故选D。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三则材料共同的论证方法。(4分)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接着分析问题,分析线上展览的局限和优势;然后是解决问题,论述线上展览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②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分析判断文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需要明确论证方法的类型,然后与文段中的论述进行比对。①材料一,第一段,“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首先提出问题: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接着分析问题,“首先……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分析线上展览的局限性(如缺乏现场感、消弭了空间感等)和优势(在云端持续开放,不受参观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等)。最后是解决问题,“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论述线上展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要增强互动性。②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材料一,列举了相关单位举办了《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展,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材料二,列举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材料三,列举了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
5.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自由参观;②借助数字技术,可以看到线下看不到的细节;③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④发挥网络平台检索、细读等功能,更好地满足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第二问:①加强创意设计,增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解答“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第一个问题,根据材料一以下内容,可以概括“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第二个问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以下内容,可以概括“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的方法:“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如材料二中,“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等。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撑。“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忌王亮的身份,而不是“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故选C。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错误,原文没有对人物形象正面的细节刻画,文中“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道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等,也可认为是细节描写,但对人物塑造而言属于侧面描写。故选B。
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从情节方面看:荆棵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荆棵展开,荆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对荆棵花开的描写照应了题目。(2)从人物形象方面看: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王亮的迷茫;后面对“荆花遍野”的描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3)从小说主题方面看: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原文“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低矮”“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等说明村里的自然环境很差,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荆棵也是小说的线索;“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这才使他萌生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烘托人物形象,烘托出王亮的迷茫;“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可见这些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对荆棵花开的描写也照应了题目;“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等,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1)失败原因:①对客观实际了解不全面;②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③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短视的财。成功原因:①保护了荆棵,顺应自然;②大量养蜂,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2)启示:①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②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谈理解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得出这种认识,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首先应把握小说的主题,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来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其次,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也就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对写作意图进行探究。第一个方案是将荆棵制成盆景出售,失败原因,结合张凯的话“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可知,失败原因是“荆棵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短视的财”。第二个方案是养蜂,制作天然荆花蜜。成功原因,首先避免了卖荆棵可能出现的后果,“保护了荆棵,大量养蜂,顺应自然”,避免竭泽而渔式的致富,做到了“可持续性发展”;再结合“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可知“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的启示:原文“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可知要致富要发展一定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不能顾此失彼;“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可知要致富要发展要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扶贫干部要切合实际,帮助村民找到适宜的脱贫之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十三年,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①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代武。崔旰杀英乂,杨子琳、柏正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②。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遮非当时第叙搜裒③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宝元二年十月,王洙原叔记。
(选自王沫《〈杜工部集〉记》)
【注】①餔糒(bǔ bèi):指食粮。②踳(chuǎn)驳:错乱,驳杂。③搜裒(póu):聚集。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如今宫中秘府的收藏和百姓家所有称得上大小诗集的作品都是失散的部分作品,是后来人们自己编撰的,而并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 “旧藏”是“秘府”的谓语,应在“旧藏”后断句;“通”(普通)作“人家”的定语,泛指百姓,“所有”,名词短语,泛指所有作品,“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是定语后置句,“称大小集”作“所有”的定语;据以上分析排除A、C项。“余”的意思是一部分作品,是“亡逸”的中心语,“亡逸”作定语,可见在“余”后应断句,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宝元,指宋仁宗年号。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B.“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错误,本文中的“浮游”是漫游的意思,而“寄蜉蝣于天地”中的“蜉蝣”是一种小飞虫,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杜甫为房罢相一事上疏,受到罢免,在严武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错误。依据原文“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可知,杜甫是在至德年间逃出拜见肃宗的。“至德”是肃宗的年号,而“天宝”是玄宗的年号。B.“杜甫……受到罢免”错误,依据原文“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可知,杜甫只是被贬官,而并非被罢免官职。C.“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错误,根据原文“乱定归成都”可知,蜀中动乱平定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而泛舟游历是在第二次回到成都以后,该项错误。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浇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参考答案】(1)(杜甫)于是进入蜀地,选择居住在成都浣花里,(后来)又到了东川。
(2)料想这些不能够把他的作品全部收集,他日再得到杜甫作品,还可作为副本增加到这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补出主语:杜甫。卜居:动词,择居。“卜居成都浣花里”省略了介词“于”。适:动词,到……去。(2)意:动词,料想。兹:代词,这些。副:名词用作动词,作为副本。益:动词,增加。诸:兼词,到这里。
14.请简要回答王沫为什么要搜集整理杜甫的作品。(3分)
【参考答案】(1)与《新书》列传相比,《唐实录》非常粗略、错乱、驳杂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和作品。
(2)宫中秘府收藏的和百姓家中的诗集作品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
(3)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现在搜罗到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新增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搜集整理杜甫作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结尾部分。文中体现比较明显的是“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得出(1)与《新书》列传相比,《唐实录》非常粗略、错乱、驳杂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和作品。再依据“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得出(2)宫中秘府收藏的和百姓家中的诗集作品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甫集初六十卷”“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得出(3)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现在搜罗到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新增很多。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曾任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奉天县县令。杜甫年少时才行高远,不受拘限。天宝十三年,献《三赋》,皇帝召来考他文章,授予河西尉。杜甫推辞不赴任,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年,杜甫将家搬到鄜州避难,后只身北上,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拜见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皇帝下令允许他到鄜州接回家人。第二年,朝廷收复了京都,杜甫跟随皇帝回到了长安。
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有才干,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做邠州刺史,杜甫也被贬为华州司功。恰逢关中及三辅闹饥荒,杜甫弃官来到秦州,居住在成州同谷。自己背柴草采集野菜,粮食仍然不能供给家用。(杜甫)于是进入蜀地,选择居住在成都浣花里,(后来)又到了东川。过了很久,皇上下诏让杜甫补任京兆府功曹,因路途阻隔而没有赴任,想要到荆楚去。上元二年,杜甫听说严武镇守成都,于是从阆州带着家人一起去投奔依靠他。严武返回朝廷,杜甫在蜀地周围各郡漫游,长期漂泊。严武两次镇守两川,上奏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给绯色官服。
永泰元年夏天,严武去世。郭英乂代替严武。崔旰杀了郭英乂,杨子琳、柏正节发兵攻打崔旰,蜀地大乱。杜甫逃到梓州。蜀地战乱平定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但没有了依靠的人,于是泛舟江上,到嘉、戎等地闲游,客居云安,后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天,顺峡而下到荆南,又客居公安,来到湖南。沿湘江逆流而上,客居耒阳。曾经到岳庙游玩,被洪水阻隔,十天没有吃东西。耒阳聂令知道后,亲自准备船只接他出来。大历五年夏天,杜甫在一天晚上吃饱喝足之后去世,终年59岁。
查看杜甫的诗歌和《唐实录》的记载,非常粗略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与《新书》列传相比,很是错乱、驳杂。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如今宫中秘府的收藏和百姓家所有称得上大小诗集的作品都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是后来人们自己编撰的,而并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搜罗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除去其中重复的内容,决定选取了一千四百零五篇。其中古诗一共三百九十九首,近体诗一千零六首。诗集包含杜甫从唐朝太平时期一直到在湖南去世前的作品。考察杜甫居行的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分为十八卷。又另外收录了赋笔杂著二十九篇,分为两卷,一共二十卷。料想这些不能够把他的作品全部收集,他日再得到杜甫作品,还可作为副本增加到这里。
宝元二年十月,王洙原叔记载。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与东吴生相遇①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①此诗为诗人流落江南十余年,年近六十及第后,偶遇友人时做。②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各如萍”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与东吴生都曾饱经流离,同病相怜。
B.颔联描摹心理,表明诗人被离乱折磨得再无赏花的逸兴,更喜借酒浇愁。
C.颈联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D.尾联“尊”同“樽”,酒杯之意,与上文“乱来唯觉酒多情”相照应。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主要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等,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细细揣摩得出答案。C项,“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错误。颈联是痛定思痛的激愤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有才华的人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沾不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门,吟风弄月。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鸣。故选C。
16.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参考答案】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社会动荡,借酒浇愁的苦闷;颈联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的慨叹;尾联心忧国事,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老年再遇故人,忍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如今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不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啊!表达了诗人感叹年华蹉跎,社会动荡,借酒浇愁的苦闷;“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根据注解,可知处于战乱之中,“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在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的慨叹。“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泰阶,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暂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心忧国事,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关锁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振金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体现诗人指斥奸佞小人追随邪曲、歪曲真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案】(1)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上。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 ① ,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② 。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排比、比喻、拟人 B.排比、夸张、拟人
C.反复、夸张、对偶 D.顶真、比喻、对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既是排比,也是比喻。“在微风的弹拨下”“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段里没有运用夸张、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故排除BCD项。故选A。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成“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梯田”比作“稿纸”,将“秧苗”比作“诗句”,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②原文“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中的“好些”表现力强,更能突出“诗意”,也更能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然后一一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1)原句的“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被改为了“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原句中的“把梯田当作稿纸”“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梯田”比喻成“稿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梯田的整齐;把“翠绿的秧苗”比喻成“立体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智慧和生活的诗意。改句中缺少比喻修辞手法,自然就没有原句的表达生动形象,也缺少了原句中表现出的那份生活的智慧和诗意。(2)原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被改为了“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意”,其中“添了好些”换成了“有了”,原句中的“添”表明原来就有诗意,现在更有诗意了;“好些”是程度副词,改句删除了该词,与原句相比,减弱了诗意。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 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补写,补写句子要联系语境。第①处,后文写“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这是“我”对每块田情况的描写,说明“我”对这些梯田非常熟悉,应填写“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之类的语句。第②处,结合下文“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可知,此处写“我”当时的状态,此处应填写的内容应表现“我”的某种性格特点,即“我”喜欢静,喜欢独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史铁生认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芥川龙之介认为:“英雄之器窃以为,知天命,英雄者,乃敢与天斗之人也;犹与天斗,方为英雄。”北岛认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郁达夫认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郭台铭认为:“真正的英雄,早就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跑回来拿奖牌的人。”
当今时代呼唤英雄,需要英雄,依然存在英雄。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同学、教师等的真实姓名和班级名称等信息;③不得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1)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如何界定“英雄”这一概念,如何展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2)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名人名言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今时代呼唤的英雄。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名言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今天我们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立意: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2.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3.新时代的英雄精神;4.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
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和线下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线上展览还应在增强互动性上做文章。博物馆要改变“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路,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物报社、全国近30家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合作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博物馆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可以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和跨界合作的深化,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摘编自吉光《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
材料二: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对该命题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如何让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体验、欣赏敦煌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有效推动了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云游敦煌”让用户可以“云”参观敦煌艺术,利用腾讯云的技术优势,可以看到敦煌石窟艺术的细节,仿佛进入真实洞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除了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我们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比翼齐飞”。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用户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以更低的成本观展。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这对我们下一步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所启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材料三:
“云游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来看,与一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指出,博物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互联网时代,创意显得更为重要。与知名的大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这方面,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有着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摘编自王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线上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与面对实物的线下观展相比,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
B.线上展览在观展过程中减少了与伙伴交流的乐趣,但也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专注地欣赏展品。
C.打造优秀的线上展览,研究、整理等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
D.“云游敦煌”让用户“云”参观敦煌艺术,仿佛进入真实洞窟,但是作为微信小程序,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有效推动文物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B.敦煌研究院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文物“活”起来。
C.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推动力,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成果。
D.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存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问题,在此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
3.下列说法中,与上述三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线上博物馆应该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B.“云游”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突破了传统旅游形式的局限,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C.要加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留下来、活起来。
D.在博物馆热中,还需要一些“冷思考”: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三则材料共同的论证方法。(4分)
5.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分)
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十三年,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①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代武。崔旰杀英乂,杨子琳、柏正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②。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遮非当时第叙搜裒③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宝元二年十月,王洙原叔记。
(选自王沫《〈杜工部集〉记》)
【注】①餔糒(bǔ bèi):指食粮。②踳(chuǎn)驳:错乱,驳杂。③搜裒(póu):聚集。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宝元,指宋仁宗年号。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杜甫为房罢相一事上疏,受到罢免,在严武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浇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14.请简要回答王沫为什么要搜集整理杜甫的作品。(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与东吴生相遇①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①此诗为诗人流落江南十余年,年近六十及第后,偶遇友人时做。②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各如萍”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与东吴生都曾饱经流离,同病相怜。
B.颔联描摹心理,表明诗人被离乱折磨得再无赏花的逸兴,更喜借酒浇愁。
C.颈联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D.尾联“尊”同“樽”,酒杯之意,与上文“乱来唯觉酒多情”相照应。
16.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体现诗人指斥奸佞小人追随邪曲、歪曲真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上。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 ① ,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② 。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排比、比喻、拟人 B.排比、夸张、拟人
C.反复、夸张、对偶 D.顶真、比喻、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成“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史铁生认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芥川龙之介认为:“英雄之器窃以为,知天命,英雄者,乃敢与天斗之人也;犹与天斗,方为英雄。”北岛认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郁达夫认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郭台铭认为:“真正的英雄,早就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跑回来拿奖牌的人。”
当今时代呼唤英雄,需要英雄,依然存在英雄。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同学、教师等的真实姓名和班级名称等信息;③不得少于600字。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B)答 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材料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其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下获得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更强烈。C项,“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理解错误。原文是“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D项,“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理解错误。据原文“云游敦煌”小程序,根据原文“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可见并未忽视年轻用户群体。故选B。
2.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C项,“如果没有……,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成果”分析错误,据原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敦煌文化文物数字化及数字敦煌等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有。故选C。
3.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D项,“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如何让观众热情跨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材料观点不符。三则材料均未涉及这两个问题,只谈了博物馆数字化问题。故选D。
4.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接着分析问题,分析线上展览的局限和优势;然后是解决问题,论述线上展览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②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分析判断文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需要明确论证方法的类型,然后与文段中的论述进行比对。①材料一,第一段,“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首先提出问题: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接着分析问题,“首先……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分析线上展览的局限性(如缺乏现场感、消弭了空间感等)和优势(在云端持续开放,不受参观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等)。最后是解决问题,“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论述线上展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要增强互动性。②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材料一,列举了相关单位举办了《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展,将线下举办的《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材料二,列举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材料三,列举了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
5.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自由参观;②借助数字技术,可以看到线下看不到的细节;③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④发挥网络平台检索、细读等功能,更好地满足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第二问:①加强创意设计,增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解答“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如何进一步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第一个问题,根据材料一以下内容,可以概括“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第二个问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以下内容,可以概括“提高线上展览的质量”的方法:“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如材料二中,“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等。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撑。“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忌王亮的身份,而不是“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故选C。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错误,原文没有对人物形象正面的细节刻画,文中“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道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等,也可认为是细节描写,但对人物塑造而言属于侧面描写。故选B。
8.
【参考答案】(1)从情节方面看:荆棵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荆棵展开,荆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对荆棵花开的描写照应了题目。(2)从人物形象方面看: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王亮的迷茫;后面对“荆花遍野”的描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3)从小说主题方面看: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原文“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低矮”“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等说明村里的自然环境很差,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荆棵也是小说的线索;“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这才使他萌生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烘托人物形象,烘托出王亮的迷茫;“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可见这些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对荆棵花开的描写也照应了题目;“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等,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9.
【参考答案】(1)失败原因:①对客观实际了解不全面;②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③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短视的财。成功原因:①保护了荆棵,顺应自然;②大量养蜂,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2)启示:①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②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谈理解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得出这种认识,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首先应把握小说的主题,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来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其次,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也就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对写作意图进行探究。第一个方案是将荆棵制成盆景出售,失败原因,结合张凯的话“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可知,失败原因是“荆棵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差了”“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短视的财”。第二个方案是养蜂,制作天然荆花蜜。成功原因,首先避免了卖荆棵可能出现的后果,“保护了荆棵,大量养蜂,顺应自然”,避免竭泽而渔式的致富,做到了“可持续性发展”;再结合“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可知“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的启示:原文“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可知要致富要发展一定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不能顾此失彼;“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可知要致富要发展要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扶贫干部要切合实际,帮助村民找到适宜的脱贫之路。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如今宫中秘府的收藏和百姓家所有称得上大小诗集的作品都是失散的部分作品,是后来人们自己编撰的,而并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 “旧藏”是“秘府”的谓语,应在“旧藏”后断句;“通”(普通)作“人家”的定语,泛指百姓,“所有”,名词短语,泛指所有作品,“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是定语后置句,“称大小集”作“所有”的定语;据以上分析排除A、C项。“余”的意思是一部分作品,是“亡逸”的中心语,“亡逸”作定语,可见在“余”后应断句,排除D项。故选B。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B.“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错误,本文中的“浮游”是漫游的意思,而“寄蜉蝣于天地”中的“蜉蝣”是一种小飞虫,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错误。依据原文“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可知,杜甫是在至德年间逃出拜见肃宗的。“至德”是肃宗的年号,而“天宝”是玄宗的年号。B.“杜甫……受到罢免”错误,依据原文“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可知,杜甫只是被贬官,而并非被罢免官职。C.“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错误,根据原文“乱定归成都”可知,蜀中动乱平定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而泛舟游历是在第二次回到成都以后,该项错误。故选D。
13.
【参考答案】(1)(杜甫)于是进入蜀地,选择居住在成都浣花里,(后来)又到了东川。
(2)料想这些不能够把他的作品全部收集,他日再得到杜甫作品,还可作为副本增加到这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补出主语:杜甫。卜居:动词,择居。“卜居成都浣花里”省略了介词“于”。适:动词,到……去。(2)意:动词,料想。兹:代词,这些。副:名词用作动词,作为副本。益:动词,增加。诸:兼词,到这里。
14.
【参考答案】(1)与《新书》列传相比,《唐实录》非常粗略、错乱、驳杂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和作品。
(2)宫中秘府收藏的和百姓家中的诗集作品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
(3)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现在搜罗到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新增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搜集整理杜甫作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结尾部分。文中体现比较明显的是“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得出(1)与《新书》列传相比,《唐实录》非常粗略、错乱、驳杂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和作品。再依据“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得出(2)宫中秘府收藏的和百姓家中的诗集作品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甫集初六十卷”“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得出(3)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现在搜罗到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新增很多。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曾任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奉天县县令。杜甫年少时才行高远,不受拘限。天宝十三年,献《三赋》,皇帝召来考他文章,授予河西尉。杜甫推辞不赴任,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年,杜甫将家搬到鄜州避难,后只身北上,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拜见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皇帝下令允许他到鄜州接回家人。第二年,朝廷收复了京都,杜甫跟随皇帝回到了长安。
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有才干,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做邠州刺史,杜甫也被贬为华州司功。恰逢关中及三辅闹饥荒,杜甫弃官来到秦州,居住在成州同谷。自己背柴草采集野菜,粮食仍然不能供给家用。(杜甫)于是进入蜀地,选择居住在成都浣花里,(后来)又到了东川。过了很久,皇上下诏让杜甫补任京兆府功曹,因路途阻隔而没有赴任,想要到荆楚去。上元二年,杜甫听说严武镇守成都,于是从阆州带着家人一起去投奔依靠他。严武返回朝廷,杜甫在蜀地周围各郡漫游,长期漂泊。严武两次镇守两川,上奏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给绯色官服。
永泰元年夏天,严武去世。郭英乂代替严武。崔旰杀了郭英乂,杨子琳、柏正节发兵攻打崔旰,蜀地大乱。杜甫逃到梓州。蜀地战乱平定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但没有了依靠的人,于是泛舟江上,到嘉、戎等地闲游,客居云安,后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天,顺峡而下到荆南,又客居公安,来到湖南。沿湘江逆流而上,客居耒阳。曾经到岳庙游玩,被洪水阻隔,十天没有吃东西。耒阳聂令知道后,亲自准备船只接他出来。大历五年夏天,杜甫在一天晚上吃饱喝足之后去世,终年59岁。
查看杜甫的诗歌和《唐实录》的记载,非常粗略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与《新书》列传相比,很是错乱、驳杂。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如今宫中秘府的收藏和百姓家所有称得上大小诗集的作品都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是后来人们自己编撰的,而并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搜罗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除去其中重复的内容,决定选取了一千四百零五篇。其中古诗一共三百九十九首,近体诗一千零六首。诗集包含杜甫从唐朝太平时期一直到在湖南去世前的作品。考察杜甫居行的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分为十八卷。又另外收录了赋笔杂著二十九篇,分为两卷,一共二十卷。料想这些不能够把他的作品全部收集,他日再得到杜甫作品,还可作为副本增加到这里。
宝元二年十月,王洙原叔记载。
15.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主要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等,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细细揣摩得出答案。C项,“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错误。颈联是痛定思痛的激愤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有才华的人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沾不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门,吟风弄月。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鸣。故选C。
16.
【参考答案】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社会动荡,借酒浇愁的苦闷;颈联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的慨叹;尾联心忧国事,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老年再遇故人,忍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如今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不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啊!表达了诗人感叹年华蹉跎,社会动荡,借酒浇愁的苦闷;“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根据注解,可知处于战乱之中,“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在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的慨叹。“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泰阶,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暂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心忧国事,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关锁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振金石。
17.
【答案】(1)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既是排比,也是比喻。“在微风的弹拨下”“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段里没有运用夸张、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故排除BCD项。故选A。
19.
【参考答案】①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梯田”比作“稿纸”,将“秧苗”比作“诗句”,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②原文“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中的“好些”表现力强,更能突出“诗意”,也更能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然后一一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1)原句的“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被改为了“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原句中的“把梯田当作稿纸”“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梯田”比喻成“稿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梯田的整齐;把“翠绿的秧苗”比喻成“立体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智慧和生活的诗意。改句中缺少比喻修辞手法,自然就没有原句的表达生动形象,也缺少了原句中表现出的那份生活的智慧和诗意。(2)原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被改为了“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意”,其中“添了好些”换成了“有了”,原句中的“添”表明原来就有诗意,现在更有诗意了;“好些”是程度副词,改句删除了该词,与原句相比,减弱了诗意。
20.
【参考答案】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 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补写,补写句子要联系语境。第①处,后文写“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这是“我”对每块田情况的描写,说明“我”对这些梯田非常熟悉,应填写“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之类的语句。第②处,结合下文“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可知,此处写“我”当时的状态,此处应填写的内容应表现“我”的某种性格特点,即“我”喜欢静,喜欢独处。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1)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如何界定“英雄”这一概念,如何展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2)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名人名言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今时代呼唤的英雄。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名言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今天我们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立意: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2.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3.新时代的英雄精神;4.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