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冗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4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冗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44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6 10: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01
考点解读
02
03
04
考点梳理
真题剖析
实战提分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01
考点解读
考点解读
单元主题归纳
02
考点梳理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
(1)时 间:______
(2)建立者:_____________
(3)都 城:______
2、隋的统一
(1)时 间:______
(2)意 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589年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开通大运河
1、目 的:
2、开通皇帝:
3、开凿时间:
4、概况
(1)三地:____________
(2)四段(从北到南):
(3)五大河(从北到南):
5、意义:
加强 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
605年
、涿郡(北)、余杭(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加强了南北地区___________和_____交流;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______________。
南北交通
洛阳(中心)
加速隋朝的灭亡
政治、经济
文化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 景:
2、开创的过程:
3、评 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_____。
(1)______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______创立_______,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_______________的权力,扩大了______________,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推动了____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门第
隋文帝
隋炀帝
进士科
选官和用人上
官吏选拔的范围
社会阶层的流动
教育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2、时间:
3、隋亡的教训:
(1)_______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大兴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
(2)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隋炀帝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时 间:
2、建立者:
3、都 城:
618年
李渊
长安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贞观之治”
1、在位皇帝:
2、出现原因:
3、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完善___________;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_______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
(3)军事:击败_____,加强对_____的统治。
3、影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为“贞观”)
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_____),广纳贤才,知人善任(_______________)
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
三省六部制
进士科
唐太宗
贞观之治
突厥
西域
二、女皇武则天
(一)国号:
(二)地位:
(三)影响:

中国历史上_______女皇帝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____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
唯一的
开元盛世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一)在位皇帝:
(二)措施:
(三)影响:
唐玄宗
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__________)
2、实行改革
(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_______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库充盈,唐朝国力空前强大,进入_________,历史称为“_________”。
姚崇、宋璟
唐玄宗
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
分析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原因
2、启示
重点知识点拨
(1)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
(2)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勤政爱民,政治清明;
(3)统治者注意调整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善于纳谏、善于用人;重视文教。
(4)______的民族政策、__________的对外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1)执政者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使民富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发展经济;
(3)重用人才、善于用人,重视科教。
开明
开放包容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1、垦田面积扩大。
2、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
3、兴修水利。
1、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高,________。
2、制瓷业:生产水平高,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其他行业: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1、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_____。
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
是当时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长安的繁荣
(1)特点:
(2)地位: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蜀锦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唐三彩
长安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民族政策:
(二)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1、唐与吐蕃:
(1)唐蕃和亲:
①时间:
②意义: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_______”。
文成公主入藏
641年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____________
(2)唐蕃会盟碑
天可汗
金城公主入藏
1、唐与吐蕃
2、汉族与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3、朝廷中的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4、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________封渤海国首领为__________,封回纥首领为________,封南诏首领为_______。
5、唐朝击败________,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二)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多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渤海郡王
怀仁可汗
云南王
唐玄宗
东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一)唐诗
1、概况:_____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代表人物及评价
(1)李白: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被称为“_____”
(2)杜甫:他的诗风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他的诗被称为“______”,他被誉为“______”。
(3)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二)艺术
1、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_______(其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________、_________(其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2、著名画家:(1)_______: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2)_______:他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3、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
诗仙
诗史
诗圣
颜真卿
欧阳询
柳公权
阎立本
吴道子
一、中日交往
(一)遣唐使
1、含义:
2、影响:
(二)鉴真东渡
1?目的:
2?概况:
3?意义: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当时称为“_______”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中国文化
鉴真_____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_____________做出卓越的贡献。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
六次
中日文化交流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概况:
2、影响: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_____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1)对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2)对唐朝: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鲜半岛的______传入中国。
新罗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音乐
三、玄奘西行
1、时 间:
2、目的地:
3、目 的:
4、贡 献:
求取佛经
(1)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弟子写成_____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贞观初年
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大唐西域记》
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二)经过
1、时间:
2、人物:
3、概况:
(三)影响:
1、开元末年,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各地_________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节度使_______扩张势力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
安禄山和部将_____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__”。后叛军被平定。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逐渐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
唐玄宗
节度使
安禄山
史思明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 景:
2、领导人:
3、概 况:
4、意 义:
(二)唐朝的灭亡
1、时间:
2、标志: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黄巢
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后被镇压。
给唐朝统治以___________
907年
_____建立______政权。
藩镇割据
致命的打击
朱温
后梁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一)五代十国政权:
(二)实质:
(三)影响:
_____________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______。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北方黄河流域
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局面
武将
统一
03
真题剖析
1、(2021·百色)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英国的考试制度却源于我国的科举制度,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B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创建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故选择B;隋文帝时期,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唐太宗时期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得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但是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唐玄宗时期没有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故排除D。
2、(2021·长沙)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表格反映了唐朝户口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表格中没有体现ABC项,排除。故选择D。
3、(2021·东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B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体现出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不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唐与吐蕃关系属于民族关系,不是中外关系,排除D。
4、(2021·梧州)图1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图1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曾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建筑技术、生产技术等带回了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C。两国银币的形制和重量完全相同,并不代表其审美观念一致,排除A;日本的银币借鉴的是唐朝的,并非相互借鉴,排除B。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体现不出二者的铸银水平,排除D。
C
5、(2019·吉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故正确答案为C。
C
04
实战提分
1、(2019·湘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2、(2019·德州)当你看到“及第”“进士”“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时,你会想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2021·陇南)“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权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说明( )
A、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B、进士是做官的必备条件
C、考取进士要耗费毕生精力 D、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4、(2021·牡丹江)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创立皇帝制B、颁布“推恩令”C、完善三省六部制D、设立军机处
D
C
A
C
5、(2020·无锡)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应是( )
A、武则天 B、唐太宗 C、慈禧太后 D、唐玄宗
6、(2019·镇江)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7、(2019·荆州)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商业的繁荣
8、(2021·新疆)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702年,唐朝设立的管辖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C
A
D
C
9、下图所示的唐代文物可以佐证该朝代( )
A、先进的农耕技术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动荡的社会局势 D、辉煌的文学成就
10、(2019·南通)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1、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B
A
B
12、制度的探索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抑制了世家大族的势力。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的一项措施。
依据:考试成绩。措施:创立殿试制度。
13、(2019·株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连同石莲花一起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的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后果:社会危机严重。
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4、(2018·贺州)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多彩而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15、(2019·青海)(节选)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材料中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玄奘;《大唐西域记》
16、(2019·黄冈)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一个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1)材料一描绘了谁在位时的什么样的情景
(2)材料二抒发了作者等待时机欲改天换地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做了什么事 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令人唏嘘,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4)赏析以上诗词,你认为诗词在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唐玄宗;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黄巢发动了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安史之乱。
启示: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勤政爱民,勤俭节约;重用人才,唯才是举;等等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的心声;等等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