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4.《窦娥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4.《窦娥冤》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22:4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明代作家叶宪祖将《窦娥冤》改编为传奇《金锁记》,清代秦腔、昆曲等剧种传演,改名《六月雪》。近代京剧一般也以《金锁记》为底本,剧名也叫《六月雪》,或者《斩窦娥》、《羊肚汤》。1949年后再由程砚秋先生改编,仍名《窦娥冤》,这也是现在主要的演出本。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戏剧台本文意,解决疑难字词,积累戏剧常用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考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赏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难点:
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时:2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元杂剧
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
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
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一个显著特点,讲究“一折一宫”,即每折分别由同一个宫调下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不同的宫调各有不同的音乐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情绪。《窦娥冤》全剧所运用的宫调如下:
楔子、第一折——仙吕宫——清新绵邈
第二折——南吕宫——感叹伤悲
第三折——正宫——惆怅雄壮
第四折——双调——健捷激袅
可以看出,《窦娥冤》各折的宫调,是和戏剧情节本身的发展大致配合的。教材所选的第三折,在情感上是“惆怅”与“雄壮”兼具。了解杂剧所运用的音乐形式与剧情发展相协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窦娥冤》这部作品。
2、关汉卿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 《倩女离魂》《梧桐雨》《汉宫秋》。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3、全剧情节梗概: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楔xiē子 嗟jiē怨 埋mán怨
煞shā尾 尸骸hái 罪愆qiān
甘霖lín 亢旱 kàng 苌cháng弘
羊肚dǔ 盗跖zhí 湛湛zhàn
2、词语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3、典故
①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②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③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
第二部分 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挂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
第三部分 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四、细读文本,重点语段研读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研读分析:[端正好]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具,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研读分析:[耍孩儿]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二煞],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一煞]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第二课时
一、思考探究
(一)关于人物
结合全文,填写表格分析总结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
情节 情感 性格
窦娥被押赴刑场
婆媳诀别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明确:
情节 情感 性格
窦娥被押赴刑场 (怨)怨气冲天 刚烈
婆媳诀别 (悲)哀婉凄惨 善良、孝顺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恨)愤恨激荡 敢于反抗
(二)关于情节和主题
1、窦娥的冤情,到底冤在何处?
明确:悲剧的根源——“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2、窦娥发了三桩誓愿,具体内容是什么?三桩誓愿之间是什么关系?(填写表格)
誓愿顺序 内容 引用典故 三桩誓愿之间的关系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明确:
誓愿顺序 内容 引用典故 三桩誓愿之间的关系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窦娥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第三桩 抗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4、元杂剧《窦娥冤》的结尾是:窦娥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而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结尾是: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你认为哪一种结尾设计更好?为什么?
明确:(1)元杂剧原本的结尾设计更好,因为更具悲剧意味,可以带给读者或观众更强烈的内心震撼,引发更多的反思。例如: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结尾现实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论睁了眼看》)的自欺欺人的心态。王国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欲研餍阅者之心,难矣。”(《宋元戏曲史》)正是从悲剧的角度,他高度评价了元杂剧。他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剧则有悲剧在其中”,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2)改编之后的结尾更好,这样“大团圆”的结尾更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
(言之成理即可)
(三)关于语言和曲调
《窦娥冤》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极富表现力。请结合文本举例加以说明。
明确: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后者的代表。,其杂剧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使用方言、俗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具体来说,《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以下特点:
(1)大量使用源自人民现实生活的、鲜活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如课文中【鲍老儿】一段曲词。
(2)灵活运用成语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如窦娥在法场发的誓愿,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也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3)大量运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比喻(“一腔怨气喷如火”)、夸张(“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等修辞手法,特别是集中运用了反复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如指斥天地时的两声“天地也”和发誓愿时的两声“你道是”,是愤厉激昂的声讨;和蔡婆婆相别时的四个“念窦娥”和两声“婆婆也”,则是凄怆婉转的泣诉。
二、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