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6.1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6.1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23: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6.1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本课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我们学习本课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读活了文本。
一、教学目标:
1、能背诵课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用法;
2、品味语言,能口述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能说出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中抽丝剥茧,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2. 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教师的示范朗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课前让学生做好诵读,在读中再现阿房宫的显性和隐性形象,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深入,读出文本内涵,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
《阿房宫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古代帝王骄奢横逸,往往是亡国败走的直接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秦始皇也难逃“过眼云烟”的尬尴结局,气势磅礴的阿房宫在人民的血泪中筑造,又在人民的大火中付之一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晚唐文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再一次去聆听那一段由血泪敲出的历史回音。
二、梳理文章
大声朗读、同桌对读、调序翻译、比较、发言。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宫殿:a、位置:蜀山兀(耗尽物力)b、规模之大(“覆盖三百余里”)c、结构之美
明写阿房宫,实写秦始皇的骄奢。
宫女:a、初来秦宫,朝歌夜弦,强颜欢笑,忍受丧失家园和亲人的痛苦。这是形容其苦。b、打开梳妆镜,灿若繁星闪烁,这是形容其多。c、晨起梳妆,发如绿云朵朵,这是形容其美。d、泼下洗脸水,使渭河涨腻,是形容其侈。e、椒兰焚烟是形容其香。
三十六年尽态尽妍不得见,而虚设了宫女的美好年华。秦始皇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众人的痛苦之上,真是淫逸无度,糜烂不堪。
珍宝:更为奢糜的是从百姓中嘌掠来的、珍藏几世的珍宝,若敝帚,任意抛洒,有奢侈之新,无爱惜之意,真是令人新痛。
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际是写秦始皇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最后亡国。
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三、研习第一段
1.词类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作动词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 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 名词作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
檐牙高啄 名词作状语 像鸟嘴一样
蜂房水涡 名词作状语 像蜂房,像水涡
未云何龙 名词作动词 出现云 出现龙
不霁何虹 名词作动词 出现彩虹
歌台暖响 动词作名词 歌声
2古今异义
隔离天日 古义: 遮蔽 今义: 避免接触
直走咸阳 古义: 趋向 今义: 行走
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气候不齐 古义:气氛 今义:气象概况
3.特殊句式
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省略
4.内容理解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四、研习第二段
1.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 名词作状语 乘辇车
朝歌夜弦 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 在晚上
2.重要词语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然无声
而望幸焉 兼词 在这里
3.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1.古今异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金玉珠宝等物
可怜焦土 可惜
2.词类活用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名词作状语 把宝鼎 把美玉 把黄金 把珍珠
名词作动词 当作铁锅 当作石头 当作土块 当作沙子
可怜焦土 名词作动词 化作焦土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多于南亩之农夫 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多于九土之城郭 多于市人之言语
定语后置
钉头磷磷 瓦峰参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4. 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二、研习第四段
1.词类活用
族秦者,秦也 名词作动词 灭族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意动 以……为鉴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2)省略句
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3)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哀自)
3.内容理解
(1)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2) “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四个“后人”分别指什么人?把结尾改为“秦人不暇自哀,而今人哀之;今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今人也”,为什么没有原文好?
第1、2、4个指“秦朝以后的人”,第3个指“更后的人”。
《阿房宫赋》讽刺的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的现象关涉作者当时的君主,直言“今人”,触犯帝威,因此以“后人”婉讽;这个现象又关涉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因此以“后人”泛指有永远的警醒意义,普遍的现实意义,“后人”当然也包括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这样的结尾确有“一结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自由品读、选取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分析。
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