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09: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旁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了解演讲词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模拟现场演讲,内化格物致知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本课学习实际,模拟现场演讲,内化格物致知精神。
讲授新课
在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有的同学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的同学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那么今天我们将跟随丁肇中先生,走入演讲现场,去感受,去探索......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1991年10月,《瞭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的颁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先生因为写了一篇文章《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在这个大会上,丁肇中先生作了这次演讲。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丁肇中(zhào), (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字词学习
zhào

zhì
nuò

xiù
liánɡ

cu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整体感知
能结合课前预习简单谈谈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整体感知
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整体感知
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整体感知
明确: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整体感知
明确: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整体感知
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精读细研
2.“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精读细研
3.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精读细研
4.《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精读细研
5.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精读细研
6.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明确: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拓展延伸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阐明道理)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梳理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