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09: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基础。
2.了解作者资料和文体知识。
3.梳理课文思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4.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
cuò
pánɡ

lún

导学预习
1.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标红的字注音。
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3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不知所措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导学预习
词语解释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作者链接
背景链接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的文体。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据可分为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文体知识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如何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互动学习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1、如何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互动学习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互动学习
4、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13)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互动学习
因材达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iù)
C.遵照(z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xī)
D.华裔(yí) 接触(chù) 埋没(mái)
因材达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iù)
C.遵照(z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xī)
D.华裔(yí) 接触(chù) 埋没(mái)
【解析】A项,“朱熹”的“熹”读作xī;
C项,“不知所措”的“措”读作cuò;
D项,“华裔”的“裔”读作yì。
因材达标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
____人类社会,是智者学派的观点。而苏格拉底认为“未经____与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的真谛。
A.探讨 B.检讨
因材达标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
__A__人类社会,是智者学派的观点。而苏格拉底认为“未经__B__与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的真谛。
A.探讨 B.检讨
【解析】“探讨”指研究讨论;
“检讨”指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
根据句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因材达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B.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C.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都有赖于创造性。
D.有没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个人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因材达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B.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C.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都有赖于创造性。
D.有没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个人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应将“成功”改为“成败”;
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和新的方法”;
D项,两面对一面,应在“取得”前加“能否”。
课堂小结
1.积累字词基础。
2.文体知识。
3.梳理课文思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4.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选做题:
4.你同意下面漫画中哪个人物的说法?(说明:老农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学者说“不会耕田,怎样下田”。)
【答案】老农说得对,因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出真知。只有大胆“下田”,才能学会“耕田”。
【解析】认真观察漫画,不难分辨出老农和学
者的立场以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老农表示实践出真知,与“格物致知”相符。所以老农说得对。
选做题:
4.你同意下面漫画中哪个人物的说法?(说明:老农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学者说“不会耕田,怎样下田”。)
第二课时
01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重点)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难点)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的文体。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②、论据可分为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③、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④、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导学预习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梳理第二部分层次,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
从正面解释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二层(3~5)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三层(6~12)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导学预习
第一层(2):正面解释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导学预习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导学预习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导学预习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导学预习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导学预习
(一)整体感知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互动学习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互动学习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互动学习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3、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正面
反面
反面
对比论证
因材达标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同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吗?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因材达标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同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吗?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不认同,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因材达标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2.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因材达标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2.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课堂小结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因为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
B.在未来,即使是包含高精尖技术的机器生产,也需要工匠精神。
C.我国很多青年虽然钦佩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却因为现实的原因,难以付诸行动。
D.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道家讲求无为的思想主张,导致了民族精神中严重缺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2.有人说:“科举制度开启了选拔人才的先河,从此也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现象。”你觉得这个材料要放到第⑥~⑧段中的哪一段?请阐述理由。
应该放到第⑧段。理由:因为这则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主流文化的忽视与排斥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这个观点。
3.互联网时代,凡事追求效率,追求便捷,“出名要早,来钱要快”也成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在这样的潮流下,讲求“工匠精神”有没有必要?请结合本文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我认为在现今社会讲求“工匠精神”是有必要的。本文理由: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工匠精神,说明国家对工匠精神的 重视;②工匠精神追求的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等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寻求发展的重要素养;③德国莱茵TUV集团的富笔博士在博鳌亚洲论坛对工匠精神的呼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④我国缺少高级技工的现象,说明了当下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生活体验:(示例)温州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办“正泰班”“奥康班”“德力西班”等多个订单班,形成了“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旨在培养高级技工,发扬工匠精神。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