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曹刿论战
《左传》
题目解析
曹刿是鲁国的一个具有军事才能、又爱国爱民的平民。“论”指议论,“战”指长勺之战,题目表明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就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重在“论”。
文章是重在“论”还是重在“战”?
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背景介绍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左传》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象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
山东肥城左丘明墓
文学常识
左丘明
1.了解《左传》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学习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了解人心向背以及战略战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4.朗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目标
曹刿(ɡuì)论战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弗(fú)敢加也
小惠未遍(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ɡ) 牺牲玉帛(bó)
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而望 彼竭(jié)我盈(yínɡ)夫(fú)战
望其旗靡(mǐ) 糜(mí)烂
预习检测
第一段:战前准备——祥写心理准备:政治上取信于民,即人和;而未写军事准备、物质准备。(叙)
第二段:战争过程——祥写战略战术:鼓之、驰之须有时;而略写打仗过程。(叙)
第三段:战后讨论——彼竭我盈之时进军,辙乱旗靡之时追击;而未写战后庆贺。(议)
叙议结合,详略得当:
自由朗读课文
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空隙、嫌隙。)
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
小大之狱 (古义:狱讼,诉讼案件。今义:监狱。)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文言积累
故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故逐之(连词,所以)
以 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把)
其 下视其辙(代词,代指齐军)
公问其故(代词,代指这样战胜)
从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服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之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指齐军)
焉 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在那里)
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向下)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文言句式: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 (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
积累成语:
一鼓作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彼竭我盈:他们的势气已丧尽,我们的势气正旺盛。
文言积累
品读赏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了曹刿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国家的思想,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和美好责任感。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从而体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曹刿认可的“可以一战”条件是哪句?你认为有道理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也是“忠之属也”具体指的内容。曹刿的分析强调诚信、民心,是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的。但具体战役的胜负,主要是取决于实力和谋略。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4.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鲁庄公对克敌制胜的谜底并不清楚?既不清楚,鲁庄公又为什么对曹刿言听计从?最后才亮出“谜底”有什么好处?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具体细致的分析,使鲁庄公对他的智慧和能力产生了信任感。
三大好处:一是给读者造成悬念;二是体现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三是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
品读赏析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你是否同意曹刿的分析?为什么?
一般而言,曹刿的分析有道理。一是抓住了交战方的心理特点,二是避敌锋芒。第一次击鼓如果没有把勇气激发出来,第二次击鼓就难了,第三次击鼓反而把士气都泄了。这讲的就是战争心理学。以鲁国之弱,对付强大的齐国,主张避其锋芒,后发制人,这个战术是正确的。当然,曹刿的分析,只是一种常规常理,对于一场具体的战役来说,因为决定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勇气也”,所以曹刿的分析可能也有简单化的缺陷。
品读赏析
6.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曹刿虽出生下层平民,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衬出他的爱国热情;他的谨慎、果断、机敏、持重,与鲁庄公的驽钝、浮躁、无知、无能形成鲜明对比,坚信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他深刻的政治远见;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两“未”两“可”,指挥若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沉着冷静,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品读赏析
7.请大家大胆地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弗敢专”“弗敢加”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无能,“将战”“将鼓”“将驰”“问其故”体现了他军事上的的急躁冒进和无能;但不是高高在上,一是允许曹刿进见,不厌其烦地回答曹刿的问话,还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战场上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甘当配角,让曹刿“掌旗”;三是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曹刿的作战部署;四是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曹刿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又体现了他的开明。因而鲁庄公是一个平庸而不昏庸的君主。
品读赏析
迁移拓展
1.你知道中国战争上还有哪些以弱胜强的战例?
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中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A.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实际情况,开动脑筋。尤其在被动不利的情况下,更要做好全面仔细的分析,明察秋毫,作出正确的判断,寻找改变局面的转机。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今天,我们都要时时刻刻将祖国放在心上,并随时准备为维护祖国和人民利益而战。
2.你读后有哪些感悟?
达标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部分第6-11阅读理解题。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注意曹刿回答鲁庄公时是“对曰”,曹刿回答乡人、战场上自主说话下命令时是“刿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