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左传》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曹刿是一个平民,为什么能够被授予指挥三军的责任呢?
新课导入
在《左传》所记录的春秋时代,军事活动还不是专门化的。春秋时代,军事指挥还没有被视为一种专业技能,也没有专门的军事指挥人才。甚至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没有常规军,每逢战争打响就临时招募军队,临时任命有德才的贤人作为军队指挥官。而当战争结束军队就地解散,指挥官便又专为文职。因此,春秋时代文武不分家,没有专业的军事指挥官,这是曹刿这样无军事背景的人也能够论战的原因所在。
春秋时代战争另一个特点是,有资格参与战争的只有贵族和国人,即有身份地位的人。至于平民、野人、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战争这一具有荣誉性质的活动中去的。所以,曹刿的乡人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其实是当时平民、野人无资格参与军事活动的真实写照。天下是天子的,诸侯国是诸侯的,当时各诸侯国的平民并不认为参与诸侯之间的战争是自己的责任或义务。甚至如果想要参战,从身份地位上来说也是没有资格的。因此,如果将乡人“又何间焉”简单解读为乡人不爱国,恐怕并不符合春秋时代平民对于战争的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
综上,春秋时代的军事史背景一方面使得曹刿这样的平民原则上没有资格参与到由贵族垄断的战争活动中,然而另一方面,军事活动的“业余性”,也使得没有专业军事背景的曹刿能够有机会“论战”进而甚至指挥军队。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作品简介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写作背景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学常识——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刿( ) 鄙( )
孚( ) 间( )
循( ) 靡( )
guì
mǐ
biàn
bǐ
fú
jiàn
读清字音
文意梳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十年:鲁庄公十年
师:军队
伐:攻打
乡人:同乡的人
肉食者:指当权者
间:参与
鄙:这里指目光短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以:凭、靠
安:指安身
弗:不
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
遍:遍及、普遍
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狱:指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这里指诚心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以:凭借
从:跟随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乘:乘坐
鼓之: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了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遂:副词,就,于是
逐:追赶,追击
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下查看了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尽
盈: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士气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积累文言词语
1.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2.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3.故
公问其故。
故克之。
一词多义
请求。
请让我。
跟随。
服从。
缘故、原因。
所以。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3.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今异义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7.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安全,平安。)
古今异义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词类活用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必以分人(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段
第二段
论战前准备。写曹刿不顾乡人劝阻,入朝拜见鲁庄公,助他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
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1.本文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精读课文
2.“十年春”指哪一年?
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曹刿的身份怎样?
从“其乡人曰”句中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精读课文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6.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精读课文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精读课文
8.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9.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10.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精读课文
11.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精读课文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1.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合作探究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合作探究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合作探究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人物形象——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人物形象——鲁庄公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文章主旨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文本特色
人物塑造——比照映衬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文本特色
关于详略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语句填空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