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B.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C.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
A. A B. B C. C D. D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
A.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下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实行郡国并行 B. 巩固中央集权 C. 开拓边疆地区 D. 确立儒学独尊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 “三教合归儒”的推动
C. 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 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 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 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 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初名“角抵”,带有武术性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图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白画相扑图》(局部),该图( )
A. 体现唐代绘画风格胡化
B. 可用于研究中国传统体育
C. 反映唐代尚武之风盛行
D. 能证明日本相扑源于中国
《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 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 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 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 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据史料记载: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历任陈州通判、开封府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据此判断韩绛应生活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任命行省官员遵循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 )
A. 行省官员位高权重 B.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③苏湖熟, 天下足
A. 藩镇割据的危害 B. 文学体裁的演变
C. 赋税制度的沿革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
A.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国君之姓 地理位置
晋 姬 今山西
卫 姬 今河南北部
鲁 姬 今山东南部
齐 姜 今山东北部
宋 子 今河南南部
燕 姬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荀子》
秦汉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制度架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四: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五: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汉文帝接受贾谊的《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采取了诸如将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措施。汉景帝又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用战争方式平息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的叛乱。——《读史笔记》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5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所引发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汉文帝与汉景帝试图用什么方法解决之?最终汉武帝如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6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7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城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一一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城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一一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7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4分)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阶级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领引着全世界”的宋代科技表现,并概括这些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分析宋代理学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
1~5 A D C B B 6~10 D C D C B 11~15 D D B D A
16.(1)对象主要有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古代先王后代。(3分)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的封地大多占据重要区域。(2分)
(2)亡于郡县制度(或孤立而亡);亡于暴政。(2分)
(3)弊端: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集权。(2分)试图解决:文帝采用拆分诸侯国的方法,景帝采用战争的方式。(2分)武帝:采用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2分)
17.(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4分)
(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2分)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3分)安史之乱。(2分)
18.(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4分)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廉调制。(4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分)
(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4分)
19.(1)变化:市民阶层正式产生。(2分)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反映:宋词的繁荣。(1分)
(2)表现: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3分)。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2分)
(3)积极影响:具有忧患意识;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一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