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猜猜他是谁?
朱元璋
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 年-1344 年 放牛
1344 年-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 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这是谁的档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
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
背 景
元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的一首《醉太平小令》所描写的那样:“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想一想,元朝末年出现怎样的社会现象?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经过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起来。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寺院当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首领。他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统一策略)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导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霸业的。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 城: 应天府(今南京)
1206
1368
1271
蒙古
元朝
迁都:1421年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京师)
建 立
灭元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标志: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明朝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qi,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大碛
朝鲜
吐蕃
南海
疆域
(一)明朝的建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明实录》卷五十九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元朝灭亡的原因: 朝臣权力过大,地方分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1.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地方
中央
行中书省 (行省)
三司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直接听命于朝廷。“三司”互不统属,从而分散行省权力。(目的)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中央
地方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史》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1.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目的: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中央
2.在中央
材料一:胡惟庸进左丞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 ——《明史》
知识拓展
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胡惟庸
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前军
都督府
皇帝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只有调兵权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作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2.在中央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地方
中央
行中书省 (行省)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措施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中央
地方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
五军都督府
在中央: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相关史事: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后来怎么解决的?
皇帝处理政务繁忙
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材料一
材料二
朕平均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是否请客,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并且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3.设置特务机构--“厂卫” 制度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3.设置特务机构
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内容
——“厂卫” 制度
明成祖设立东厂
职能
特点
目的
明成祖设置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锦衣卫印
东厂腰牌
穿着飞鱼服
的锦衣卫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利
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弊
影响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厂卫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廷杖制度
知识拓展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设立廷杖
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
明朝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影 响
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 ,给统治埋下危机。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权力分散 相互制约
加强皇权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在《朱元璋》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
皇权越来越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越来越加强,相权越来越弱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雏形
确立
完善
发展
隋文帝开始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完善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1)考试内容
考试题目/范围
答题标准/依据: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背景
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目的
变化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答题格式
答卷的文体必须采用“八股文”
思想文化上: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
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
即开始议论
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
万历年间赵秉忠状元卷
答题格式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材
料
三
:
材料一:“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万新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实行八股取士的影响
今天也要
听话哟!
材料四: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不许阐述个人见解,成为加强皇权,钳制思想的有力武器,大多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实行八股取士的影响
雏形
确立
完善
发展
隋文帝开始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完善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
明朝实行
八股取士
措 施 作 用
地方
中央
军事
特务
科举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废丞相和中书省,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
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加强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西红柿(番茄、洋柿子)
辣椒(番椒)
花生(番豆)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农 业
(四)经济的发展
(1)纺织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苏绣
手工业
(四)经济的发展
明水蓝印金杂花绫
(2)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手工业
(四)经济的发展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皇都积胜图》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
(四)经济的发展
商 业
《南都繁会图》
《南都繁会图》,全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南都”指南京。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
(四)经济的发展
商 业
晋商经营的票号
徽商故里
山西的晋商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安徽的徽商
商 业
(四)经济的发展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徽州民居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商 业
(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
目的
科举考试的变化
建立经过
明朝的建立
建立背景
课堂小结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中央
行文格式
影响
八个部分组成,八股文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经济的发展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考试内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务机构
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
地方
“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
农业、手工业、商业
朱元璋强化皇权
改革行政机构
锦衣卫和东厂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统治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释题目:《四书集注》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
厂卫制度: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答题格式:八股文
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