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10: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以致用。
王安石
登飞来峰
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飞来,故名。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诗人简介
写作背景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解 题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诵读诗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我”登上高高的飞来峰,峰顶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理解诗意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我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小人。
缘:因为。
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千寻”——夸张手法。突出了塔之高峻。
赏析诗句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3.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4.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①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是因为我站得高的缘故。
6.说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衍生意义。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7.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有哪些?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与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歌主旨
高山之塔
雄鸡高唱
红日喷薄
写景
充满生机
不畏浮云
身在高层
议论、抒情
抱负不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默写《登飞来峰》的千古哲理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读《登飞来峰》,完成问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