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学会解答常见的植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明确“间隔数”与“所种树的棵数”两者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建构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富有现实趣味和挑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问题实质,总结规律并进行辨析。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微课视频,学习课本106页例1——例2的内容。并完成预学题单。
课始检测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的微课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展示课堂上有问题的题单。
师:看来同学们对间隔排列中的数量关系,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题。(展示课前预学题单,特别围绕着棵树和间隔数的对应关系进行强调。)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找出图中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呢?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李老师准备在班上选一部分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列站成一排表演节目,请你帮李老师想一想,我有几种排列的方案呢?
生:方案一:两端都是男生 方案二:两端都是女生 方案三:一端站男生一端站女生
师针对每一种方案重点提问:这种方案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判断?
新知导入
(
在全长
1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
)除了准备六一节的节目,李老师班上的孩子还打算在“六一”节去植树,他们设计了一个计划任务单。
面对这份任务单,成员间有了不同的意见,到底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能总是给定条件和问题,而需要培养他们分门别类去思考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挑战式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好掌控,但为了学生的获得,试试。)
师:你同意哪种意见呢?先表态,再讨论。
(学生一旦表了态,就会关心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就会保持相当的注意力,这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A.20棵; B.21棵;C.19棵;D.无法确定
三.化繁为简,从简入手。
师:100米路比较长,讨论起来不方便,我们把100缩短一些,缩到20米来讨论。
完成呈现: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载一棵。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摆:请用学具袋里的学具充分展示你组的种树过程,摆出20米的路上可以种几棵树?
说明:学具袋中提供有小棒和棋子,一根小棒代表5米,棋子代表小树。
(2)算: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3)说:为什么这样做?可画图说明,也可以用学具操作演示说明。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直观解决对应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锦囊:小棒和围棋子,小棒表示一段5米长的路,棋子表示树,便于在操作中感悟对应的关系。)
2.分类讨论:
学生用小棒和棋子;也可以用线段图,老师除了展示线段图,还用多媒体课件强化对应关系。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强化对应思想。
(1)两端都种: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 =棵数
20÷5=4(段) 4+1=5(棵)
(2)两端都不种: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 =棵数
20÷5=4(段) 4-1=3(棵)
(3)一端种一端不种: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棵数
20÷5=4(段) 也就是4(棵)
(有两种可能)
3.回顾比较:先独立思考,再同伴讨论:刚才在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关键是要从数量关系上来概括,都有“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不变的关系,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在变化。)
4.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中讨论:
分析时强调:相当于20米长的路的什么情况,突出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同时,还适时交代,在画图的时候份数很多时可以用……隔开。)
三.趣味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发展。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有只袋鼠每跳一下距离约10米,在一条小路上留下了它的25对脚印,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问:这个题里面有对应关系吗?谁和谁对应?
分析要点:间隔数+1=脚印数
(25-1)×10=240米
本题的新增技能点:是例题的可逆性变换,全长本来是条件,现在成了“问题”;
(2)一根木头长10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8分钟,锯完要多少分钟?
分析要点:段数-1 =锯的次数
5-1=4次,4×8=32分
多余条件10米,其实无论几米都一样。
(3)植树节上,20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分到5棵树苗,树苗共用了100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分析要点:1000÷20÷5=10元
2.先做一做,再与上面的植树问题比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比较分析要点:
前面2个问题,没有讲“植树”,需要沟通与“植树”问题之间的联系。袋鼠的脚印相当于棵树,锯的次数相当于棵树。第3题内容是“植树”的,但不属于植树问题的模型。试图抽象地提炼“植树问题”模型。启发学生感悟判断问题的模型,不是看内容情境,而是看本质的数量关系。(这个有点哲学思考,不知四年级学生能否感悟到。试试。)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还想到了什么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