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一、高考地理考核目标再解读
二、高考全国卷试题分析(1、2卷)
三、新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新高考地理复习策略交流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 息,理解试题要求 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 容和价值,并对其 进行分析和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
科的信息,形成综
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将所学知识与试 题的形式和内容 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的运用相关知 识和有关信息,认 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
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正确表述事物的 现象,准确描述 和解释事物的特 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并作出正确 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
察事物,对事物进
行学科的和跨学科
的描述与阐释,意
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 演绎、比较、概括 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 确、表述清晰、逻 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
的原理和方法论证
和探讨问题,体现
创新性思维。
考核目标 Ⅰ Ⅱ Ⅲ
一、高考地理考核目标再解读
有什么
用什么
取什么
前提
建结构
用结构
迁移结构
核心
表达力
表达全面
有方向
抓本质
得分
思维力
运用方法
逻辑严谨
有理有据
得高分
4个能力目标与13条“能够”的具体要求是高考出题的根本依据。
以区域为载体,以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关注生活,设问新颖,切口小、内涵深、联系广,对考生的理解、应用认知层次要求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描述、阐释事物能力要求高。考生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上手容易,得分不易。
近年高考试题特点(全国1、2卷)
二、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
选择题:题境新,理解易,选对难
综合题:问法简明直接,强调答题的逻辑性,注重对地理思维过程、地理语言准精表达的考察
经验谈:
1.要加强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2.要加强调用地理知识、技能能力的训练!
3.不能让学生简单把题当“题”做,要引导学生把题当“事”看,把题当“事”想!
4.关注地理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察
关注生活中地理问题的综合考察
关注地理思维过程和准精答题的考察
能力立意
地理四项能力
做题思维过程
地理知识
地理技能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技能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三、新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高三教什么?
高三怎么教?
无论我们怎样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始终是这两个: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
高质量的复习绝不是机械重复,哪怕是重复三遍也达不到真正掌握的目的,因为理解概念是基础,思考运用才是目的。基础扎实准确熟练,然后是融会贯通联系综合,最后达到引申迁移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是联系,触类旁通是迁移,高考往往考的就是临场联系迁移的能力。
使陈述性知识变为可以应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教材上的内容,直接陈述,使人一目了然,但它们不能直接解答试题;
把陈述性知识经过思考运用,按照一定思路,重新组织,变成“程序性知识”,这是从学会到会学、会想的过程。例如梳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等,这都属于程序性知识;同时对相同的知识予以归纳,相似的知识可以迁移,相关的知识不断联系,对不同的知识进行重组等。这一系列对知识的整理加工,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复运用这些知识,加深了解,加强记忆。这是不同于机械重复的一种高质量的复习活动。
例:气团与天气系统
策略性知识是直接为解决问题而准备的知识,如总结答题模式,分析命题思路,归纳读图要领,综合审题步骤,点拨答题策略、构建知识网络、拓展迁移思路等。这是从会学、会想到会用的过程,是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需要结合各种试题(有时需要自己设计问题,或是把高考的真题分解为若干小题)进行单项能力训练。
例如有关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的防治,考生自己就可以去思考答题模式:分析原因(自然与人为原因)阐明危害(影响地区、危害程度),提出解决的建议或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要立足区域,重视图像,突出空间定位
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1)区域地理是基础
(2)图像是载体,突出空间定位
地理图像已成为创设题目情景的主体信息载体,地理学科素养与能力考量的核心内容。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不仅是中学地理一项课程目标,而且,在高考考试大纲中也作了明确要求。因此考生在地理学科的复习备考中树立地图意识,养成用图习惯,特别是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空间定位是解题的重要过程。
图中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第下列问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 B.5° C.8° D.10°
解析:熟悉中国省级行政中心位置是解题关键,图中已经提供北京所在位置的信息(北纬40°),再看最南的省级行政中心是海口(北纬20°)然后可得出纬线间距离度数。
(3)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⑤ D.④和⑤
(4)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
A.① B.② C.④ D.⑤
读图,回答第下列问题。
(1)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 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审题不到位, 阅读材料不认真, 抓不住关键词
读图能力较差,未能获取和运用图中有效信息
知识迁移能力差,综合思维能力不够
文字表述能力差,不能准精答题
……
不能让学生简单把题当“题”做,要引导学生把题当“事”看,把题当“事”想!
3、研究学生失分原因,教学才有的放矢
4.科学复习,重视能力,教会方法,讲求效率
(1)高效高质量复习,适应新变化
如:高三一轮学案设计
□扣纲靠本,适当拓展;
□结构完整,编排科学;
□容量宜小,内容须精;
□准确无误,清晰美观;
□集体研讨,分工合作。
让学生知道本课“高考要求考什么”
让学生知道本课“过去考过什么,怎么考”
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第1页
第2页
让学生知道本课“在高考试题中的命题角度”
第3页
第4页
让学生知道本课“我已会多少,还有哪些漏洞”
第5页
第6页
让学生课后“自我总结与反思、自我完善与提高”
第7页
第7页
(2)科学安排复习活动
第一阶段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基础扎实,准确熟练,联系综合
梳理知识系统,明确基本概念
总结原理规律,练习空间定位
分析知识联系,整理知识结构
掌握读图要领,熟悉学科术语
第二阶段 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融会贯通,引申迁移 ,灵活运用
训练科学思维,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重组专题,广泛联系迁移
点拨答题策略,总结命题模式
分析解题思路,教会表述方法
(3)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高考的知识联系线索新,选材范围角度新
情境设置创意新,设问开放思路新
图形呈现形式新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给学生强调:
学习的六个环节—鼓励自主,形成习惯
讲授
阅读
视听结合
示范
讨论
实践练习
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应用
5%
10%
20%
30%
50%
75%
90%
24小时后的学习知识的平均保持率
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Bethel)国家培训实验室发现的“学习金字塔”
如:二轮复习课的常规设计:
学生重做、体会高考题
学生做例题
边缘生展示做题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性训练(或变式、或拓展)
老师引导、点拨,师生一起进行知识梳理、方法归纳
尖子生评展示结果
做
讲
练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了解变化,明确要求,
注重能力,讲求方法。
科学备考,有效高效地复习
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