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提分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提分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11:17:04

内容文字预览

1.邓 稼 先
一、常考易错字
彷徨(pánɡ)   无垠(yín)   马革裹尸(ɡuǒ)
筹划(chóu) 孕育(yùn) 可歌可泣(qì)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鞠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昼夜(zhòu) 妇孺皆知(rú)
昆仑(kūn) 挚友(zhì) 至死不懈(xiè)
二、词语释义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瘁,过度劳累。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殷红:带黑的红色。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三、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四、文体知识:人物传记
分类 史实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特点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特点有两个:(1)真实;(2)生动
表现 手法 引用 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对比 截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比较
欲扬先抑 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的一种构思方法
文本归纳分析
主题概括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疑难探究
1.作者为什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
写作借鉴
1.选材精当,突出主题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
化大革命”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2.板块结构,标题巧妙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以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微写作】
巧 用 对 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是常用的文学创作手法,可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中作者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把中国和美国的杰出科学家来对比,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使课文内涵丰富,凸显出一个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亲爱的同学,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进一步体会对比手法的妙处吧。
1.邓 稼 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黯( ) 曛( ) 铤( )  元勋( ) 孕育( )
罗布泊( ) 选聘( ) 无垠( ) 殷红( )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 ) 至死不懈(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diàn( )基 zǎi( )割 shǔ ( ) 名 chóu( )划 zhì( )友
3.解释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   :很少有人知道。
(3)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4)家喻户晓:   。
(5)锋芒毕露:   。
(6)马革裹尸:   。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带病参加班里的劳动活动,这种行为可歌可泣。
B.这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C.据介绍,以群众为基础的卢厝狮阵已有300多年历史,“练拳头保自己,练狮阵顾乡里”是卢厝村妇孺皆知的俚语。
D.我市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活动,使相关法规家喻户晓。
5.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水稻育种,为“老百姓吃饱饭”奋斗60年,是在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的杰出代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了卓越功勋。他理想信念坚定,坚守“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的初心,育成杂交水稻首个优质品种“汕优63”,连续16年(1986—2001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0年累计推广9.46亿亩、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是中国最早亩产达到1000公斤品种。他的成果,对杂交水稻品种领先世界和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答: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    ;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7.下列对于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8.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第一二小分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1.邓 稼 先
重点知识积累
一、常考易错字
彷徨(pánɡ)   无垠(yín)   马革裹尸(ɡuǒ)
筹划(chóu) 孕育(yùn) 可歌可泣(qì)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鞠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昼夜(zhòu) 妇孺皆知(rú)
昆仑(kūn) 挚友(zhì) 至死不懈(xiè)
二、词语释义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瘁,过度劳累。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殷红:带黑的红色。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三、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四、文体知识:人物传记
分类 史实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特点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特点有两个:(1)真实;(2)生动
表现 手法 引用 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对比 截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比较
欲扬先抑 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的一种构思方法
文本归纳分析
主题概括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疑难探究
1.作者为什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探究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
探究 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写作借鉴
1.选材精当,突出主题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
化大革命”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2.板块结构,标题巧妙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以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微写作】
巧 用 对 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是常用的文学创作手法,可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中作者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把中国和美国的杰出科学家来对比,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使课文内涵丰富,凸显出一个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亲爱的同学,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进一步体会对比手法的妙处吧。
参考示例: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作用。读书是有益的,但也有糟粕。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
1.邓 稼 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黯( àn ) 曛( xūn ) 铤( tǐnɡ )  元勋( xūn ) 孕育( yùn )
罗布泊( pō ) 选聘( pìn ) 无垠( yín ) 殷红( yān )
鲜为人知( xiǎn ) 鞠躬尽瘁( jū cuì ) 至死不懈( xiè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diàn( 奠 )基 zǎi( 宰 )割 shǔ ( 署 ) 名 chóu( 筹 )划 zhì( 挚 )友
3.解释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 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3) 鞠躬尽瘁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4)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
(5)锋芒毕露: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6)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将士战死于沙场 。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他带病参加班里的劳动活动,这种行为可歌可泣。
B.这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C.据介绍,以群众为基础的卢厝狮阵已有300多年历史,“练拳头保自己,练狮阵顾乡里”是卢厝村妇孺皆知的俚语。
D.我市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活动,使相关法规家喻户晓。
5.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水稻育种,为“老百姓吃饱饭”奋斗60年,是在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的杰出代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了卓越功勋。他理想信念坚定,坚守“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的初心,育成杂交水稻首个优质品种“汕优63”,连续16年(1986—2001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0年累计推广9.46亿亩、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是中国最早亩产达到1000公斤品种。他的成果,对杂交水稻品种领先世界和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答: 他的成果,对杂交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和领先世界,起到里程碑作用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    ;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7.下列对于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8.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段话的第一二小分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