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终极攻略06:中国现代史“逢五”周年-热点抢分宝典 学案(热点追踪+热点解读+模拟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终极攻略06:中国现代史“逢五”周年-热点抢分宝典 学案(热点追踪+热点解读+模拟演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6 08: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本专辑整理了2022年常考热点、周年热点和时政热点,对2022年中考进行全面预测,让学生全面回顾考点、热点,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最新模拟试题,针对热点演练,助力中考,夺取高分!!
)攻略06:2022年中国现代史“逢五”周年热点预测+模拟演练
时间 周年数 事件经过 意义或相关事件
1957年 65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连接长江南北交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五计划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67年 55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1997年 25 香港回归 洗雪了百年国耻,国家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知识点一:一五计划完成65周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底)
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工业生产指标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原因: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3、制定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4、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事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6、巨大成就:⑴一桥:武汉长江大桥;⑵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⑶三公: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
⑷四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7、结果:到1957年底,第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①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②以重工业为主,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
③以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
知识点二: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
科技文化成就(1964-2015)
一、“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成就: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意义:
(1)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代表科学家:
(1)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2)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
二、漫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籼型杂交水稻: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获得奖项:
(1)我国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奖发明奖颁给袁隆平。
(2)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四、青蒿素: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发现者:屠呦呦。
3.影响: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4.获得奖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2012年,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三:香港回归25周年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背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行使香港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区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4.港澳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5.港澳回归的原因:
(1)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收回港澳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4)政策得当,全国人民的支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聊城·一模)下列表格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超过印度
B.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C.抗美援朝国力消耗严重,经济衰退
D.这是我国实施土地改革的背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时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但是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不仅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不如邻国印度,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这也是1953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原因,B项正确;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时我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尚且不如印度,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消耗了我国的大量国力,但是1952年时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不能说经济衰退,排除C项;我国实施土地改革的背景是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仍然存在,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题干所述的是新中国初期工业方面的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河南南阳·一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B.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保障工业化的顺利实施,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机制,以满足工业化的资金积累,B项正确;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三大改造内容之一,排除A项;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是195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山东聊城·一模)在“一五”计划规定的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的资金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一五”计划的制定脱离国情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 D.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的资金用于重工业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国民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部门是重工业。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制定脱离国情”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山东济宁·一模)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重工业位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并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国防力量,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体现了建国初我国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B项正确;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排除A项;轻工业、农林等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图片显示,农林水利基建投资比重很小,无法体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安徽滁州·一模)1952年6月至9月,我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这为( )
A.新中国工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B.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扫除了障碍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农村致富和实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52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可知,这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排除B项;工科院校的设立促进了我国工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民主政治建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农村致富,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观察如表,对比1952年,我国钢、煤、原油产量在1956年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开展 D.抗美援朝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钢、煤、原油产量在1956年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C项正确;土地改革1952底基本完成,且与钢、煤、原油产量变化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造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业产量的增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陕西西安·一模)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表格部门和投资比例的数字可知,工业所占的比例是58.2%。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农轻重三业没有均衡发展,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安徽合肥·一模)1953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李大娘笑了,“旧社会妇女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 B.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落实 D.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描述的是1953年当选为人民代表的劳动人民的乐观心态,从旧社会的无权,到新中国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原则落到了实处。A项正确;B项主要发生在改革开发之后,题干尚未提到法制建设,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少数民族代表”不等同于民族区域自治,概念混淆,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确认的时间195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广东·模拟预测)小明将1952—1957年间我国部分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情况(见下表)汇总后,分享给本班同学用于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该材料可直接用于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1952 年 1957 年 1957 年比1952 年增长的百分比(%)
钢 135 万吨 535 万吨 296
生铁 193 万吨 594 万吨 208
发电量 72.6 亿度 193 亿度 166
煤炭 6649 万吨 13000 万吨 96
原油 43.6 万吨 146 万吨 235
水泥 286 万吨 686 万吨 140
A.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题干表格数据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正确;1956-1966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1956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数据不能体现巩固人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发生于( )
A.新政权巩固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在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很多大型设施,其中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B项正确;新政权巩固时期是1949—1952年,排除A项;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辽宁铁岭·一模)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百年国耻。在此之前,香港、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侵占?( )
A.英国、西班牙 B.英国、法国 C.西班牙、葡萄牙 D.英国、葡萄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982年,我国政府作出收回香港的决策。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通过对广东地方官行贿,以租借的名义占据澳门的部分土地。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两国政府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因此香港,澳门分别被英国、葡萄牙两个国家侵占,D项正确;而ABC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2022·江苏泰州·一模)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下表中说法搭配错误的是
选项 地区 事件
A 新疆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B 西藏 元朝时设宣政院,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台湾 明朝时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
D 香港 1997年回归祖国,设香港特别行政区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事务。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建事务。排除A项;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项;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2·天津红桥·一模)某同学在利用历史笔记复习时看到右图所示内容,该同学复习的内容可能是( )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洗雪了百年国耻
A.社会生活的变迁 B.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促进了我国祖国的统一,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港澳的回归,B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与港澳回归有直接关系,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变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港澳回归,不能体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2·河南南阳·一模)见证过本世纪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胜利一刻”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D.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结束了英国侵占中国香港的屈辱历史,因此题干中“胜利一刻”是指香港政权交接仪式,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与题干“最后一任港督”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1971年10月,我国成功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香港回归,排除B项;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发生在1999年12月20日,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2·云南昆明·一模)2022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5周年,这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的回归是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 )
A.民族区域自治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97年香港的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C项正确;我国在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A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香港的回归的原因,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2·黑龙江大庆·一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主要是因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指引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D.“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对推进祖国统一又前进了一步,D项正确;AB项是国际关系处理,不适应香港、澳门,排除;C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排除。故选D项。
17.(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地互动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们,心里生根发芽,也让学生们探索科技的兴趣更加强烈。以下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⑧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太空行走 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爱2015年,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7年,⑧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太空行走 是2008年,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综上所述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④②③①,B项正确;ACD先后顺序不正确,排除。故选B项。
18.(2022·山东德州·一模)二十多年前,中国申请加入研制国际空间站,被拒之门外。二十多年后,中国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升空,17个国家向中国申请入驻空间站。从被“拒之门外”到如今“敞开大门”,中国航天向着星辰大海勇敢前行。下列成就与此属一个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进行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中国航天向着星辰大海勇敢前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进行,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B项;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2·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一模)据新华社报道,截止2022年3月,神舟十三号飞船已在太空停留5个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计划于4月返回地面。下列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与之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
C.籼型杂交水稻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与“神舟十三号飞船”都属于航天领域,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属于国防领域的成就,籼型杂交水稻属于农业领域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2·四川广安·二模)2022年,我国在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方面将完成6次重大发射任务,最终全面建成空间站。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B.我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项正确;排除B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排除A项;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创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21.(2022·广西河池·二模)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以下资料呈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经历,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苦难中铸就辉煌】
材料一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长征途中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此次征途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索中收获成功】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下分别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什么道路。
【失误后拨乱反正】
材料三
(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请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图中A处挫折所指代的事件。并回答在B处转折性历史事件中,我们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
【奋斗后赢得未来】
材料四 2021年5月28日至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坚韧不拔、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请你写出人们对图一、图二科学家的赞誉称号?
材料五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举行。对于美方的“待客之道”,在首次会议的开场白中,杨洁篪严正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体现了国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5)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到如今外交上的“霸气回应”,你认为中国外交底气显著增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认识。
【答案】(1)艰难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答出“菠江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其他具体因素,也可酌情给分)
影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A处挫折:“大既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任答其中一个事件即可)
B处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答出“实行改革开放”即可得分)
(4)图一:“两弹元勋”;图二:“杂交水稻之父”。
(5)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探索奋斗中发展壮大的;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没有共产党就设有新中国。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可知,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克服的艰难险阻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据所学知识,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
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A处是1958年掀起“大既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B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邓稼先在原子弹研究做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图二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到如今外交上的“霸气回应”,中国外交底气显著增强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没有共产党就设有新中国。
22.(2022·安徽合肥·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百年都是如此,过去我们总是强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封建主义同一性,洋务派保卫封建的一面,但它的事业已在一定意义超出了封建的范围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中的事业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证明材料中的观点。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
(2)根据材料,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分析该任务确立的背景。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的启示。
【答案】(1)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一系列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巩固国防和新政权的需要;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3)国家应重视工业化建设,根据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学习他国经验等。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事业指的是意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材料观点是洋务运动已在一定意义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原因是洋务派创办一系列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说明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巩固国防和新政权的需要;“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因为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3)
根据洋务派和我国借鉴苏联建设经验可知,工业化建设应积极学习他国经验;通过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说明国家应重视工业化建设,且应根据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等。
23.(2022·内蒙古·乌海市第二中学一模)自古以来,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的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的统一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材料二: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成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三: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摘编自《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五 如下图:
材料六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材料一中“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的统一”指什么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和民族政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在加强边疆管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答出两点即可)
(4)请说明材料四所述理论与材料五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5)材料六反映的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
(6)请你谈一谈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
(2)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措施: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语。
(3)开创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设立北庭都元帅府,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的统一”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
(2)
成就:根据“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可得出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用汉制,学汉礼。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根据“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可得出主要有开创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设立北庭都元帅府,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
(4)
四强调一国两制,材料五指港澳回归,根据所学可得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5)
根据”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得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
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