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攻略10:2022年从神州十三析中外科技热点预测+模拟演练
(
本专辑整理了2022年常考热点、周年热点和时政热点,对2022年中考进行全面预测,让学生全面回顾考点、热点,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最新模拟试题,针对热点演练,助力中考,夺取高分!!
)
据新华网报道,远在太空出差的三人组将于4月中旬,重新回到地球家园。据了解,这次神州十三号的三名航天员,在返回地球时将采用全新的快速返航方案。在这之前,我国还从未使用过这种快速返回方式。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如今官宣即将返回,也意味着三名航天员即将成功完成在太空停留6个月的任务。命题立意:科学技术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立意的考查方向之一
考查角度:科技革命中的发明创造及其作用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 1.甘肃天水出土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已知最早的纸; 2.东汉时蔡伦(湖南耒阳人)改进造纸术,人们叫“蔡侯纸”。
印刷术 1.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世界各地。 3.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了约400年。
指南针 1.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火药 1.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宋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等。13、14 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医学 1.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中医鼻祖”。 2.东汉名医华佗创制“麻沸散”进行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治疗学),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曾任长沙太守,坐堂行医)。 4.明朝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数学 1.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2.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1000年。
其他 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3.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伟大工程 都江堰 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一直造福人们到今天。
长城 秦长城东到辽东,西至临洮,用来抵御匈奴、巩固统一。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辽东),西至嘉峪关,用来抵御蒙古、巩固统治。
大运河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元朝时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命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主持修建,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知识点二:新中国科技成就
科技文化成就(1964-2015)
一、“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成就: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意义:
(1)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代表科学家:
(1)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2)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
二、籼型杂交水稻: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获得奖项:
(1)我国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奖发明奖颁给袁隆平。
(2)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三、青蒿素: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发现者:屠呦呦。
3.影响: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4.获得奖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2012年,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三:航天事业的发展
漫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四: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知识点五: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 第二次工业(科技)革命 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起止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领先国家 英 美、德 美
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核心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的广泛运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理论依据 牛顿力学理论 法拉第电磁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 汽车、飞机 高铁、航天飞机
生产形式 大机器生产 流水线生产 自动化生产
新生产 组织形式 工厂(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 垄断组织 跨国公司
新的能源 煤炭 电力(清洁能源)、石油 原子能(核能)
新的动力 改良型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核动力
形成背景 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经济: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日不落帝国”,市场需求扩大。 政治: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经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对商品的需求增加。 政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军备竞赛的需求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 首先在英国的轻工业部门开始 发明者多为有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从重工业领域开始 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点)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最突出特点) 科技的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几种技术的革命。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影 响 生产力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生产 关系 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产生与发展。 垄断组织产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国际 格局 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瓜分世界,进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推动了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中国 (1)消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积极: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 (1)消极: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积极: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成就:1964年,成功研制原子弹;1967年,成功研制氢弹;1970年,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2)应对策略:制定了863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技,趋利避害。
1.(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地互动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们,心里生根发芽,也让学生们探索科技的兴趣更加强烈。以下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⑧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太空行走 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爱2015年,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7年,⑧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太空行走 是2008年,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综上所述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④②③①,B项正确;ACD先后顺序不正确,排除。故选B项。
2.(2022·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一模)据新华社报道,截止2022年3月,神舟十三号飞船已在太空停留5个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计划于4月返回地面。下列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与之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
C.籼型杂交水稻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B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与“神舟十三号飞船”都属于航天领域,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属于国防领域的成就,籼型杂交水稻属于农业领域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四川广安·二模)2022年,我国在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方面将完成6次重大发射任务,最终全面建成空间站。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B.我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项正确;排除B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排除A项;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创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江苏宿迁·二模)2022年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在空间站执行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弹奏《茉莉花》送来元宵祝福。回望历史,我国成功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员是(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聂海胜 D.景海鹏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成功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员是杨利伟,A项正确;翟志刚、聂海胜和景海鹏都是继杨利伟之后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排除B、C、D项。故选A项。
5.(2022·辽宁丹东·一模)在2022年中国冬奥会期间三名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预祝冬奥会圆满成功。半个世纪,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突破,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的名字叫( )
A.中国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州一号 D.天宫一号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颗卫星的名字叫东方红一号,B项正确;中国一号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神州一号是1999年成功发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天宫一号是2011年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云南昆明·一模)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再度带来了一场“高能”的太空科普课。下列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与之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
C.籼型杂交水稻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再度带来了一场‘高能’的太空科普课”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我国航空航天成就,选项中属于同一领域的是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发射“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属于我国国防科技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籼型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领域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医学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云南文山·一模)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挑战太空出差半年!从2003年到2021年的18年以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惊险往返,到出舱行走,从单艘飞船,到空间站,星辰大海,中国人步履未停!回望历史,中国的太空探索开端于(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嫦娥五号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B项正确;长征一号是运载火箭,排除A项;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时间是2003年,排除C项;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是202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广东·模拟预测)2021年6月17日,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此次飞行目标是对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建设我国自己的空间站。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 )
A.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C.广大科技人员的奉献 D.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人员的奉献、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均是航天事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9.(2022·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一模)北京冬奥会的全息舱里,云任意门”把国际奥委会主席瞬间移动了1300公里。比赛场里,云端实时合成“子弹时间”让观众能慢放动作细节,第一时间看清冰场“黑手”:直播间内,“冬冬”AI数字人介绍着冬奥特许商品。以上技术反映了(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突破 D.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云任意门”、“云端实时合成”、“直播间内”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航天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新材料技术的应用”,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生物技术的突破”,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嫦娥一号 B.神舟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长征一号
【答案】C
【详解】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1.(2022·山东济南·一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和科技人才。下图人物中,被授予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D项正确;王进喜是石油战线的杰出代表,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2022·山东聊城·一模)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上述事实说明( )
A.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取得巨大成就 B.我国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C.我国国防力量从无到有逐步强大起来 D.我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体现了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取得巨大成就,A项正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排除B项;神舟十三号与国防力量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我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体现的是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已经有5个月时间,预计今年4月返回地球,这意味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即将圆满收官。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首项成就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项正确;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排除A项;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B项;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科技成就 B.社会生活 C.民族团结 D.外交成就
【答案】A
【详解】
材料中的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都属于科技发展方面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与BCD项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
“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名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而火星探测器等都是中国现代航天工业的体现,由此可知这些航天器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D项正确;仅根据这些命名不能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排除AC项;“墨子”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排除B项。故选D项。
16.(2022·河南·一模)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回顾历史,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在我国西部戈壁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
C.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升入了太空
D.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升入太空并完成出舱任务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故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B项正确;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航天事业无关,排除A项;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升入了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排除C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升入太空并完成出舱任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迈出了“太空步”,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2·广西桂林·一模)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下面一幅PPT,选出一条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 材料﹐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文明的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 ·问题:找出材料中元朝时期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阿拉伯、欧洲、南亚等地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见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是元朝时期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中国技术的向外传播,还有其他国家技术传入中国的信息,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的信息,且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是不平等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2·安徽·模拟预测)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古代航海导航主要靠指南针,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B项正确;唐朝是北宋之前的朝代,排除A项;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排除C项;元朝是宋朝之后的朝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河南南阳·一模)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原文明,源远流长 B.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C.科技成就,灿烂辉煌 D.河南文化,历史悠久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都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这三者共同反映了我国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B项正确;三幅图片强调的主旨是古代医学的成就,中原文明、科技成就、河南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0.(2022·河南驻马店·一模)下图是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弘扬传统科技文化节目的宣传画。跨越历史时空,它的“主创人员”应该有( )
A.郭守敬 B.李时珍 C.徐光启 D.宋应星
【答案】D
【详解】
据图片关键信息“天工开万物”可判断,这一节目灵感来自于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D项正确;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他在元初编成《授时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徐光启是明代科学家,他撰写了《农政全书》,这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21.(2022·北京房山·一模)北京,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材料一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
(1)依据材料一,说说北京建城源于哪一政治制度。
材料二
北京具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座古都,北京在地域上,成为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和华北平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北京又是一座拥有近百所高等学府、科学教育事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具有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北京办奥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光明日报》
(2)依据材料二,分别从历史、地理视角说明北京可以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的原因。
材料三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达中国敞开大门、介绍自己的含义,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璀璨的过往和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表现出了大国担当,它立足未来,强调“人类的、共同的”,表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勇气,和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共同情感。
——《北京冬奥会,一次圆梦之约》
(3)依据材料三,比较2008年和2022年北京办奥姿态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党中央高度重视两次奥运会的举办,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工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实的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面对汶川地震和新冠疫情的风险和挑战,做好应急处理,打好主动仗,确保了赛事安全顺利举办;坚持成果人民共享,带动全民健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
——《光明网》
(4)依据材料四,说说北京成功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留下的宝贵经验。
【答案】(1)分封制。
(2)历史:历史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地理: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科学教育事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3)变化:2008年:中国敞开大门、介绍自己,认识中国,了解中国。2022年:大国担当,立足未来。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
(4)经验:国家层面统筹;综合国力支持;要与实现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
【解析】
(1)
根据材料“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得出分封制度。
(2)
历史:根据材料“北京具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出北京历史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地理:根据材料“北京在地域上,成为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和华北平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得出北京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根据材料“北京又是一座拥有近百所高等学府、科学教育事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得出北京是科学教育事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3)
变化:根据材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达中国敞开大门、介绍自己的含义,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璀璨的过往和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得出2008年:中国敞开大门、介绍自己,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根据材料“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表现出了大国担当,它立足未来,强调‘人类的、共同的’”得出2022年:大国担当,立足未来。结合所学中国的发展历程得出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
(4)
经验:根据材料“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工作”得出国家层面统筹;根据材料“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实的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得出综合国力支持;根据材料“坚持成果人民共享,带动全民健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得出要与实现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
22.(2022·河南驻马店·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年我国首次参加冬奥会,当时的中国冰雪运动装备还十分匮乏。精明的日本公司为代表团提供了服装赞助,但他们的装备比较适合雪上项目,参加冰上项目比赛的选手没有合适的比赛装备,只能穿自己平时的训练服或秋裤比赛。单兆鉴回忆,“秋裤不防风、不防水,就是有保暖作用”。
1980年冬奥会中国 2022年冬奥会运动服发布会
材料二 中国科研团队打破了比赛服依赖进口的状态,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中国造”。科研团队为400多名国家运动员进行了三维测量,追踪运动员的动作,细化研究运动员的皮肤伸展规律,进而精细化设计比赛服的结构,最大程度符合运动员的动作规律。国家体育总局在2020年建成两大两小体育风洞,冬奥赛服所用的所有面料和设计都要提前进行风洞测试,在风洞里吹过900个小时,110件不同款式,逐步确定各速度类项目的比赛服减阻设计,并运用自主研发的炽热科技和防水透湿科技。
——摘编自李亚静《护航北京2022冬奥会,展现中国纺织产业时代精神》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运动员从1980年到2022年的冬奥会参赛服装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冬奥会运动员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充分印证了哪些理念。
【答案】(1)变化:从依赖国外赞助、进口到自主设计、生产;科技含量更高;款式多样、美观大方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主要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飞速发展;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理念:科技改变生活,发展才是硬道理。(与科技、未来有关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1980年我国首次参加冬奥会,当时的中国冰雪运动装备还十分匮乏。精明的日本公司为代表团提供了服装赞助”、材料二“中国科研团队打破了比赛服依赖进口的状态,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中国造’。 科研团队为400多名国家运动员进行了三维测量,追踪运动员的动作,细化研究运动员的皮肤伸展规律,进而精细化设计比赛服的结构,最大程度符合运动员的动作规律……”,结合所学可知从依赖国外赞助、进口到自主设计、生产;科技含量更高等方面任意选两条回答即可。
(2)
据材料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研团队……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中国造’”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发展和政府重视等总结原因即可。
(3)
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从科技改变生活,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行回答。
23.(2022·贵州遵义·一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亦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 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唐朝,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交往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亚洲、非 洲、欧洲……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 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培根所说的这三种发明分别是指什么? 写出其中一种发明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四张人物图像均是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请列举 其中一位人物的成就(要写出人物姓名及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后实行了哪项改革?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答出一点)
【答案】(1)发明: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人物及成就:
图1: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图2:祖冲之;著有《缀术》(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图3: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
图4: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
(3)改革:大化改新。
(4)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好好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 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可知,发明依次是,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有,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图1是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图2是祖冲之,著有《缀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图3是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图4是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 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可知, 由此,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好好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