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2 17:30:12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③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⑤是指神经末梢
B.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3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
C.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
D.刺激④既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也可以导致a处的兴奋
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生物体内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且传导速度较快
B.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
C.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K+、Na+均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D.只要刺激导致效应器产生了相应的反应,就说明发生了反射活动
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⑤内的液体是血浆
B.①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②传递到①,反射过程完成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到右
4.(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A,B,C为可供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A,B点,可证明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当A点受刺激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要判断X处有无突触,应选择刺激B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
D.C处兴奋时,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
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6.(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意外刺到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时记忆
C.大脑皮层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
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某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升至140 mmHg以上,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可恢复正常,如图所示,图中b是(  )
主动脉和颈动脉上的压力感受器 心血管中枢 心脏、血管
①交感神经 ②副交感神经 ③传入神经 ④传出神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身体受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C.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D.甲状腺活动只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9.(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某动物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体温升高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甲状腺激素
B.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
C.若小鼠出现高血钠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可能含有醛固酮
D.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来自肾脏
10.(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人体器官的移植不易成活,根据现代免疫学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
A.淋巴细胞 B.疫苗 C.抗体 D.抗原
11.(2017高二下·哈尔滨期中)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
C.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只运送至靶细胞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
1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中,B图表示有关激素的调节机制,A图是某同学研究碘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而得出身长变化的甲、乙两曲线。两图中表示蝌蚪正常发育的曲线和含碘的激素物质分别是
A.甲、S B.乙、S C.甲、T D.乙、T
14.(2020高二上·宜昌期末)有人用通过手术获得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
A.刺激该大鼠下肢无反应 B.该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该大鼠体温无法维持平衡 D.该大鼠尿量减少
1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16.(2020·新高考I)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1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低热可以增强免疫功能,T细胞和B细胞可在发热的状态下被激活。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低热时,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B.低热时,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C.在一定的发热刺激下,T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增强免疫
D.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
18.(2022高二上·虎林期末)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器官中的骨髓和脾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
C.免疫系统的前两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D.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19.(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以下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可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个信号
B.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的本质均为蛋白质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D.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
20.(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
B.感染艾滋病后HIV会迅速增殖,DNA快速复制
C.随着病毒的复制,B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D.艾滋病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
2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以下关于癌症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症的发生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B.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远离致癌因子
C.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D.B淋巴细胞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关于一段时间后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示位置胚芽鞘会直立生长的有①③④⑦
B.图示位置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的有②⑤
C.图示位置胚芽鞘会向左弯曲生长的有⑧
D.图示位置②中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光照不均匀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出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就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来说,“低浓度”或“高浓度”的取值范围相同
B.“低浓度”“高浓度”是相对于植物的某种器官生长所需的适宜浓度而言的
C.单侧光照射下玉米胚芽鞘向光生长,该现象能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
D.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会表现出“低浓度”的促进生长,“高浓度”的抑制生长的特点
2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偶联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生长素以弱酸的形式经输入载体协同运输(能量由跨膜质子电位提供)进入细胞,在细胞质中生长素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大量积累。离子形式的生长素通过分布于细胞基部的输出载体顺浓度梯度输出细胞,正是由于输出载体在细胞中的极性分布决定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多为IAA,合成它的原料是色氨酸
B.若要研究输出载体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可利用其抑制剂设计实验
C.生长素的输入、输出载体都能转运生长素,空间结构相同
D.生长素的极性输出载体大多分布在幼嫩组织细胞中
26.(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的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图乙中①表示的是根,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两图均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2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麦成熟时遇连绵阴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潮湿导致了脱落酸分解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 淀粉酶以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
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体现了乙烯的催熟作用
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
28.(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C.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29.(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表示年龄结构,b表示性别比例,b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是增长型
D.对种群密度定期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30.(2020高三下·珠海月考)用标志重捕法测定某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B.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C.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D.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31.(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mL,该实验无对照实验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D.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
3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渔业上确定捕捞强度,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取样器取样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
B.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一定不同
C.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应该在鲤鱼种群数量达到K/2后才开始捕捞
3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述诗句中,其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S”形曲线增长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甲、乙两种传粉昆虫,一段时间后发现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其种间关系与下列关系图相符的是(  )
A. B.
C. D.
36.(2015高三上·茌平期末)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3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季节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8.(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避湿的习性采集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39.(2017高二上·黑龙江期中)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40.(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生长素和乙烯都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会影响乙烯的合成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发育
C.生长素是植物自身合成的,乙烯是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乙烯只分布在成熟果实中
二、综合题
4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请回答下列有关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小鼠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可引起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反射活动,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   的,在突触前膜的信号转换方式为   。
(2)小鼠遭受电刺激后会逃离,此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当电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刺激,虽然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增多,但小鼠的反应强度不变,原因是   。
(3)缩手反射属于   反射,当某人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时,“大叫一声”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   区;但他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4)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以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   离子内流。
4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机体生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长跑时体温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此时人体内的热量主要来自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   等途径进行。
(2)机体大量排汗后尿量会减少,其调节机理是   。
(3)运动员在长跑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有下降趋势,此时体内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增加,该激素主要通过   等方式来升高血糖浓度。该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而不作用于其他器官(细胞)的原因是   。
4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如图所示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用图字母表示)。乙图中细胞F的名称是   。
(2)患天花病愈后不再感染,原因是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   (用数字序号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
(3)下列物质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_____。
A.溶酶体 B.细胞因子 C.抗原
D.编码抗体的基因 E.抗体
(4)下图曲线显示了两种是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回答采用方法   (填序号)能获得更加持久的免疫力。
4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植物激素与其所起作用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的作用是   。试写出两种能体现这种生理作用的生理现象:   。
(2)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   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3)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则甲曲线对应的是   细胞。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茎背地生长,图1中C点为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4)图2表示种子萌发时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脱落酸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   (答出两点即可)。根据图2可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与赤霉素,二者作用效果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因为③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结构⑤是效应器,所以结构⑤是指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A错误;
B、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B错误;
C、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④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不可以导致a处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部分构成。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
(3)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方向是双向传导,速度快;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答案】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在动物体和人体内,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的存在,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是单向的,A错误;
B、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并将兴奋经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B正确;
C、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K+、Na+还可以通过钠钾泵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发生反射必需具有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活动的反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Na+浓度不一样,膜内K+ 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电位时膜电位:内负外正,形成原因: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方式:协助扩散 )。
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内正外负,形成原因: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方式:协助扩散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双向传导,速度快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 突触
兴奋的传递过程如下:
神经冲动→ 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3.【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⑤是突触间隙,其内的液体是组织液,A错误;
B、①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正确;
C、反射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②传递到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反射,C错误;
D、图中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因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右向左,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是由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2)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3)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4.【答案】D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解:刺激A点和B点,电流表①指针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B不符合题意;要判断X处有无突触,应选择刺激B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若偏转一次,说明X处有突触,若偏转两次,说明X处没有突触,C不符合题意;C处兴奋时,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在分析电流表的指针偏转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电流的流入方向和电流表的正负极连接方式,并按照常规的电流表连接方式判断即可:对于常规的电流表(“ 0”刻度在中间)来说,电流从正极流入,指针会向右偏转;电流从负极流入,指针会向左偏转。(简单地说,电流从哪极流入,就往哪方向偏。)
5.【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级神经中枢的分布及作用如下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 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体温、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6.【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这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此时并没有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这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错误;
C、大脑皮层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这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与低级中枢无关,因此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而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大脑皮层的功能:(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W区受损,不能写字;V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S区受损,不能讲话;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 。
(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分级调节。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实例: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 。
(4)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7.【答案】B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一个健康人受到惊吓后的收缩压>140mmHg,情绪紧张时,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增大,动脉血压会升高,主动脉和颈动脉壁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内脏活动加强,通过神经调节使内脏活动恢复正常,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的神经为副交感神经。由题意可知,②应该是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它们之间的配合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8.【答案】D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X和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身体受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B正确;
C、图中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过多时,能进行负反馈调节,进而使其分泌减少,C正确;
D、甲状腺活动不只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它的靶细胞几乎是体内所有细胞 。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下图:
9.【答案】D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体温升高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甲状腺激素,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B正确;
C、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能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若小鼠出现高血钠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可能含有醛固酮,C正确;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来自垂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种激素的分泌器官和作用如下表:
激素名称 内分泌腺 作用
甲状腺素 甲状腺 促进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促进)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升高血糖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抗利尿素 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0.【答案】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会引起特异性免疫,故不容易成活,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细胞免疫,移植的器官对应机体来说是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器官移植的手上中以及术后恢复中常应用免疫抑制剂 ,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1.【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入水后,寒冷刺激机体,通过调节,机体要加强产热和减少散热,维持正常体温。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产热维持体温,A不符合题意。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不符合题意。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C不符合题意。促进垂体活加强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加强产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寒冷时体温调节模型:
12.【答案】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激素需要不断产生,A正确;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B正确;
C、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送至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起调节作用。(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4) 微量高效:激素种类多 、量极微 ,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3.【答案】D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由A图看出,甲身长不断增加,是由于缺少甲状腺激素,从而不发育;乙身长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增加,表明正常生长发育。分析B图可知,S为促甲状腺激素,T为甲状腺激素,故正确答案选D。
14.【答案】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解:A、躯体的运动中枢不是下丘脑,而是由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A错误;
B、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B错误;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体温无法维持平衡,C正确;
D、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据此答题。
15.【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 、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16.【答案】D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
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
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
D、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①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②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
①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
病毒基因或肿瘤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或侵入机体的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分解为小分子多肽,与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然后转移到细胞表面,即可被T细胞识别。
②反应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T细胞识别抗原后,就转化为T淋巴母细胞,并大量增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细胞转入静息状态,称为记忆细胞。
③效应阶段——抗原清除阶段
效应T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能分泌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
(3)核酸检测法: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
17.【答案】A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低烧时T细胞被激活,参与细胞免疫,由于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故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
B、低烧时B细胞被激活后,只参与体液免疫,不能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
C、在一定的发热刺激下,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来增强免疫,C错误;
D、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继续增殖分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呈递大多数抗原给B细胞,同时会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
(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是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 。
(3)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
18.【答案】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有些免疫细胞如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B错误;
C、免疫系统的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19.【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
B、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B正确;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C正确;
D、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体液免疫中,通常情况下,B细胞的活化需要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2)细胞免疫中,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称为靶细胞,靶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同时接受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3)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抗体是有浆细胞产生的,本质是蛋白质。
20.【答案】A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感染艾滋病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HIV不会迅速增殖,B错误;
C、随着病毒的复制,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C错误;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的一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失调的三种类型:
①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
③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
(2)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
①抗原(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②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21.【答案】D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解析】【解答】A、癌症发生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A正确;
B、致癌因子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三大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远离致癌因子,B正确;
C、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卫、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C正确;
D、B淋巴细胞不能杀伤肿瘤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解析】【解答】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如下图:
23.【答案】D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③中锡箔小帽不透光,尖端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⑤中生长素在左侧向下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向右侧弯曲生长;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⑦中旋转植物,尖端受光均匀,故直立生长;⑧中整体旋转,即尖端受单侧光照,应弯向小孔生长。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主要合成场所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只能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
②横向运输:由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刺激引起,只发生在根、芽等各个部位的尖端 。
(2)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归纳①生长素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生长素作用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③胚芽鞘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④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⑤胚芽鞘向光性外因:单侧光照射;内因: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⑥胚芽鞘生长与否:取决于尖端下部能否获得生长素。⑦胚芽鞘生长弯曲与否:取决于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24.【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故“低浓度”或“高浓度”的取值范围不相同,A错误;
B、“低浓度”“高浓度”是相对于植物的某种器官生长所需的适宜浓度而言的,B正确;
C、单侧光照射下玉米胚芽鞘向光生长,向光侧和背光侧均为促进作用,该现象不能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C错误;
D、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也具有两重性,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不同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 根> 芽 > 茎 。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也具有双重性。
25.【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解答】A、生长素是一类多种激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生长素,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也多为IAA,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A正确;
B、若要研究输出载体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输出载体即为实验自变量,可利用其抑制剂控制输出载体设计实验,B正确;
C、生长素的输入、输出载体虽然都能转运生长素,但是运输的方向不同,其空间结构也不相同,C错误;
D、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集中在植物幼嫩部位,其输出载体大多分布也在幼嫩组织细胞中,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多为吲哚乙酸(IAA),除了IAA外,还有苯乙酸(PAA) 、吲哚丁酸(IBA)等。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2)生长素主要合成场所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是通过极性运输的即:生长素只能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
26.【答案】C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扦插枝条上有芽,而芽能够产生生长素,所以,对照组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也有自身激素的作用,也能生根,A正确;
B、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因为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更敏感,可知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B正确;
C、图乙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
D、图甲中,生长素浓度为4、8、12g(L)的三个组的根数量多于对照组,而浓度为16g(L)组根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说明生长素对根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图乙曲线也可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高低: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27.【答案】A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小麦在即将成熟时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脱落酸受热降解,潮湿为萌发提供了条件,A错误;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 淀粉酶以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 ,B正确;
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乙烯属于植物合成分泌的激素,促进果实的成熟,C正确;
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应用如下表:
名称 生理作用 应用举例
生长素 两重性,可促生长可抑制生长 促进插条的生根,无子果实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赤霉素处理增加芦苇长度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分化;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组织分化 利用细胞分裂素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贮藏蔬菜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控制植物徒长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刺激叶片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催熟水果,使提前收获的未成熟水果成熟
28.【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A正确;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
D、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理想条件)。
(4)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
29.【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 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则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据分析可知,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B错误;
C、种群为“S”形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
D、种群密度调查的意义是合理利用、开发生物资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 种群的数量特征:①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③ 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3)“S”形曲线中,在到达K值之前的增长率都是大于零的,即出生率﹥死亡率;当达到K值时,增长率趋近为零,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30.【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A正确;
B、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小,B错误;
C、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C正确;
D、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31.【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100=4×108个/mL,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是存在相互对照,A错误;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正确;
C、取样前需将培养液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
D、取样时应充分摇匀,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培养酵母菌实验操作的四点关键点
(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制好装片后,应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32.【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利用标志重捕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A错误;
B、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可能相同,B错误;
C、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C错误;
D、当种群密度处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捕捞时应该捕到K/2,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S”型曲线增长率逐渐减小,K值时增长率为0;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0,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增长速率为0,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最大且保持相对稳定。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3) 资源开发与利用: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值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值左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再生能力最强,可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33.【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仍然是绿叶繁茂、只是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 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 、食物 、传染病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 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天敌;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斗争。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34.【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由于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所以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B错误;
C、记名计算法适用于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丰富度,C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垂直配置状况或垂直格局,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理想条件)。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有敌害 ;(条件有限)。
(3) 群落的空间结构 :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35.【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甲、乙两种传粉昆虫的食物相同,两者共同生活在一起,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A项表示互利共生,B项表示寄生,C项表示种间竞争,D项表示捕食,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种间关系如下图:
36.【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解:A、暴猎蝽同样以桑为食,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少,A正确;
B、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最多,其限制因素是食物,C正确;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
【分析】暴猎蝽同样以桑为食,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少;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
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最多,其限制因素是食物;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37.【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凤尾竹属于一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该现象与季节有关,称为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淡水鱼养殖的混合放养主要利用了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
D、水平结构的形成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有关,它们呈镶嵌分布,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结构。
①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阳光、温度等(植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动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8.【答案】A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图中A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A错误;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
C、甲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C正确;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两种捕捉器
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设计的。诱虫器无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与花盆壁紧贴,目的是 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③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试管中体积分数70%的酒精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39.【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不符合题意;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不符合题意;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40.【答案】A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当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正确;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生长素和乙烯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C错误;
D、生长素和乙烯各器官各器官均有合成和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对植物的作用是刺激细胞分裂,促进生长。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这两种植物激素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激素,其中生长素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可以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41.【答案】(1)单向;电信号→化学信号
(2)增大;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有限
(3)非条件;S;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4)胞吐;氯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1)小鼠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可引起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反射活动,在此过程中,反射活动中兴奋是在反射弧中传导,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突触前膜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2)小鼠遭受电刺激后会逃离,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过程中电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当电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刺激,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增多,但反应强度不变,原因可能是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有限。
(3)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某人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时,他大叫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但他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相应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4)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氯离子内流,使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更大。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兴奋的传递过程是: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化学本质:糖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主要引起突触后膜的Cl-的内流) 。
突触上信号转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前膜上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
(2))大脑皮层功能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如下:
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42.【答案】(1)骨骼肌;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2)大量排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得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原尿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塘;只有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受体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热能),安静状态下主要是肝脏产热,运动状态下主要是骨骼肌产热。机体长跑时,产热器官产生了大量的热能,通过神经调节,作用到效应器皮肤毛细血管或者汗腺,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大量排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得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血糖浓度有下降,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某些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该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而不作用于其他器官(细胞)的原因是只有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受体。
【分析】(1)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动态平衡。①产热途径: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②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 、排尿和排便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
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
(3)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4)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某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2 个来源),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起调节作用。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
43.【答案】(1)细胞C、细胞E;细胞B、细胞C、细胞E;靶细胞
(2)④→⑦→⑧;细胞B;免疫缺陷病
(3)B;E
(4)②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C(B淋巴细胞)和细胞E(记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辅助性T细胞)、细胞C(B淋巴细胞)、细胞E(记忆细胞),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故甲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E。分析图乙可知,细胞F表示靶细胞
(2)人体患天花后,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细胞B(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包括细胞因子、溶菌酶、抗体等,BE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E。
(4)方法②注射相应抗原(或疫苗),这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的作用,能获得更加持久的免疫力。
【分析】(1)①主要靠产生抗体进行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②靠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释放抗原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图示如下:
(2)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
(3)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记忆细胞。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作用强,抗体浓度高,发病程度低或不发病。
44.【答案】(1)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顶端优势及根的向地性
(2)调节;色氨酸;非极性
(3)幼嫩;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4)根冠、萎蔫叶片;相反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图1中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某器官生长起促进作用,而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其生长起抑制作用,A点对应浓度低,B点对应浓度高,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因此顶端优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根横放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因而根的向地性也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老细胞,则甲曲线对应的是幼嫩细胞。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使近地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远地侧,若图1中C点为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远地侧,并且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大于远地侧,由此可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4)脱落酸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根冠、萎蔫叶片。分析图2可知,在种子萌发早期,脱落酸含量下降,赤霉素含量上升,说明赤霉素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二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与赤霉素具有拮抗关系。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作用
(1)产生部位:主要合成场所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
来源: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2)运输①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
②横向运输:由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刺激引起,只发生在根、芽等各个部位的尖端 。
③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①浓度:一般情况下,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②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③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
(5)生长素两重性实例:顶端优势和根的向重力性生长,茎的向光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不体现生长素两重性,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
1 /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③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⑤是指神经末梢
B.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3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
C.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
D.刺激④既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也可以导致a处的兴奋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因为③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结构⑤是效应器,所以结构⑤是指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A错误;
B、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B错误;
C、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④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不可以导致a处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部分构成。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
(3)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方向是双向传导,速度快;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生物体内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且传导速度较快
B.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
C.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K+、Na+均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D.只要刺激导致效应器产生了相应的反应,就说明发生了反射活动
【答案】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在动物体和人体内,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的存在,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是单向的,A错误;
B、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并将兴奋经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B正确;
C、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K+、Na+还可以通过钠钾泵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发生反射必需具有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活动的反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Na+浓度不一样,膜内K+ 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电位时膜电位:内负外正,形成原因: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方式:协助扩散 )。
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内正外负,形成原因: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方式:协助扩散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双向传导,速度快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 突触
兴奋的传递过程如下:
神经冲动→ 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⑤内的液体是血浆
B.①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②传递到①,反射过程完成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到右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⑤是突触间隙,其内的液体是组织液,A错误;
B、①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正确;
C、反射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②传递到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反射,C错误;
D、图中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因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右向左,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是由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2)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3)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4.(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A,B,C为可供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A,B点,可证明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当A点受刺激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要判断X处有无突触,应选择刺激B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
D.C处兴奋时,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
【答案】D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解:刺激A点和B点,电流表①指针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B不符合题意;要判断X处有无突触,应选择刺激B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若偏转一次,说明X处有突触,若偏转两次,说明X处没有突触,C不符合题意;C处兴奋时,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在分析电流表的指针偏转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电流的流入方向和电流表的正负极连接方式,并按照常规的电流表连接方式判断即可:对于常规的电流表(“ 0”刻度在中间)来说,电流从正极流入,指针会向右偏转;电流从负极流入,指针会向左偏转。(简单地说,电流从哪极流入,就往哪方向偏。)
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级神经中枢的分布及作用如下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 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体温、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6.(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意外刺到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时记忆
C.大脑皮层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这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此时并没有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这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错误;
C、大脑皮层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这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与低级中枢无关,因此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而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大脑皮层的功能:(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W区受损,不能写字;V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S区受损,不能讲话;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 。
(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分级调节。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实例: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 。
(4)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某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升至140 mmHg以上,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可恢复正常,如图所示,图中b是(  )
主动脉和颈动脉上的压力感受器 心血管中枢 心脏、血管
①交感神经 ②副交感神经 ③传入神经 ④传出神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一个健康人受到惊吓后的收缩压>140mmHg,情绪紧张时,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增大,动脉血压会升高,主动脉和颈动脉壁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内脏活动加强,通过神经调节使内脏活动恢复正常,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的神经为副交感神经。由题意可知,②应该是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它们之间的配合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8.(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身体受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C.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D.甲状腺活动只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答案】D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X和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身体受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B正确;
C、图中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过多时,能进行负反馈调节,进而使其分泌减少,C正确;
D、甲状腺活动不只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它的靶细胞几乎是体内所有细胞 。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下图:
9.(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某动物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体温升高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甲状腺激素
B.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
C.若小鼠出现高血钠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可能含有醛固酮
D.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来自肾脏
【答案】D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体温升高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甲状腺激素,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B正确;
C、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能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若小鼠出现高血钠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可能含有醛固酮,C正确;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来自垂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种激素的分泌器官和作用如下表:
激素名称 内分泌腺 作用
甲状腺素 甲状腺 促进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促进)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升高血糖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抗利尿素 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0.(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人体器官的移植不易成活,根据现代免疫学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
A.淋巴细胞 B.疫苗 C.抗体 D.抗原
【答案】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会引起特异性免疫,故不容易成活,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细胞免疫,移植的器官对应机体来说是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器官移植的手上中以及术后恢复中常应用免疫抑制剂 ,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1.(2017高二下·哈尔滨期中)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入水后,寒冷刺激机体,通过调节,机体要加强产热和减少散热,维持正常体温。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产热维持体温,A不符合题意。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不符合题意。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C不符合题意。促进垂体活加强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加强产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寒冷时体温调节模型:
1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
C.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只运送至靶细胞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激素需要不断产生,A正确;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B正确;
C、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送至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起调节作用。(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4) 微量高效:激素种类多 、量极微 ,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中,B图表示有关激素的调节机制,A图是某同学研究碘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而得出身长变化的甲、乙两曲线。两图中表示蝌蚪正常发育的曲线和含碘的激素物质分别是
A.甲、S B.乙、S C.甲、T D.乙、T
【答案】D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由A图看出,甲身长不断增加,是由于缺少甲状腺激素,从而不发育;乙身长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增加,表明正常生长发育。分析B图可知,S为促甲状腺激素,T为甲状腺激素,故正确答案选D。
14.(2020高二上·宜昌期末)有人用通过手术获得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
A.刺激该大鼠下肢无反应 B.该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该大鼠体温无法维持平衡 D.该大鼠尿量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解:A、躯体的运动中枢不是下丘脑,而是由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A错误;
B、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B错误;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体温无法维持平衡,C正确;
D、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据此答题。
1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 、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16.(2020·新高考I)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答案】D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
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
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
D、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①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②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
①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
病毒基因或肿瘤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或侵入机体的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分解为小分子多肽,与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然后转移到细胞表面,即可被T细胞识别。
②反应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T细胞识别抗原后,就转化为T淋巴母细胞,并大量增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细胞转入静息状态,称为记忆细胞。
③效应阶段——抗原清除阶段
效应T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能分泌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
(3)核酸检测法: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
1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低热可以增强免疫功能,T细胞和B细胞可在发热的状态下被激活。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低热时,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B.低热时,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C.在一定的发热刺激下,T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增强免疫
D.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低烧时T细胞被激活,参与细胞免疫,由于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故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
B、低烧时B细胞被激活后,只参与体液免疫,不能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
C、在一定的发热刺激下,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来增强免疫,C错误;
D、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继续增殖分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呈递大多数抗原给B细胞,同时会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
(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是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 。
(3)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
18.(2022高二上·虎林期末)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器官中的骨髓和脾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
C.免疫系统的前两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D.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答案】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有些免疫细胞如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B错误;
C、免疫系统的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19.(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以下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可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个信号
B.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的本质均为蛋白质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D.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
【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
B、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B正确;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C正确;
D、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体液免疫中,通常情况下,B细胞的活化需要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2)细胞免疫中,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称为靶细胞,靶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同时接受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3)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抗体是有浆细胞产生的,本质是蛋白质。
20.(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
B.感染艾滋病后HIV会迅速增殖,DNA快速复制
C.随着病毒的复制,B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D.艾滋病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
【答案】A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感染艾滋病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HIV不会迅速增殖,B错误;
C、随着病毒的复制,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C错误;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的一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失调的三种类型:
①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
③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
(2)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
①抗原(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②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2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以下关于癌症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症的发生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B.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远离致癌因子
C.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D.B淋巴细胞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答案】D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解析】【解答】A、癌症发生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A正确;
B、致癌因子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三大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远离致癌因子,B正确;
C、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卫、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C正确;
D、B淋巴细胞不能杀伤肿瘤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解析】【解答】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如下图:
2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关于一段时间后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示位置胚芽鞘会直立生长的有①③④⑦
B.图示位置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的有②⑤
C.图示位置胚芽鞘会向左弯曲生长的有⑧
D.图示位置②中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光照不均匀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答案】D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③中锡箔小帽不透光,尖端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⑤中生长素在左侧向下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向右侧弯曲生长;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⑦中旋转植物,尖端受光均匀,故直立生长;⑧中整体旋转,即尖端受单侧光照,应弯向小孔生长。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主要合成场所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只能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
②横向运输:由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刺激引起,只发生在根、芽等各个部位的尖端 。
(2)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归纳①生长素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生长素作用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③胚芽鞘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④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伸长区)。⑤胚芽鞘向光性外因:单侧光照射;内因: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⑥胚芽鞘生长与否:取决于尖端下部能否获得生长素。⑦胚芽鞘生长弯曲与否:取决于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2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出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就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来说,“低浓度”或“高浓度”的取值范围相同
B.“低浓度”“高浓度”是相对于植物的某种器官生长所需的适宜浓度而言的
C.单侧光照射下玉米胚芽鞘向光生长,该现象能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
D.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会表现出“低浓度”的促进生长,“高浓度”的抑制生长的特点
【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故“低浓度”或“高浓度”的取值范围不相同,A错误;
B、“低浓度”“高浓度”是相对于植物的某种器官生长所需的适宜浓度而言的,B正确;
C、单侧光照射下玉米胚芽鞘向光生长,向光侧和背光侧均为促进作用,该现象不能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C错误;
D、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也具有两重性,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不同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 根> 芽 > 茎 。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也具有双重性。
2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偶联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生长素以弱酸的形式经输入载体协同运输(能量由跨膜质子电位提供)进入细胞,在细胞质中生长素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大量积累。离子形式的生长素通过分布于细胞基部的输出载体顺浓度梯度输出细胞,正是由于输出载体在细胞中的极性分布决定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多为IAA,合成它的原料是色氨酸
B.若要研究输出载体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可利用其抑制剂设计实验
C.生长素的输入、输出载体都能转运生长素,空间结构相同
D.生长素的极性输出载体大多分布在幼嫩组织细胞中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解答】A、生长素是一类多种激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生长素,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也多为IAA,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A正确;
B、若要研究输出载体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输出载体即为实验自变量,可利用其抑制剂控制输出载体设计实验,B正确;
C、生长素的输入、输出载体虽然都能转运生长素,但是运输的方向不同,其空间结构也不相同,C错误;
D、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集中在植物幼嫩部位,其输出载体大多分布也在幼嫩组织细胞中,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多为吲哚乙酸(IAA),除了IAA外,还有苯乙酸(PAA) 、吲哚丁酸(IBA)等。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2)生长素主要合成场所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是通过极性运输的即:生长素只能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
26.(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的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图乙中①表示的是根,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两图均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扦插枝条上有芽,而芽能够产生生长素,所以,对照组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也有自身激素的作用,也能生根,A正确;
B、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因为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更敏感,可知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B正确;
C、图乙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
D、图甲中,生长素浓度为4、8、12g(L)的三个组的根数量多于对照组,而浓度为16g(L)组根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说明生长素对根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图乙曲线也可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高低: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2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麦成熟时遇连绵阴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潮湿导致了脱落酸分解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 淀粉酶以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
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体现了乙烯的催熟作用
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
【答案】A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小麦在即将成熟时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脱落酸受热降解,潮湿为萌发提供了条件,A错误;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 淀粉酶以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 ,B正确;
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乙烯属于植物合成分泌的激素,促进果实的成熟,C正确;
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应用如下表:
名称 生理作用 应用举例
生长素 两重性,可促生长可抑制生长 促进插条的生根,无子果实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赤霉素处理增加芦苇长度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分化;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组织分化 利用细胞分裂素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贮藏蔬菜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控制植物徒长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刺激叶片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催熟水果,使提前收获的未成熟水果成熟
28.(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C.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A正确;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
D、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理想条件)。
(4)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
29.(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表示年龄结构,b表示性别比例,b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是增长型
D.对种群密度定期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 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则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据分析可知,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B错误;
C、种群为“S”形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
D、种群密度调查的意义是合理利用、开发生物资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 种群的数量特征:①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③ 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3)“S”形曲线中,在到达K值之前的增长率都是大于零的,即出生率﹥死亡率;当达到K值时,增长率趋近为零,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30.(2020高三下·珠海月考)用标志重捕法测定某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B.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C.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D.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A正确;
B、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小,B错误;
C、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C正确;
D、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31.(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mL,该实验无对照实验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D.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100=4×108个/mL,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是存在相互对照,A错误;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正确;
C、取样前需将培养液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
D、取样时应充分摇匀,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培养酵母菌实验操作的四点关键点
(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制好装片后,应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3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渔业上确定捕捞强度,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取样器取样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
B.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一定不同
C.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应该在鲤鱼种群数量达到K/2后才开始捕捞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利用标志重捕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A错误;
B、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可能相同,B错误;
C、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C错误;
D、当种群密度处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捕捞时应该捕到K/2,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S”型曲线增长率逐渐减小,K值时增长率为0;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0,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增长速率为0,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最大且保持相对稳定。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3) 资源开发与利用: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值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值左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再生能力最强,可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3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述诗句中,其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仍然是绿叶繁茂、只是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 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 、食物 、传染病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 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天敌;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斗争。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3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S”形曲线增长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由于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所以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B错误;
C、记名计算法适用于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丰富度,C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垂直配置状况或垂直格局,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理想条件)。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有敌害 ;(条件有限)。
(3) 群落的空间结构 :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35.(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甲、乙两种传粉昆虫,一段时间后发现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其种间关系与下列关系图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甲、乙两种传粉昆虫的食物相同,两者共同生活在一起,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A项表示互利共生,B项表示寄生,C项表示种间竞争,D项表示捕食,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种间关系如下图:
36.(2015高三上·茌平期末)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解:A、暴猎蝽同样以桑为食,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少,A正确;
B、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最多,其限制因素是食物,C正确;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
【分析】暴猎蝽同样以桑为食,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少;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
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最多,其限制因素是食物;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37.(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季节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凤尾竹属于一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该现象与季节有关,称为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淡水鱼养殖的混合放养主要利用了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
D、水平结构的形成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有关,它们呈镶嵌分布,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结构。
①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阳光、温度等(植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动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8.(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避湿的习性采集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A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图中A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A错误;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
C、甲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C正确;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两种捕捉器
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设计的。诱虫器无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与花盆壁紧贴,目的是 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③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试管中体积分数70%的酒精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39.(2017高二上·黑龙江期中)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不符合题意;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不符合题意;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40.(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生长素和乙烯都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会影响乙烯的合成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发育
C.生长素是植物自身合成的,乙烯是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乙烯只分布在成熟果实中
【答案】A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当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正确;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生长素和乙烯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C错误;
D、生长素和乙烯各器官各器官均有合成和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对植物的作用是刺激细胞分裂,促进生长。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这两种植物激素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激素,其中生长素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可以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二、综合题
4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请回答下列有关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小鼠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可引起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反射活动,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   的,在突触前膜的信号转换方式为   。
(2)小鼠遭受电刺激后会逃离,此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当电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刺激,虽然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增多,但小鼠的反应强度不变,原因是   。
(3)缩手反射属于   反射,当某人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时,“大叫一声”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   区;但他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4)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以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   离子内流。
【答案】(1)单向;电信号→化学信号
(2)增大;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有限
(3)非条件;S;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4)胞吐;氯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1)小鼠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可引起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反射活动,在此过程中,反射活动中兴奋是在反射弧中传导,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突触前膜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2)小鼠遭受电刺激后会逃离,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过程中电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当电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刺激,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增多,但反应强度不变,原因可能是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有限。
(3)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某人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时,他大叫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但他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相应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4)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氯离子内流,使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更大。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兴奋的传递过程是: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化学本质:糖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主要引起突触后膜的Cl-的内流) 。
突触上信号转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前膜上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化学信号→电信号 。
(2))大脑皮层功能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如下:
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4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机体生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长跑时体温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此时人体内的热量主要来自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   等途径进行。
(2)机体大量排汗后尿量会减少,其调节机理是   。
(3)运动员在长跑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有下降趋势,此时体内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增加,该激素主要通过   等方式来升高血糖浓度。该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而不作用于其他器官(细胞)的原因是   。
【答案】(1)骨骼肌;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2)大量排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得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原尿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塘;只有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受体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热能),安静状态下主要是肝脏产热,运动状态下主要是骨骼肌产热。机体长跑时,产热器官产生了大量的热能,通过神经调节,作用到效应器皮肤毛细血管或者汗腺,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大量排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得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血糖浓度有下降,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某些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该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而不作用于其他器官(细胞)的原因是只有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受体。
【分析】(1)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动态平衡。①产热途径: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②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 、排尿和排便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
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
(3)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4)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某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2 个来源),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起调节作用。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
4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如图所示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用图字母表示)。乙图中细胞F的名称是   。
(2)患天花病愈后不再感染,原因是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   (用数字序号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
(3)下列物质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_____。
A.溶酶体 B.细胞因子 C.抗原
D.编码抗体的基因 E.抗体
(4)下图曲线显示了两种是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回答采用方法   (填序号)能获得更加持久的免疫力。
【答案】(1)细胞C、细胞E;细胞B、细胞C、细胞E;靶细胞
(2)④→⑦→⑧;细胞B;免疫缺陷病
(3)B;E
(4)②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C(B淋巴细胞)和细胞E(记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辅助性T细胞)、细胞C(B淋巴细胞)、细胞E(记忆细胞),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故甲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细胞E。分析图乙可知,细胞F表示靶细胞
(2)人体患天花后,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细胞B(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包括细胞因子、溶菌酶、抗体等,BE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E。
(4)方法②注射相应抗原(或疫苗),这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的作用,能获得更加持久的免疫力。
【分析】(1)①主要靠产生抗体进行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②靠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释放抗原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图示如下:
(2)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
(3)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记忆细胞。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作用强,抗体浓度高,发病程度低或不发病。
4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图是植物激素与其所起作用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的作用是   。试写出两种能体现这种生理作用的生理现象:   。
(2)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   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3)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则甲曲线对应的是   细胞。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茎背地生长,图1中C点为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4)图2表示种子萌发时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脱落酸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   (答出两点即可)。根据图2可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与赤霉素,二者作用效果   。
【答案】(1)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顶端优势及根的向地性
(2)调节;色氨酸;非极性
(3)幼嫩;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4)根冠、萎蔫叶片;相反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图1中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某器官生长起促进作用,而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其生长起抑制作用,A点对应浓度低,B点对应浓度高,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因此顶端优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根横放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因而根的向地性也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老细胞,则甲曲线对应的是幼嫩细胞。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使近地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远地侧,若图1中C点为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远地侧,并且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大于远地侧,由此可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4)脱落酸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根冠、萎蔫叶片。分析图2可知,在种子萌发早期,脱落酸含量下降,赤霉素含量上升,说明赤霉素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二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与赤霉素具有拮抗关系。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作用
(1)产生部位:主要合成场所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
来源: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2)运输①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单方向地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
②横向运输:由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刺激引起,只发生在根、芽等各个部位的尖端 。
③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①浓度:一般情况下,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②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③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
(5)生长素两重性实例:顶端优势和根的向重力性生长,茎的向光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不体现生长素两重性,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