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回 延 安
“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新课导入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掌握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学习目标
导学预习
白羊肚 树梢 糜子
眼眶 脑畔 油馍
气喘 心窝
·
·
·
·
·
·
·
·
dǔ
shāo
méi
kuàng
pàn
mó
chuǎn
wō
作者链接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今山东台儿庄)。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背景链接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诗人在延安的六年中,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互动学习
(一)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分别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并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二)深层探究。
4.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6.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互动学习
1.大声读课文,分别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并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回延安。表达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展现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赞延安。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祝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互动学习
2.自由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回延安)
第二部分:深厚; (忆延安)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话延安)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赞延安)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祝延安)
互动学习
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互动学习
4.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而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互动学习
5.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互动学习
6.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兴手法: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用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先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再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作比,表明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作者以人和动物类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之情。
因材达标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一盏( ) 登时( ) 糜子( )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
·
·
·
·
·
因材达标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 mó ) 脑畔( pàn ) 眼眶(k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历”应改为“厉”;C.“窖”应改为“窑”;D.“废”应改为“费”。)
·
·
·
·
·
·
因材达标
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因材达标
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析:B.第一个“?”应改为“,”;C.“说道”后的“:”应改为“,”;D.“史记”是一部书,应改为书名号。)
因材达标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因材达标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A.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课堂小结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掌握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3.学习动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第二课时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学习目标
导学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差使(chāi) 糜子(méi) 柳林铺(pū)
C.登时(dēng) 惬意(qiè) 一气呵成(hē)
D.哺育(fǔ) 脑畔(pàn) 米酒油馍(m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宝搭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B.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C.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漂,革命万里起高潮!
C
B
.
.
.
.
.
.
.
.
.
.
.
.
导学预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B
.
.
.
.
.
.
.
.
.
.
.
.
导学预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延安王家坪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低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C.刚刚结束的陕西高校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加强校际深度合作,促进校际文化
交流。
D.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未成年人全谷物摄人量不足,导致维生素B、膳食纤
维等缺失。
C
互动学习
1.朗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2.第四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
3.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4.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请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5.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好不好?为什么?
互动学习
1.朗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互动学习
2.第四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
中心句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先用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总起,表明变化之大,接着选取了一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最后归纳总结。
互动学习
3.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做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互动学习
4.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请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叠字的大量运用,带有陕北口语的特色,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诗人形象、生动地抒发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互动学习
5.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回”字是全诗的诗眼,“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而“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因材达标
1、熟读整首诗歌,尝试背诵。背熟以后,背给父母听。
课堂小结
1.分析诗歌运用的叠字、口语,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3.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