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测评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测评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06 10: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常用作灭菌消毒剂。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性气味”属于化学性质
B.可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ClO2气体
C.KClO3中的氯元素全部转化到ClO2中
D.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3、加油站是要确保消防安全的重要场所,据此判断加油站最醒目位置不需要出现的图标是
A. B.
C. D.
4、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中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5、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物质属于新能源的是
A.可燃冰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6、自动灭火陶瓷砖在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7、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若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在着火的初期,正确做法是
A.打开门窗通风 B.拨打电话求救 C.乘坐电梯逃生 D.用灭火器灭火
8、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 B.煤的形成 C.活性炭吸附杂质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9、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10、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则做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B.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都相同,所以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1)白居易有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能源可以“春风吹又生”的是(填序号)_____
a.氢能 b.石油 c.风能 d.煤炭
(2)中兴缺“芯”事件震惊国人。芯片是电脑、智能家庭等的核心部件,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纯度极高的硅,其运算速率与硅的纯度有关。晶体硅(Si)制得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能。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则构成硅的粒子是______(填粒子名称),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硅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硅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对应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在高温条件下金属镁可与上述氧化物反应制得单质硅,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它们的主要成分都含_________元素,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产生的________降雨时会形成酸雨。
(2)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氢、煤油等。氢气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的原因之一是______;煤油是_____的产品,为使煤油充分燃烧,一是要有足够的氧气,二是要______。
3、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
(2)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4)将煤制成蜂窝状,其目的是__________。
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任写一点),化学性质是酒精具有_____,酒精的用途是__________ 。
(2)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
5、我国古代有在元宵节放飞孔明灯(如图所示) 祈福的风俗。
(1)孔明灯“会飞”的原理是:燃料燃烧时,灯内空气因温度___________使密度___________,从而产生浮力把灯托起来。
(2)传统孔明灯纸质灯罩着火点低于燃料燃烧火焰温度,但灯罩不会燃烧起来,是因为不满足燃烧所需要的___________个条件中的“___________”这一条。
(3)为适应飘荡飞行,孔明灯内的燃料最好选____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燃料。古人用油松木作燃料时会有大量的黑烟产生,若将这种黑烟收集起来,就是可用作制墨原料的___________(填名称)。
(4)现代制作灯罩的材料有很多种类,你认为灯罩材料应该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 质地轻薄 b. 透光性好 c. 受热不稳定 d.通气性差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石油和_______通常成为化石燃料,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
(2)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CO2、SO2、NO2、CO等气体和粉尘,其中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________,能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只写出一种)。
(3)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根据化学方程式,试计算4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瓦斯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存在煤矿坑道中。当煤矿坑道中瓦斯气达到一定浓度范围,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CH4与O2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爆炸最强烈。求煤矿坑道中瓦斯爆炸最强烈时CH4的体积百分含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
3、2020年5月5日晚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首次飞行任务,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也称“冰箭”,因为火箭肚子里装了满满的深低温液氢液氧燃料。请回答:
(1)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应攻克的难题是_ ____。
(2)计算每1kg液态氢充分燃烧需要的助燃剂液氧的质量是多少?
()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2021年4月21日,在全县化学教研活动中,某化学教师表演了一个“吹气生火”的魔术: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玻璃管向棉花上吹气,此时会观察到脱脂棉慢慢的燃烧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脱脂棉为什么能燃烧呢?
(作出猜想)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______。
(进行实验)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一根______,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______,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所以脱脂棉会燃烧。
2、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在100mL的烧杯中注入40mL90℃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约为24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擦去表面水的白磷(白磷保存在水里)。
(1)该实验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_性。
(2)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______;铜片上的红磷______,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3)该实验热水的作用是______和______。
(4)实验完毕,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其原因是______,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刺激性气味”属于物理性质。A错。
B、二氧化氯(ClO2)易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B错。
C、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从原理中可以看出KClO3中的氯元素一部分转化到ClO2中,一部分转化到HClO4中。C错。
D、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所以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D正确。
故选D。
【点睛】
2、D
【详解】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了空气可以灭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移除了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将温度降低到了可燃物燃点以下,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温度达到了镁条的燃点,不是提高燃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3、C
【分析】
加油站有汽油、柴油等易燃性物质,属于易发生火灾的公共场所,应远离火源,注意防火。
【详解】
A、图中所示为禁止吸烟标识,应该在加油站最醒目位置出现,不符合题意;
B、图中所示为易燃物标识,应该在加油站最醒目位置出现,不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为节约用水标识,不需要出现在加油站最醒目位置,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为灭火器标识,应该在加油站最醒目位置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防止引起爆炸,正确;
B、酒精具有可燃性,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严禁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错误;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中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正确;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正确。
故选:B。
5、B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可燃冰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不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
故选B。
6、C
【分析】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详解】
氦气和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喷出后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C。
7、D
【详解】
A、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入火势变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在着火的初期,应首先考虑能否采取措施将火扑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高层住宅发生火灾,不能乘坐电梯逃生,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在着火的初期,可以使用灭火器灭火,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8、B
【详解】
A、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分馏出汽油和柴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C、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杂质,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吸热,使其周围空气的水蒸气冷凝成为液态的水,从而形成降雨,该过程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A、“薪草”“膏油”均能够燃烧,是可燃物,故A正确;
B、“同时发火”提高了温度,使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开始燃烧。着火点为可燃物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燃烧会更剧烈,故C正确;
D、油的密度比水小,着火时若用水扑火,油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因此不宜用水灭火,故D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
A、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但是做保护气的气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如氮气,错误。
B、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错误。
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都相同,所以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ac
(2) 电 硅原子 SiO2
【解析】
(1)
氢能 、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c。
(2)
晶体硅制得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则构成硅的粒子是硅原子;
硅原子核内有14个质子,核外有14个电子,排布在三个电子层上,第一层排2个电子,第二层排8个电子,第三层排4个电子,故其结构示意图为: 。
硅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硅原子最外层是4个电子,因此硅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对应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iO2;
在高温条件下金属镁可与二氧化硅反应制得单质硅并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1) 碳C 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或SO2、NO2)
(2)
(3) 制取成本高(或运输贮存困难) 石油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
(1)
化石燃料中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元素,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与水、氧气反应形成硫酸、硝酸,形成酸雨。
(2)
反应物是MgO 、CO2,生成物是MgCO3,所以化学方程式是MgO+CO2=MgCO3。
(3)
氢气制取随原料来源广泛,但制取需要大量能量,制取成本高。氢气分子体积较小,运输贮存困难,所以氢气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煤油是石油的产品。物质燃烧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和与氧气充分接触,即为使煤油充分燃烧还可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点睛】
3、
(1)用湿抹布盖灭
(2)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燃点以下
(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加充分
【分析】
(1)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要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灭火;
(2)
扇子扇会增加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燃点以下,从而蜡烛熄灭,所以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燃点以下;
(3)
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熄灭了,是因为将空气隔绝了,没有氧气所以熄灭,故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
煤制成蜂窝状可以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加充分。
【点睛】
4、
(1)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燃性 作燃料
(2)用湿抹布扑盖
【解析】
(1)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上述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作燃料,故填: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燃性;作燃料;
(2)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和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用湿抹布扑盖。
5、
(1) 升高 变小
(2) 三
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固体 炭黑
(4)abd
【分析】
(1)
点燃孔明灯后,灯罩内的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浮力的作用下升空;
(2)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该现象是因为不满足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中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条;
(3)
液体容易飘洒,为适应飘荡飞行,最好选固体燃料;古人用油松木作燃料时会有大量的黑烟产生,这是因为油松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炭黑;
(4)
灯罩材料应该具有质地轻薄、透光性好、通气性差的性质,故选abd,受热不稳定不符合题意。
【点睛】
三、计算题
1、(1)天然气;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2)CO2;SO2或NO2(3)36g
【详解】
(1)煤、石油和 天然气通常称为化石燃料。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转化越彻底,所以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2)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CO2;SO2和NO2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和硝酸,所以能形成酸雨的是 SO2或NO2;
(3)设:4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x。
2H2+O22H2O
4 36
4g x
x=36g。
2、9.5%
【详解】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由题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2时,爆炸最强烈,设CH4的体积为V1,空气的体积为V2,则O2的体积为V2×21%。
由V1:V2×21%=1:2;解得:V1:V2=21:200
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为:
答:当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为9.5%时,瓦斯爆炸最强烈。故填:9.5%
3、(1)氢能源的贮存和运输问题 (2)设每1千克液态氢充分燃烧需要的助燃剂液氧的质量为x,则
x=8kg;
答:每1千克液态氢充分燃烧需要的助燃剂液氧的质量为8kg。
【详解】
(1)现在最理想的制取氢气的方法是通过太阳能和催化剂使水分解,所以现在主要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催化剂,氢气贮存、运输不安全,这都是导致氢气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应攻克的难题是氢能源的贮存和运输问题;
(2)详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着火点 带火星的木条 导管口由气泡冒出
【详解】
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
反应放出氧气,所以在导管口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
反应放出了热量,所以装置内气体膨胀,可以同时观察到烧杯内导管由气泡冒出。
2、导热 白烟 不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供温度 隔绝空气 达到着火点的白磷与氧气接触 4P+5O2 2P2O5
【详解】
(1)该实验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热性;
(2)因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但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烧杯中的热水为90℃,即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故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3)该实验热水的作用是提供温度和隔绝空气;
(4)实验完毕,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其原因是达到着火点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点睛】
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