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备考:2014-2021届高三文学类文本高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备考:2014-2021届高三文学类文本高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6 13: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315700123444002014——2021高三文学类文本高考真题典题
Ⅰ 人物形象类【注意小角度设题】
Ⅰ 人物形象类【注意小角度设题】
(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
9.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2020·新课标Ⅰ)《越野滑雪》
8.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2021·浙江卷)《麦子》
12.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2020·浙江卷)《雪》
11.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2020·新课标Ⅱ)《书匠》
8、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2020·江苏卷)《少男》
13. 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1.(2019年《理水》第8题)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2.(2019年《小步舞》第8题)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1.(2018 年全国1 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
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2.(2018 年全国 2 卷《有声电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折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 分)
【参考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3.(2018 年全国 3 卷《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参考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4.(2016 全国 2 卷《战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 真诚待“我”。
5.(2016 全国 3 卷《玻璃》)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6 分)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 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 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6.(2014 全国 2 卷《鞋》))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Ⅱ 效果、作用类(人物的作用、物象的作用、词语使用、某段的作用等,注意设问的大与小
(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
1.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2021·浙江卷)《麦子》
10.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020·浙江卷)《雪》
10.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2019年二卷《小步舞》第9题)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2.(2019年三卷《到梨花屯去》第8题)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1.(2016 全国 1 卷《锄》)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2.(2015 全国 1 卷《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好处: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2015 全国 1 卷《马兰花》)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Ⅲ 与情节结构、叙述相关的“艺术效果”“好处”“作用”,有时与“怎么写”共同设问。
(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2021·浙江卷)《麦子》
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2021·浙江卷)《麦子》
13.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2020·浙江卷)《雪》
12.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4.(2016 全国 1 卷《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 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5.(2016 全国 3 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 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6.(2013 全国 1 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7.(2013 全国 2 卷《峡谷》)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8.(2012 全国卷《马裤先生》)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2011 全国卷《血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为后面彭先生作为外省人与台湾姑娘秀莺婚恋故事埋下伏笔; ②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与台湾本土居民不同, 服务于小说表现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主题; ③前后呼应:照应下文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出现的各种方言。
(2020·新课标Ⅰ)《越野滑雪》第9题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1.(2019年《理水》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1. (2019年三卷《到梨花屯去》第9题)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1.(2018 年全国 1 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
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2018 年全国 3 卷《微纪元》)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科幻”的关系。(6 分)
【参考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 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3.(2017 全国 1 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参考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4.(2014 全国 2 卷《鞋》)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 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5.(2016 全国 2 卷《战争》)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6.(2014 全国 1 卷《古渡头》)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 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 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2017 全国 1 卷《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8.(2014 全国 1 卷《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9.(2013 全国 2 卷《峡谷》)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 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10.(2013 全国 1 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每答一点给 2 分,给满 8 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11.(2016 全国 2 卷《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12.(2011 全国卷《血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 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324485986155▲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Ⅳ 探究题:价值判断探究
【2016 年全国Ⅲ卷】《玻璃》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 有害无益。
【2012 全国新课标卷】《马裤先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度于夸张,且语言过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009 全国卷】《孕妇和牛》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 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从小说主题、道德伦理、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的性格逻辑、道德伦理三方面来展开】
【2008 全国卷】《二十年后》【见语文考前读本 P36】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2008 全国卷】《二十年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观点 1:吉米忠于职守。
①吉米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警察。他如期赴约,表现了重视友情的一面。他发现 20 年不见的朋友竟然是通缉犯,内心充满矛盾,出于职责应该抓捕,故没有相认。 【情节 1,赴约,立足人物双重身份分析】
②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情枉法,所以确认了鲍勃的停留时间,为后面的抓捕做了准备。 【情节 2,告别,分析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③最后让一个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以这个折中的办法,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也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情节 3,抓捕,分析人物的抉择及心理】
▲观点 2:吉米背叛了友谊。
①虽然吉米如期赴约,但却没有与朋友相认,表现出理性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情节 1,赴约】
②尽管他没有亲自逮捕朋友,但鲍勃毕竟是因为被他认出而被捕的,而且是因为与他约会而被捕的。
【情节 2,抓捕】
③吉米并没有当着鲍勃的面“现出原身”,也没有以朋友的身份关注一下他犯罪的具体情节,没有以朋友的身份劝他去自首,也没有试图在法律上对他施以帮助。【综合人物言行思辨】
▲观点 3:鲍勃值得同情。
①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二十年前的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情节 1,赴约(注意通缉犯身份)】
②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坚持再等半个小时,结果被捕,最终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情节 2,被捕(原因在于鲍勃对朋友太信任)】
③他读吉米留给他的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情节 3 细节,看便条(行为背后的心理)】
④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的社会状况,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因赴约被捕更让人同情。【联系社会背景】
Ⅴ.作品的语言题
1.(2018年二卷《有声电影》第6题)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Ⅵ.散文高考真题
一、重要词语或句子的理解题(2017年二卷《窗子以外》第5题)
1、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叙述人称的作用题
1.(2017年二卷《窗子以外》第6题)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2.(2017年三卷《我们的裁缝店》第5题)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2017年三卷《我们的裁缝店》第6题)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2020·山东卷)《建水记[注](之四)》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第9题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2020·新课标Ⅲ)《记忆里的光》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②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8.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9.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文本主旨的能力。
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2020·天津卷《线条之美》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2020·天津卷《线条之美》
20.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