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四课 戊戌政变(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第四课 戊戌政变(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4 15:4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戊戌政变: 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教材P137[学思之窗]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提示:(1)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精神,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高度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精神。(2)谭嗣同也存在一些简单且偏颇的认识。他把变法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变法是和“酬圣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的鲜血不是宣告了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了改良运动的结束,这是由其阶级局限性决定的。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笼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1)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阅读教材P136第3自然段及P137第3自然段并结合材料,探究分析: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人士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提示: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提示: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提示:①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②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1.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提示: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两方面来掌握,根本原因则应该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两个角度分析,具体如下:(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提示: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传统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阅读教材P138第1自然段并结合材料,探究分析: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二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材料三 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1)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提示:①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②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③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
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2)材料四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