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好嘴杨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4 15: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好嘴杨巴》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作者冯骥才对友人谈及《俗世奇人》的创作意图时说:“鄙人写完《神鞭》与《三寸金莲》等书后,肚子里还有一大堆人物没处放,弃之实在可惜。后来忽有念头,何不把一个个人物写出来。各自成篇,互不相关;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作者题外话》)
那么,什么是“集体性格”呢? 所谓“集体性格”,指的是某一类人受地域、民族、时代、文化、职业等影响而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倾向与价值追求。这种集体性格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比如很多外科医生有一种并不自觉的冷静细致,很多当政官员有一种并不自觉的颐指气使,很多舞台艺人有一种并不自觉的表情夸张和声调夸张。同样,冯骥才笔下的这些“俗世奇人”们,也共同展示着天津地域文化塑造出来的“集体性格”,使读者读来能分明地感觉到他们只能来自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卫码头,而不可能出自其他地方。除了地域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大“集体性格”,这些人物又因其职业或行业特点而拥有着不同的小“集体性格”。在《好嘴杨巴》《泥人张》这两篇小说所描绘的三个手艺奇人杨七、杨巴、泥人张身上,就体现着他们作为手艺人的共有的“集体性格”。
这种“集体性格”首先呈现为手艺人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来自于手艺人的角色认同。手艺人是农业文明所孕育的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大都拥有经过长期积累或师徒传承而来的职业技能。技能是手艺人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角色标志,在长期的手工实践中,在技能由粗疏到纯熟又到神乎其技的过程中,手艺人逐渐强化着自己的角色认知,对于技能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也逐渐内化为手艺人们的内在自觉。
这种态度还来自于现实的生存压力。旧天津卫的码头社会,竞争与机遇并存,在这个地面上混的人物,全凭能耐说话,“硬碰硬”。有能耐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刷子李》)。而手艺人们作为晚清天津城市中的底层小生产者,既乏资财,又无依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想在码头上立足,只能在技能上下功夫,靠手艺说话。因此,不断磨炼技艺,使之精益求精,就成为手艺人们的共同选择,这是他们应对外在压力,提高生存能力的必需。而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形成自己的绝活,就意味着高人一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对手艺人们来说又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同。
所以我们看到冯骥才笔下的手艺人们都有着不同一般的技能,有的甚至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像杨七钻研茶汤制作技艺,拥有了两个绝活,使得自己制作的茶汤“粘软香甜”,吃过的人无不叫好。泥人张捏泥人的手艺在手艺道上排第一,别人望尘莫及,更绝的是能够“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即使拥有了这么高的技能,手艺人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依旧精益求精,努力磨炼技艺。如泥人张经常出入戏院、饭馆,观察人间百态,即使饮酒时,也“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为制作泥人搜集素材。
其二为处世态度上的自信、自立、自尊。这一条实际上都是由第一条派生出来的。正是由于在技能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所以手艺人们对自己的手艺充满了自信:泥人张能“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是出于自信;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反击他的挑衅也是出于自信;杨七、杨巴二人呈上茶汤,“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静等“请好请赏”,还是出于自信。
也正是出于对手艺的自信,现实生存中他们无需攀龙附凤,也无需趋炎附势,只靠自己的技艺就能安身立命,所以手艺人们大都自立且自尊。作者在《泥人张》中说:“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在《好嘴杨巴》中又说:“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自立,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手艺人的自立和自尊人格的赞美和褒扬。
当自己的尊严受到蔑视的时候,手艺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拿起手艺的武器予以还击,以赢回自尊。《泥人张》中,面对海张五的挑衅,泥人张没有直接反击,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一个泥团儿砍过去”,而是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以自己妙绝的技能回击海张五的羞辱。当海张五接着又侮辱他,说“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时,泥人张的回应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人,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凭着自己高超的手艺和聪明的智慧,沉稳反击,后发制人,最终为自己赢回了尊严。
其三为处世方略上的顺时应变。手艺人毕竟处在社会的底层,地位低下,生意的单干性质和规模小的特点制约着他们的生存空间,同行的竞争、恶势力的横行霸道、官吏们的仗势欺人,常常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因此,现实世界中手艺人的生存境况,并不像《泥人张》《刷子李》所写的那样充满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相反却是相当的艰难,一言不慎甚至就会招来祸尤。像《好嘴杨巴》中的杨七和杨巴,本以为给李鸿章进献茶汤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捞得赏赐,并借此提高杨氏茶汤的声名,不料因为李鸿章把浮头上的碎芝麻误当成了脏土,而险些遭受杀身之祸。在这种境况下,如果杨巴直接倒出实情,指出李鸿章的误会,可能等待他的就是“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的结局。但机灵的杨巴不愧是个善于“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人物,他揣着明白装糊涂,抢在李鸿章前作解释,成功化解了危机。他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回答,既让李鸿章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但这又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回答,明明是李鸿章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此刻泥人张为代表的手艺人那种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有的只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
杨巴这个人物是个异数,他没有什么能够“硬碰硬”的绝活,全靠一张嘴皮子上下逢迎,却成了杨氏茶汤生意红火乃至关系其存亡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说作者对手艺人的观点前后矛盾,而是作者借杨巴这个人物的塑造点出了《泥人张》和《刷子李》中所未涉及的手艺人生存困境这个命题。这也是作者在《好嘴杨巴》中仅用两个段落来写杨七,而把大段笔墨给了杨巴的原因。
结尾,杨氏茶汤落了好名声,这要得益于李鸿章这个官府人物的褒奖和杨巴的那张好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特意强调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似乎提示我们,茶汤的出名与杨七的茶汤绝活毫不相干。如果对照《泥人张》中作者对手艺人技能的肯定和赞扬的话:“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我们会发现,作者通过杨巴的故事,实际上颠覆了自己在《泥人张》中的设定,告诉我们手艺人并不“除外”,手艺不是万能的,为了生存,手艺人也需要去“求谁”,也会“怵谁”。这再一次道出了手艺人生存现实的无奈。无疑,这种思考较之《泥人张》《刷子李》但言底层手艺人手艺之精妙,人格之独立,要深刻许多,也现实许多。因此,《好嘴杨巴》和《泥人张》相配,才能完整的呈现冯骥才笔下的天津卫码头手艺人的“集体性格”。
?
【设计思路】
《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本文是风趣幽默的通俗小说,学生非常喜欢,但是由于内容浅显,学生阅读起来往往自感一望而知,这样的课文,我们怎样上出精彩呢?
1、抓住题目中的好字来做文章。在好字上作深层次的挖掘。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这部分也是课堂设计的重点。
2、《好嘴杨巴》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学生用书的辅助,透明度很高。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将从各种途径看到的答案复述出来,当然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避免所提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因此,课堂的设计以法庭审判式出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如何看待杨巴的巧舌如簧,圆滑世故巧言令色、奴性十足。如果结合背景进行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活在最底层的生意人要获得生存的权利,他们也要不择手段。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标准要求他们,这样,可以在课堂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评价杨巴这个人物的?你会不会把杨巴作为你的偶像?通过讨论,学生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设计】作者在《俗世奇人》的《刷子李》中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必得有绝活。”在《泥人张》中又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但在《好嘴杨巴》中却称赞了一个手上没有绝活,只是巧于辞令的杨巴,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天津卫集体性格展示
(师述:)所谓“集体性格”,指的是某一类人受地域、民族、时代、文化、职业等影响而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倾向与价值追求。这种“集体性格”首先呈现为手艺人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二为处世态度上的自信、自立、自尊。其三为处世方略上的顺时应变。
设计意图: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以看似矛盾的作者观点为切入点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提问设计】速读课文,看看杨七与杨巴的能耐有什么不同?结局又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向性提问使学生阅读任务明确集中。此问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据对比可为下面“杨七上诉”环节的展开张本。
【提问设计】有一天,李鸿章悠闲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正向小的们讲他那次没尝上的天津名品——茶汤,他会怎样向身边的人说那茶汤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简单的复述经常会流于检测学生记忆力的好坏,而这样的提问设计好处众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紧紧围绕课文重点环节;第一人称的叙述,学生一跃为李鸿章,大有兴趣;被摆进文本的学生在身份的转化中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改变角度体会杨巴的话的好处。
【提问设计】有了李鸿章的赏识,杨巴威名大震且毫不内疚,可有着两手绝活的杨七却渐渐埋没,杨七服吗?杨巴不应该内疚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显矛盾冲突,以期学生的思维开始碰撞,能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产生共鸣或者疑惑。
(三)研读分析
杨七上诉:杨七不服上诉,二人对簿公堂。由于杨七自觉说得不行,就用写的(诉状),而杨巴则根据杨七的诉状一一作答。
1、原告:杨七(由老师扮演)???????????
被告:杨巴(代理人——学生)
2、答辩要求:答辩须有理有据,尤以课文中的论据为佳;因旁听者多为天津卫人士,若代理人能以课本语言风格答辩为佳。
设计意图:在对簿公堂的新奇环境里,一改传统的教师提问而为杨巴质问,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通过“诉状”逐步的、有序的展示,引导学生有效的解读文本,循序渐进的完成学习目标;再者代理的身份、对话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风格。
【提问设计】
诉状第一条:“手艺人靠的就是手,手上必得有绝活(《刷子李》),我有两手绝活,你有啥?!”
设计意图:此设计即可回应导入环节中提到的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同时又希望将学生迅速引入到杨巴的好嘴上,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提问设计】诉状第二条:“想当初众官员举荐杨家茶汤是因为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可不是因为你的这张好嘴。”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更进一步,将学生引入到重点语段的分析研读上。
【提问设计】诉状第三条:“你也叫好嘴?不就说了一句话!好吗?我和许多人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好在哪?”
设计意图:此问题再进一步,将学生引导到重点语句的分析研读上。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句话里找根据,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动思想机器,自己去发现、体会,并且通过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到此也是在为实现教学重点服务。
【提问设计】诉状第四条:“当官的怕得罪中堂大人,手艺人,靠手吃饭,怕谁?怵谁?——《泥人张》”
设计意图:此设计让学生从人物悬殊的身份入手,正确理解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下生存的艰难,以及这种艰难下不得已的生存智慧,进而对杨巴的好嘴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初步解决教学难点。
学生答题要点: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杨七撤诉:天津卫的生意场上,的确需要人情练达,心灵手巧的买卖人。我想明白了,我撤诉。
(四)拓展延伸
【提问设计】1、转眼到了21世纪,《星光大道》假如征选“俗世奇人”,“杨巴茶汤”也想派人去,杨七和杨巴选谁去合适呢?
2、你会不会把杨巴作为你的偶像?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两个开放性的提问,一者可以通过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选秀类电视节目,再创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始终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二者可以让学生思考现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实现学习本文的多元意义;同时两种社会背景的对比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下生存的艰难,以及这种艰难下不得已的生存智慧。到此才真正解决教学难点。
?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所有的提问都力求精设巧问,以学生享受思考为宗旨:对于开放性的题目,则能兼顾形象性和启发性,并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又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提问,让学生始终明确学习任务,围绕教学目标;还几次巧设矛盾,碰撞思维,启发思考;也能化难为易,难题浅问;始终做到直题曲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但同时这个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解决:1、预设和生成是一堂好课必须具备的,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而这个教学设计提问因其环环相扣的特点反而会使课堂缺少变化,少了意外的收获。那么课堂的预设怎样才能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2、开放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带有更多的个性色彩,但放任自流就会偏离教学目标,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调控,而诉状、答辩的形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此作引导提示。怎样才能让创新课堂形式扬长避短?课堂教学始终是不完美的,也正因此,我们才乐此不疲,精益求精。
?
【资料链接】
1、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2、关于《俗世奇人》?(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作者题外话(冯骥才)
日本的新锐作家南条竹则极通吾国文学。他读过我刊在《收获》上的几篇《市井人物》,便问我所写的这类小说是否受冯梦龙的影响。我说:“然也。我与他皆姓冯,我们这是‘家传’。”他笑了,接着问我受冯梦龙哪些影响?
我说:三个方面──一是传奇。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
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杂学必须宽广与地道,而且现用现学不成。照古人看来,没有杂学的小说,只有骨头没有肉。故而我心里没根的事情决不写。
三是语言。中国的文学史,散文在前,小说在后。小说的语言受散文影响。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条竹则说:“你所有小说都这样写吗?”我说:“只这类小说才这样写。这是文本的需要。”此后,我主动告诉他,鄙人写完《神鞭》与《三寸金莲》等书后,肚子里还有一大堆人物没处放,弃之实在可惜。后来忽有念头,何不把一个个人物写出来。各自成篇,互不相关;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于是就此做了。初写数篇,曾冠名《市井人物》。这次又续写十余篇,改名《俗世奇人》。话说明白,为了怕把读者搞乱。
?
【设计参考】
1、《精设巧问·享受思考》??周颖华
2、《天津卫码头手艺人的"集体性格"——对《好嘴杨巴》和《泥人张》的整体解读》
?
【作品争鸣】
我不知道人教版为何舍弃《刷子李》而选用《好嘴杨巴》?
《好嘴杨巴》说的是什么?原来,清末时期,天津有两位高手叫杨七、杨八,他们做出来的茶汤香浓味美,远近闻名。一次,李鸿章来天津,要喝“杨家茶汤”,误将洒在浮头的碎芝麻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大为生气,砸了茶汤碗。危急关头,杨巴凭一张巧嘴,三言两语,既叫李鸿章明白,又给足他面子,当即得到赏银一百两,从此威名大震。
然而,听了几节课,看了几遍课文,越发觉得其中大有问题。
冯骥才曾在《泥人张》中掷地有声地宣称:“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卓尔不群的人格精神跃然纸上。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无理挑衅、恶意侮辱,早从鞋底下抠下一块土,捏成一个“比海张五还海张五”的小泥像,“往桌上叭地一戳”,径自走了,愣一个正眼也不瞧人;因海张五一句“贱卖也没人要”,第二天又满大街“贱卖海张五”,迫使海张五认了输。如果说“刷子李”表现的是一股傲气,泥人张则更多的是铮铮傲骨——用蔑视对付蔑视,用羞辱反击羞辱。尽管通篇泥人张没说一句话,却仍然迸射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令人肃然起敬。
再看杨巴,没什么“硬碰硬”的绝活,全靠一张嘴,所谓“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是个极善于“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人物,能把“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
课文高潮是这样的: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试想,如果杨巴当着众人的面,竹筒倒豆子一般,辩白这是李鸿章自己误会,“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自当在劫难逃。然而,杨巴就是杨巴,察言观色的本能使他立刻明白个中缘由,便说了这段极见“功底”的话语。一、把握时机。堂堂朝廷一品大员,一言九鼎,话说出口,岂能轻易改变,因而杨巴必须抢在李鸿章之前开口。二、独揽过错。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强调这误会不是李鸿章造成,而是自己“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而“惹恼了大人”,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三、说辞委婉。杨巴一口一个“中堂大人”,希望“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抢着恳求恕罪,不由李鸿章不动心。
不难看出,杨巴这种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此刻泥人张为代表的手艺人那种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有的只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
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多指高妙、聪慧、灵巧、美好之意,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令”字亦指好、善。《诗经》有“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句,郑玄注说:“令,善也。”所以,“令色”指和善的神色。但“巧言令色”为何现在成了一个贬义词呢?关键在于,这“巧言令色”只是说话人的表象,而非其真实的内心活动。话说得再动听,脸装得再和善,心里头一点也不真诚,虚伪做作,也就“鲜矣仁”,少有“仁”了!我们也能够理解,当时手艺人地位低下,恶势力横行霸道,贪官污吏仗势欺人,常常威胁着他们,这时,固然需要一张铁嘴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杨七、杨巴不一样,他们是另有所图的:给中堂大人李鸿章进献茶汤,机会千载难逢,不但能捞得赏赐,还可作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极大地提高杨氏茶汤名声。因而“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因此,无论从动机还是行为来看,杨巴无非一个巧言令色之徒而已。
更重要的是,杨巴身上处处散发着奴性的馊臭味。杨巴除了言语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当官的是“大人”,自己则是“小人”,泾渭分明,绝不混杂;行动上也丝毫不落下风。“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说完又是一阵响头”。到李鸿章弄明白怎么回事,顺坡下驴,重重赏赐以后,杨巴又“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这“撞”,这“叩”,这“趴”,这“山响”,这“一阵响头”,这“一个劲儿”,真个声情并茂,却活脱脱一副奴才嘴脸。
跪拜之礼,自古有之。最初的“跪”只是古人席地而坐的一种寻常态姿,后来逐渐融入了“尊敬”的意思,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再后来又增加了“顺从”“绝对服从”的意思,臣子见皇帝,必须行跪拜之礼,否则便“大不敬”,要满门抄斩。到了清代,围绕叩头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英国使节朝见乾隆帝,乾隆坚持要给他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对英国使节来说简直是污辱。经过一番交涉,乾隆最终同意接受英国使节西洋式的单腿跪拜礼。这足以证明下跪磕头的奴性本质,而杨巴又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妙到毫巅,只能说明奴才本性已深入他的血液,滋养了他的媚骨,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了。
这不禁要问,在二十一世纪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下,作为承担“文以载道”重任的语文教材,选用这样一个巧言令色、奴性十足的杨巴,到底“好”在哪里?希望达到什么“好”的教育目的?不幸的是,这篇教材中,我所能看到的,不过是杨巴对权力的谄媚和自身人格的严重缺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要让学生从小知道“顺时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不正常的“奴性教育”中成长,最后都像杨巴一样去巧舌如簧,圆滑世故,而不是像泥人张那样凭着德才兼备,自尊自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