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乙 己》教 学 设 计(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孔 乙 己》教 学 设 计(三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4 15: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乙?己》教 学 设 计(三课时)
【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是要求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学习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连接新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具准备】鲁迅的照片???孔乙己的图片??《孔乙己》课本剧????多媒体制作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在他自己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了。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然儿,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的感觉,你们认为,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说明:良好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吸引住学生,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实践证明,一堂语文课中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师采用“悬念”导入法,让悬念成为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在导语中设置一定的悬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欲求答案中学习新知识)
二、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篇小说也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设计说明:对鲁迅先生学生已非常熟悉,不必要作具体介绍。但是小说所反映的年代毕竟和我们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理解起来还有很大的问题,背景介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三、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自读课文?(要求:?圈点批画出文中的要求掌握的生字与词语)
掌握生字
咸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理解词语。?
格局:布置的格式。阔绰:阔气。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间或:偶然,有时候。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②分四人小组,按要求讨论整理孔乙己的个人资料:(教师巡回答疑。)
整理孔乙己的个人资料: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设计说明:语文专家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还应让学生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和品质。比如个体自读与合作学习。个体自读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分组合作则是让孩子们感受了合作竞争的优势,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速度,有助于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这堂课的设计以此为依据,分自读与小组合作进行。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小组讨论能逐步深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与思想在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这一环节也必然会激起学生极大好奇和兴趣,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因为教师所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在课本中找到又要经过自己的思维达成,这就有了研究的价值,而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也可以避免某些语文课堂上的虚假的小组讨论学习,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孩子的自发的需要。
另外,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摒弃文章学的理论指导,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素材设计,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调整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使之形成一种新的顺序、新的结构,这样,教材内在的知识信息就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这个“动态”的含义在于:所建立的新顺序、新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讨论整理孔乙己的个人资料,学生迅速与小说中的人物距离拉近,在脑子里对主人公形成清晰的印象。)
③完成作业:写一份孔乙己小传,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四、重点研读——人物形象(细读4—11自然节)
1.提问:鲁迅先生刻画人物,擅长用“画眼睛”的手法进行描写。也就是以一目尽传精神,窥一斑而见全豹。先生用了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的刻画了主人公特殊的地位?这是一种怎样的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生活贫困,经济桔据,与短衣帮一样,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穿长衫,写出了他在短衣帮的面前,?还要摆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唯一,点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也预示着他的悲剧命运。
这句描写,写出了孔乙己实际地位与思想意识之间的矛盾。他本来希望能靠着读书爬上去,但是爬不上去,以至于穷困潦倒,可他又舍不得脱下长衫,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一件破长衫,反映了他功名至上,超脱短衣帮之上的人生观。
(设计说明: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征,这也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以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怎样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来刻画孔乙己的性格特征的呢?
对比手法的运用:
(1)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
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
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
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暗示他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由于好喝懒做,所以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也为下文他总还是偷作铺垫,表现他的好逸恶劳。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
长衫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
②第二次出场: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
污人清白,窃书:印证了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再现他的热钟功名,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能算偷吗?加上问号和感叹号,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把一个劣者同时又是一个弱者的诡辩,天衣无缝地弥合在一起。
君子固穷:则是自我解嘲的绝妙写照。
②第二次出场:
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3)神态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说明他文过饰非,自欺欺人以清高自居的迂腐性格。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学生表演,体会)死要面子,不敢面对现实而被人激怒的神态活画出来。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为了显示自己这个读书人的非凡,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一个捞字,戳痛了他内心的创伤,加剧了他自惭自愧的心理,把孔乙己一触即痛,无地自容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包含了孔乙己在仕途失意中的无穷苦楚。
②第二次出场:
他的眼色,很像露恳求掌柜: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4)动作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
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学生表演,体会)
(比较《阿Q正传》:“但阿Q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一个“扔”,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暴发户心态的阿Q花钱时的神态,这与孔乙己有天壤之别。)
罩:(与蒙,举,遮,捂)作比较,生动的表现了孔乙己失却常态的形象,读者看到了在茴香豆背后的潦倒生活。
②第二次出场: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已近末路的悲惨境地的写照。
3、朗读片断,分角色朗读。
(设计说明: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通过阅读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更加认识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认识到是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将他推入了痛苦的深渊。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能够进一步揣摩出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课堂小结: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外貌、服饰、神态、语言、行动几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
(设计说明: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这样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课时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阅读。)
【第三课时】
①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社会环境之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乡镇的一幅缩影。
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靠柜外站着喝的“短衣帮”,他们大多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穿长衫的”主顾,这大都是一些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有产者。
这里,作者用一“短”一“长”,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以及买不起荤菜与“要酒要菜”形成鲜明对比,将两种喝酒人的不同身份、地位、贫富的对立,生动地显示出来。
店里的人:伙计、“我”和掌柜。
小说里的“我”:是酒店的小伙计通过“我”的见闻和职务的变化,通过掌柜对长衫主顾、短衣主顾和小伙计的不同态度的介绍,揭示了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渲染了一种势利、冷漠的社会气氛、人际关系。
(设计说明:《孔乙己》这篇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作品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就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还在《自选集·自序》说过,他的创作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这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根本宗旨。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所谋害,更是被黑暗的封建社会所杀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作品也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这是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
②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呢?
(1)孔乙己受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养成种种陋习成了酒客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2)同样是读书人,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他可以私设公堂,横行乡里,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就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
(3)掌柜记起孔乙己是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课文中“十九个钱“重复了四次。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一方面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的人,掌柜冷酷无情的只有在结帐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另一方面说明孔乙己还不及“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就是承上面的精神摧残,肉体摧残,进一步写出了他在声誉上的彻底毁坏,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教师小结:孔乙己从精神毒害,身体摧残到名誉彻底毁坏三部曲。封建的科举制度让他满口之乎者也,精神深受毒害,丁举人横行乡里与孔忍辱受垢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掌柜嘴里的十九个钱,则是他名誉扫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设计说明:福楼拜说过:“名著是沉默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种艺术真相: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靠夸张的形式──离奇的故事、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华丽的辞藻而获取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种平实的风格,都是在对日常的人、物的平凡叙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蕴并获取一种伟大的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孔乙己》正是在这里体现了经典的同一性。)
齐读最后两段:
③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学生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⑴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即酒客议论孔乙己偷了举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经有人说过孔乙己“许是死了”的话。但这个揣测被推翻了,因为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里来喝过一次酒。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酒店掌柜在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还一直惦记着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然而到了中秋却不再说起,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对这十九个钱已不存指望了,因为掌柜已经猜测到孔乙己这回可真的“死了”。
⑵作为酒店中小伙计的“我”,对掌柜今年“中秋可是没有说”起孔乙己的含义当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经“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已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
⑶那为什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教师补充:鲁迅在《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设计说明:让学生的思维再次飞跃。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象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象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也激起了学生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痛恨。)????
课堂小结
(播放电视剧《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的片断。)
(设计说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一般来说,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但是这个小结别处心裁,留给学生更大的想像空间,有一种故事已尽,意犹未尽的效果。)
五、课外作业:
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附)
(设计说明: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目的要求老师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本作业的设计就是此作为设计依据的。)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环境:咸亨酒店?????封建社会?的缩影???冷酷,麻木,势利
孔乙己:热衷功名??死要面子
好喝懒做??好逸恶劳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作业设计】写一份孔乙己小传,100字左右。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