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长春11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2月寒假验收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1.(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 )
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可知,货币的铸造和使用范围扩大了,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说明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较快,A项正确;
选项B,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分裂,全国市场尚未形成,排除B项;
选项C,民族交融问题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选项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货币铸造地点的分布情况,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使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水和六年,“诏贷王、候国租一岁;”
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加速了两汉政权的衰亡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使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等信息可知,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大多数支持并帮助中央铲除叛乱;根据材料“诏贷王、候国租一岁”可知,东汉顺帝时向诸侯举贷,诸侯在财力上支援中央;据此可知,汉朝的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B项正确;
选项A,材料反映的是多数诸侯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排除A项;
选项C,东汉顺帝以后,外戚干政局面并未结束,排除C项;
选项D,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诸侯维护中央权威,拱卫汉朝中央政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
C.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D.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转移,为便利南北经济交流,维护统治秩序,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截弯取直,同时开通海运,说明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D项正确;
选项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
选项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排除B项;
选项C,元代的海运不是为了进行海上贸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图的对比,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明初,士民服饰“不论贫富,皆遵国制”,多穿自制的廉价土布衣服;明中期,人们往往依据经济条件选择衣料;到明后期,服饰式样受到追捧,爱好成为主要考虑因素,甚至不顾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削弱 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C.思想解放瓦解传统伦理 D.传统四民社会走向解体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爱好成为主要考虑因素,甚至不顾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可知明朝士民越来越重视服饰消费,且突破政府服制的限制,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故选B项;
选项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削弱”不符合明朝史实,排除A项;
选项C,明朝中后期思想相对活跃,但仍在儒家传统框架之内,尚未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
选项D,“传统四民社会走向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爱好成为主要考虑因素,甚至不顾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下表所示是摘自1842年3月浙江巡抚刘韵珂《慈溪失利事势深可危虑密折》中的部分言论。可见刘韵珂认为慈溪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1 “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
2 “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
3 “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深浅。”
A.英国蓄谋已久 B.英军策略得当
C.清军倨傲轻敌 D.英军武器落后
【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可知刘韵珂认为慈溪之所以失利,是因为清军认为英军不擅长陆上作战,且不熟悉地形,因此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战败,C项正确;
英国对鸦片战争蓄谋已久,但慈溪之战只是其中一次小战役,“蓄谋已久”用词不当,A项错误;
英军策略得当属于客观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
当时英军的武器比较先进,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孙中山在回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推广服装的图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孙中山对于服饰的改革折射出( )
A.时局变化推动服饰理念的革新 B.政府倡导社会习俗变迁
C.经济结构变动促进服饰的更新 D.革命党人倡导西式服饰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主张推广新式服装,认为新式服装“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说明随着时局的变化,服饰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
选项B,题干内容并不能看出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的倡导,排除B项;
选项C,服饰更新和经济结构变动无关,排除C项;
选项D,题干中并不能判断这是革命党人的主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下表是1946-1948年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简表。该状况( )
年度 支出(亿元) 收入(亿元) 赤字(亿元) 军费占支出比%
1946 75748 28770 46978 59.9
1947 433939 140644 293295 54.8
1948(1—7月) 6554711 2209055 4345656 68.5
A.缘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 B.引发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反映了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D.导致了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1946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D项正确;
选项A,材料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无关,排除A项。
选项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B项;
选项C,材料与官僚资本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解读下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表
年份 农村总产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 占比 产值 占比 产值 占比
1985 39247 32339 82.4 3218 8.2 3690 9.4
1995 59175 36925 62.4 13552 22.9 8698 14.7
2005 175289 79231 45.2 62403 35.6 33655 19.2
2010 376526 144585 38.4 158142 42.0 73799 19.6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单位:产值为亿元,占比为%
A.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多元化 B.农村产业结构完成升级
C.农业失去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D.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从材料数据来看,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显著上升,说明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多元化,A项正确;
选项A,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在转型中,排除B项;
选项C,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排除C项;
选项D,材料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下图为公元前8一前6世纪的希腊示意图。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希腊( )
A.地区性的大国先后兴起 B.直接民主促使城邦独立自主
C.借助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D.公民参政反对城邦贵族统治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公元前8一前6世纪古希腊人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C项正确;
选项A,材料表明古希腊岛屿众多,多山少平原致使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排除A项;
选项B,城邦独立自主并不是强大力量干涉城邦的结果,排除B项;
选项D,公元前6世纪梭伦执政也是贵族统治,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在15世纪下半叶的西欧,虽然对黄金的渴求在社会各阶层间普遍蔓延,但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王室,第一批寻找新航路的航海家或出身贵族,或渴望通过航海活动得到贵族头衔、土地分封等赏赐。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B.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C.巩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偏离了商业发展的潮流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它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封建制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
选项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A项;
选项C,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封建统治的瓦解,排除C项;
选项D,新航路的开辟顺应了商业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1.(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如表为18世纪60、70年代部分地区劳动者每天的工资平均水平状况。这一状况( )
地区 工资水平【单位:(白银)克/天】
中国北京 3.9
印度德里 1.7
意大利佛罗伦萨 3.7
英国曼彻斯特 12
A.刺激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B.造成亚非拉国家落后于西方
C.推动英国率先进行技术革新 D.反映了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材料数据可得出,18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北京、印度德里等地区的劳动者工资远低于英国,说明英国的成本高,所以要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B项,亚非的落后与殖民扩张有关,工资水平不是导致亚非拉国家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排除B;
D项,仅从工资水平是无法推断出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8世纪60、70年代部分地区劳动者每天的工资平均水平状况”,尤其是图表中各国工资水平的对比,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观察下边《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形势( )
A.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表明两大阵营加紧争夺非洲
C.说明非洲走出殖民主义阴影 D.有助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该图反映了1950~1990年非洲民族国家的独立过程,非洲国家的独立增强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D项正确;
选项A,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
选项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选项C,虽然非洲国家独立了,但殖民主义阴影依然存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使非洲独立运动,注中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题
13.(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仲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央政府——行省机构——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在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分析其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答案】(1)不同:中国重视道德教化,罗马注重法治手段;
中国重视宗族组织,地方精英管理,罗马重视扩大公民群体;
中国以强化乡村为主,罗马推行城市化;
中国封建专制,罗马实行奴隶主阶级地方自治管理。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宗法制度的影响;
“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民间宗族自治传统;基层行政制度的构建。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化);民主和法律治理的传统;罗马扩张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相同:国家治理与基层统治相结合;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诉求(以中央政府行政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管理)。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得出中国重视道德教化;根据“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得出中国重视宗族组织,地方精英管理,以强化乡村为主;结合所学,罗马注重法治手段;根据“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仲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得出中国封建专制。根据“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得出罗马重视扩大公民群体;根据“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得出罗马推行城市化;根据“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得出罗马实行奴隶主阶级地方自治管理。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的影响;“大一统”思想的作用。
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化);民主和法律治理的传统;罗马扩张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相同:根据“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仲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 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可知国家治理与基层统治相结合;“建立起一套中央政府——行省机构——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 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可知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诉求(以中央政府行政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管理)。
作用:可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不同:中国重视道德教化,罗马注重法治手段;
中国重视宗族组织,地方精英管理,罗马重视扩大公民群体;
中国以强化乡村为主,罗马推行城市化;
中国封建专制,罗马实行奴隶主阶级地方自治管理。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的影响; “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民间宗族自治传统;基层行政制度的构建。
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化);民主和法律治理的传统;罗马扩张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相同:国家治理与基层统治相结合;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诉求(以中央政府行政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管理)。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对比,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不同,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14.(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史料或论述
关晓红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 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左玉河 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实乃 将近代学位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混在—起,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
房列曙 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他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考试院的职权是“选拔公务员与公职候选人”。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里峰 据1931年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 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答案】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论题:根据“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可得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内容韩都概括,可得出,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再列举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教育、清末新政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多个论题,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论题前,首先要按要求提取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选择一个有充分论述依据的论题进行评述,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15.(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1957年5月1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法令,决定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相应地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同时规定,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改组法令实施后、地方和企业往往不考虑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和资源保障情况,力图建立闭关自守的独立经济体系,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此外,改组还破坏了统一的技术政策、使统一行业的科研和设计力量无法集中。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摘编自顾学宏《评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调整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设置和数量;
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
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在各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
(2)影响: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苏联的困境;
削弱了国民经济原有的集中管理优势;导致地方主义迅速膨胀;
降低了苏联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效果;
阻碍了苏联科学技术的进步。
【知识点】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可以得出调整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设置和数量、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在各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等。
(2)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根据材料“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简析,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苏联的困境;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削弱了国民经济应有的集中管理优势、导致地方主义迅速膨胀、降低了苏联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效果﹑阻碍了苏联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1)主要内容:调整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设置和数量;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
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在各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
(2)影响: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苏联的困境;削弱了国民经济原有的集中管理优势;导致地方主义迅速膨胀;降低了苏联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效果;阻碍了苏联科学技术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影响,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16.(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历史—选修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1年,美国入侵越南,越南战争爆发。越战初期,苏联为了与美国缓和关系,并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对越战实施了“不介入”的政策。1964年底,越南局势有了新发展,战争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危险。而且,由于苏联对越南的求援一再回避,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直线下降。为了改变现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调整政策,“有限度的介入”越南战争。苏联在援助北越的同时,积极促使美越进行和谈。在苏联的协调下,美越于1968年3月达成和谈协议。1968-1973年,受中美和解的刺激,苏联迫切需要在东南亚寻找发展空间,于是对越战实施了“完全介入”的政策。最终,苏联推动美越和谈走向了成功。1973年1月,美越停战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越战最终结束。
——摘编自张秋平《苏联对越南战争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越南战争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介入越南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政策及原因:越战之初,受国力的限制,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对越战实施“不介入”政策;
1964年底,因越战出现扩大化的危险,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下降,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对越战采取“有限度的介入”政策;
1968-1973年,因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苏联需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发展空间,对越战实施“完全介入”政策。
(2)影响:推动美越由战争走向和谈,并最终取得成功;
扩大了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
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了东南亚;
刺激了苏联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知识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1)政策及原因:根据材料“越战初期,苏联为了与美国缓和关系,并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和所学知识可知,越战之初,受国力的限制,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对越战实施“不介入”政策;根据材料“越南局势有了新发展,战争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危险”“由于苏联对越南的求援一再回避,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直线下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调整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底,因越战出现扩大化的危险,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下降,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对越战采取“有限度的介入”政策;根据材料“受中美和解的刺激,苏联迫切需要在东南亚寻找发展空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68-1973年,因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苏联需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发展空间,对越战实施“完全介入”政策。
(2)影响:根据材料“苏联推动美越和谈走向了成功”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美越由战争走向和谈、扩大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了东南亚及刺激苏联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政策及原因:越战之初,受国力的限制,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对越战实施“不介入”政策;1964年底,因越战出现扩大化的危险,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下降,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对越战采取“有限度的介入”政策;1968-1973年,因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苏联需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发展空间,对越战实施“完全介入”政策。
(2)影响:推动美越由战争走向和谈,并最终取得成功;扩大了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了东南亚;刺激了苏联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同时注意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政策,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影响,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17.(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郑律成(1914-1976)出生于朝鲜(现韩国)仝罗南道光州。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形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延安颂》《延水谣》《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1939年1月,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1945年,郑律成携夫人回到朝鲜,1950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北京。2009年,郑律成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摘编自陈志昂《抗战音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律成在抗战时期谱写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律成在抗战时期谱写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意义。
【答案】(1)原因: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
家庭良好氛围的熏陶;
中国著名音乐家和优秀作品的影响;
郑律成追求进步的个人品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意义:鼓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丰富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中朝艺术文化交流。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可知,随着日军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郑律成在抗战时期谱写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是响应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根据材料“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可知,家庭良好氛围的熏陶;根据材料“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形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可知,中国著名音乐家和优秀作品的影响;郑律成追求进步的个人品质;根据材料“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可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意义:根据材料“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形歌曲、灌制唱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根据材料“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延安颂》《延水谣》《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可知,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丰富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材料“1945年,郑律成携夫人回到朝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朝艺术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原因: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
家庭良好氛围的熏陶;
中国著名音乐家和优秀作品的影响;
郑律成追求进步的个人品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意义:鼓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丰富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中朝艺术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郑律成在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同时注意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长春11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2月寒假验收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1.(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 )
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
2.(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使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水和六年,“诏贷王、候国租一岁;”
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加速了两汉政权的衰亡
3.(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
C.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D.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4.(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明初,士民服饰“不论贫富,皆遵国制”,多穿自制的廉价土布衣服;明中期,人们往往依据经济条件选择衣料;到明后期,服饰式样受到追捧,爱好成为主要考虑因素,甚至不顾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削弱 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C.思想解放瓦解传统伦理 D.传统四民社会走向解体
5.(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下表所示是摘自1842年3月浙江巡抚刘韵珂《慈溪失利事势深可危虑密折》中的部分言论。可见刘韵珂认为慈溪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1 “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
2 “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
3 “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深浅。”
A.英国蓄谋已久 B.英军策略得当
C.清军倨傲轻敌 D.英军武器落后
6.(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孙中山在回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推广服装的图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孙中山对于服饰的改革折射出( )
A.时局变化推动服饰理念的革新 B.政府倡导社会习俗变迁
C.经济结构变动促进服饰的更新 D.革命党人倡导西式服饰
7.(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下表是1946-1948年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简表。该状况( )
年度 支出(亿元) 收入(亿元) 赤字(亿元) 军费占支出比%
1946 75748 28770 46978 59.9
1947 433939 140644 293295 54.8
1948(1—7月) 6554711 2209055 4345656 68.5
A.缘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 B.引发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反映了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D.导致了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8.(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解读下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表
年份 农村总产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 占比 产值 占比 产值 占比
1985 39247 32339 82.4 3218 8.2 3690 9.4
1995 59175 36925 62.4 13552 22.9 8698 14.7
2005 175289 79231 45.2 62403 35.6 33655 19.2
2010 376526 144585 38.4 158142 42.0 73799 19.6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单位:产值为亿元,占比为%
A.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多元化 B.农村产业结构完成升级
C.农业失去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D.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9.(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下图为公元前8一前6世纪的希腊示意图。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希腊( )
A.地区性的大国先后兴起 B.直接民主促使城邦独立自主
C.借助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D.公民参政反对城邦贵族统治
10.(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在15世纪下半叶的西欧,虽然对黄金的渴求在社会各阶层间普遍蔓延,但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王室,第一批寻找新航路的航海家或出身贵族,或渴望通过航海活动得到贵族头衔、土地分封等赏赐。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B.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C.巩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偏离了商业发展的潮流
11.(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如表为18世纪60、70年代部分地区劳动者每天的工资平均水平状况。这一状况( )
地区 工资水平【单位:(白银)克/天】
中国北京 3.9
印度德里 1.7
意大利佛罗伦萨 3.7
英国曼彻斯特 12
A.刺激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B.造成亚非拉国家落后于西方
C.推动英国率先进行技术革新 D.反映了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12.(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观察下边《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形势( )
A.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表明两大阵营加紧争夺非洲
C.说明非洲走出殖民主义阴影 D.有助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非选题
13.(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仲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央政府——行省机构——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在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分析其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14.(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史料或论述
关晓红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 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左玉河 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实乃 将近代学位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混在—起,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
房列曙 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他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考试院的职权是“选拔公务员与公职候选人”。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里峰 据1931年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 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15.(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1957年5月1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法令,决定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相应地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同时规定,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改组法令实施后、地方和企业往往不考虑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和资源保障情况,力图建立闭关自守的独立经济体系,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此外,改组还破坏了统一的技术政策、使统一行业的科研和设计力量无法集中。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摘编自顾学宏《评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
16.(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历史—选修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1年,美国入侵越南,越南战争爆发。越战初期,苏联为了与美国缓和关系,并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对越战实施了“不介入”的政策。1964年底,越南局势有了新发展,战争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危险。而且,由于苏联对越南的求援一再回避,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直线下降。为了改变现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调整政策,“有限度的介入”越南战争。苏联在援助北越的同时,积极促使美越进行和谈。在苏联的协调下,美越于1968年3月达成和谈协议。1968-1973年,受中美和解的刺激,苏联迫切需要在东南亚寻找发展空间,于是对越战实施了“完全介入”的政策。最终,苏联推动美越和谈走向了成功。1973年1月,美越停战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越战最终结束。
——摘编自张秋平《苏联对越南战争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越南战争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介入越南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17.(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郑律成(1914-1976)出生于朝鲜(现韩国)仝罗南道光州。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形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延安颂》《延水谣》《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1939年1月,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1945年,郑律成携夫人回到朝鲜,1950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北京。2009年,郑律成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摘编自陈志昂《抗战音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律成在抗战时期谱写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律成在抗战时期谱写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可知,货币的铸造和使用范围扩大了,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说明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较快,A项正确;
选项B,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分裂,全国市场尚未形成,排除B项;
选项C,民族交融问题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选项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货币铸造地点的分布情况,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使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等信息可知,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大多数支持并帮助中央铲除叛乱;根据材料“诏贷王、候国租一岁”可知,东汉顺帝时向诸侯举贷,诸侯在财力上支援中央;据此可知,汉朝的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B项正确;
选项A,材料反映的是多数诸侯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排除A项;
选项C,东汉顺帝以后,外戚干政局面并未结束,排除C项;
选项D,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诸侯维护中央权威,拱卫汉朝中央政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等,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转移,为便利南北经济交流,维护统治秩序,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截弯取直,同时开通海运,说明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D项正确;
选项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
选项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排除B项;
选项C,元代的海运不是为了进行海上贸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图的对比,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爱好成为主要考虑因素,甚至不顾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可知明朝士民越来越重视服饰消费,且突破政府服制的限制,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故选B项;
选项A,“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削弱”不符合明朝史实,排除A项;
选项C,明朝中后期思想相对活跃,但仍在儒家传统框架之内,尚未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
选项D,“传统四民社会走向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爱好成为主要考虑因素,甚至不顾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可知刘韵珂认为慈溪之所以失利,是因为清军认为英军不擅长陆上作战,且不熟悉地形,因此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战败,C项正确;
英国对鸦片战争蓄谋已久,但慈溪之战只是其中一次小战役,“蓄谋已久”用词不当,A项错误;
英军策略得当属于客观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
当时英军的武器比较先进,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主张推广新式服装,认为新式服装“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说明随着时局的变化,服饰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
选项B,题干内容并不能看出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的倡导,排除B项;
选项C,服饰更新和经济结构变动无关,排除C项;
选项D,题干中并不能判断这是革命党人的主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1946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D项正确;
选项A,材料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无关,排除A项。
选项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B项;
选项C,材料与官僚资本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从材料数据来看,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显著上升,说明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多元化,A项正确;
选项A,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在转型中,排除B项;
选项C,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排除C项;
选项D,材料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公元前8一前6世纪古希腊人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C项正确;
选项A,材料表明古希腊岛屿众多,多山少平原致使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排除A项;
选项B,城邦独立自主并不是强大力量干涉城邦的结果,排除B项;
选项D,公元前6世纪梭伦执政也是贵族统治,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它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封建制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
选项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A项;
选项C,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封建统治的瓦解,排除C项;
选项D,新航路的开辟顺应了商业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材料数据可得出,18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北京、印度德里等地区的劳动者工资远低于英国,说明英国的成本高,所以要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B项,亚非的落后与殖民扩张有关,工资水平不是导致亚非拉国家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排除B;
D项,仅从工资水平是无法推断出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8世纪60、70年代部分地区劳动者每天的工资平均水平状况”,尤其是图表中各国工资水平的对比,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该图反映了1950~1990年非洲民族国家的独立过程,非洲国家的独立增强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D项正确;
选项A,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
选项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选项C,虽然非洲国家独立了,但殖民主义阴影依然存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使非洲独立运动,注中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答案】(1)不同:中国重视道德教化,罗马注重法治手段;
中国重视宗族组织,地方精英管理,罗马重视扩大公民群体;
中国以强化乡村为主,罗马推行城市化;
中国封建专制,罗马实行奴隶主阶级地方自治管理。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宗法制度的影响;
“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民间宗族自治传统;基层行政制度的构建。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化);民主和法律治理的传统;罗马扩张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相同:国家治理与基层统治相结合;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诉求(以中央政府行政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管理)。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得出中国重视道德教化;根据“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得出中国重视宗族组织,地方精英管理,以强化乡村为主;结合所学,罗马注重法治手段;根据“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仲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得出中国封建专制。根据“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得出罗马重视扩大公民群体;根据“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得出罗马推行城市化;根据“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得出罗马实行奴隶主阶级地方自治管理。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的影响;“大一统”思想的作用。
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化);民主和法律治理的传统;罗马扩张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相同:根据“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仲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 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可知国家治理与基层统治相结合;“建立起一套中央政府——行省机构——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 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可知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诉求(以中央政府行政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管理)。
作用:可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不同:中国重视道德教化,罗马注重法治手段;
中国重视宗族组织,地方精英管理,罗马重视扩大公民群体;
中国以强化乡村为主,罗马推行城市化;
中国封建专制,罗马实行奴隶主阶级地方自治管理。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的影响; “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民间宗族自治传统;基层行政制度的构建。
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化);民主和法律治理的传统;罗马扩张调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相同:国家治理与基层统治相结合;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诉求(以中央政府行政为主导、从中央到地方管理)。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对比,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不同,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14.【答案】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论题:根据“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可得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内容韩都概括,可得出,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再列举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教育、清末新政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多个论题,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论题前,首先要按要求提取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选择一个有充分论述依据的论题进行评述,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15.【答案】(1)主要内容:调整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设置和数量;
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
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在各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
(2)影响: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苏联的困境;
削弱了国民经济原有的集中管理优势;导致地方主义迅速膨胀;
降低了苏联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效果;
阻碍了苏联科学技术的进步。
【知识点】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可以得出调整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设置和数量、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在各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等。
(2)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根据材料“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简析,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苏联的困境;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削弱了国民经济应有的集中管理优势、导致地方主义迅速膨胀、降低了苏联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效果﹑阻碍了苏联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1)主要内容:调整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设置和数量;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
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在各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
(2)影响: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苏联的困境;削弱了国民经济原有的集中管理优势;导致地方主义迅速膨胀;降低了苏联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效果;阻碍了苏联科学技术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影响,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16.【答案】(1)政策及原因:越战之初,受国力的限制,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对越战实施“不介入”政策;
1964年底,因越战出现扩大化的危险,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下降,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对越战采取“有限度的介入”政策;
1968-1973年,因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苏联需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发展空间,对越战实施“完全介入”政策。
(2)影响:推动美越由战争走向和谈,并最终取得成功;
扩大了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
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了东南亚;
刺激了苏联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知识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1)政策及原因:根据材料“越战初期,苏联为了与美国缓和关系,并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和所学知识可知,越战之初,受国力的限制,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对越战实施“不介入”政策;根据材料“越南局势有了新发展,战争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危险”“由于苏联对越南的求援一再回避,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直线下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调整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底,因越战出现扩大化的危险,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下降,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对越战采取“有限度的介入”政策;根据材料“受中美和解的刺激,苏联迫切需要在东南亚寻找发展空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68-1973年,因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苏联需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发展空间,对越战实施“完全介入”政策。
(2)影响:根据材料“苏联推动美越和谈走向了成功”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美越由战争走向和谈、扩大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了东南亚及刺激苏联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政策及原因:越战之初,受国力的限制,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对越战实施“不介入”政策;1964年底,因越战出现扩大化的危险,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下降,再加上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苏联对越战采取“有限度的介入”政策;1968-1973年,因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苏联需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发展空间,对越战实施“完全介入”政策。
(2)影响:推动美越由战争走向和谈,并最终取得成功;扩大了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了东南亚;刺激了苏联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同时注意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政策,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影响,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17.【答案】(1)原因: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
家庭良好氛围的熏陶;
中国著名音乐家和优秀作品的影响;
郑律成追求进步的个人品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意义:鼓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丰富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中朝艺术文化交流。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可知,随着日军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郑律成在抗战时期谱写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是响应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根据材料“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可知,家庭良好氛围的熏陶;根据材料“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形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可知,中国著名音乐家和优秀作品的影响;郑律成追求进步的个人品质;根据材料“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可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意义:根据材料“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形歌曲、灌制唱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根据材料“同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郑律成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延安颂》《延水谣》《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可知,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丰富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材料“1945年,郑律成携夫人回到朝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朝艺术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原因: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呼声;
家庭良好氛围的熏陶;
中国著名音乐家和优秀作品的影响;
郑律成追求进步的个人品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意义:鼓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丰富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中朝艺术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郑律成在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同时注意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