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3.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1课时)
活动探究1
世界城市分布的地域差异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读图思考: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1.基本上一致。
2.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一、城镇化
城镇化的含义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城镇化的含义是什么?
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城镇化
城镇景观
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2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一、城镇化
阅读认知: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
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2
长三角城市群夜间灯光图
一、城镇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3
1.城镇化的动力是什么?
2.城镇化与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关系是什么?
城镇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工业是大多数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相对发达。
新建工业园区
一、城镇化
活动探究2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
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市
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广州市
活动探究3
杭州市城市空间的变化
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遥感假彩色影像
变化:植被越来越少,建筑用地越来越多,城镇占地面积越来越扩大。
说明: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空间扩张。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
世界城镇化的大致过程
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2)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世界城镇化的推进
知识拓展1
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00
80
60
40
20
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2
1.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有哪些特点?
2.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主要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2、发达国家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普遍重视保护和继承城镇的历史文化。
3、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市边缘区发展较快。
2.原因: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③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知识拓展5
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的含义和影响
逆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离城市更远的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或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从而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实质:“逆城镇化”现象,并不是城镇化的衰落,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城乡一体化形成的基础之上的。
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交通、水电、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达到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②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方式出现,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人们能方便快捷的往返。
后果:大城市中心区出现“空心化”现象、失业率上升、空旧房增多、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问题。
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完成表2.正确认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回顾总结2
区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类型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成因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中心区
市中心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活力再现
市中心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小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质量好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3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哪些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
(1)起步晚、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发展速度快
(2)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有虚假城镇化或“滞后城镇化”等问题。
印度的城市
知识拓展7
“虚假城镇化”的含义和影响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快于工业化进程。
影 响: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
主要原因:①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
②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案 例:墨西哥、阿根廷等国
墨西哥城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约2200万,是美洲人口最多的都市区。它集中了全国约1/2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是该城市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墨西哥城
知识拓展8
“滞后城镇化”的含义和影响
滞后城镇化:是指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主要原因: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
影 响: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案 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印度孟买达拉维贫民窟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发展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水平
城镇化与 经济发展
发展结果
国家类型
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完成表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及其差异。
回顾总结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及其差异
成熟阶段
早
缓慢甚至停滞
高,多在75%以上
相适应
①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②出现城市群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发达国家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
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发展中国家
不相适应
低,在40%左右
快
晚
加速阶段
活动探究4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
1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有何特点?
2.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
1.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2.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3.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1、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2、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也有问题,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知识拓展1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1.推进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3)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4)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5)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6)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建设有何不同?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镇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
充分共享全球信息的数字地球
城镇化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1
1.城镇化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2.城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积极影响: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消极影响
(1)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2)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诸多问题。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废水
城市噪声
城镇化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
北京的房价
城市交通阻塞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香港土地面积约11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很大,且地势多山,郊野公园、湿地占地面积大。
香港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办法: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
“下海”——填海造陆两种方式
城镇化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香港的高层建筑
生态城市
城镇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2
解决途径: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探究1
田园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与模式
小组讨论: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探究1
田园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与模式
(1)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优越性: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借鉴意义: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活动探究2
“大树移植风”的不利影响与危害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1)不利影响: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危害:水资源缺乏,洪滂灾害多发。
移植的大树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活动探究2
“大树移植风”的不利影响与危害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移植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