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二附高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积累应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5 分)
(1) 履至尊而制六合, 。( 《过秦论》)
(2)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 《老子·六十四章》告诫人们,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时功亏一篑,即“ ”;因而提出建议,必须“ ”,才能避免失败。
2. 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上海抗疫,下列标语不适合悬挂在援沪物资车辆上的一项是()。(2 分)
A.“鄂”来守“沪”,同心相助。(湖北)
B.“皖”手同行,共克时艰。(安徽)
C.“豫”沪同在,何曾两乡。(河南)
D.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四川)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 力。 。 。 。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于由于生育而少于由于婚姻,所说是血缘也无妨。
①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②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③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④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二、阅读理解(7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4-8 题。(共 16 分)
材料一:
①小说由叙述和聚焦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 “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与聚焦,既相矛盾又相依存,当然主要是依存关系。
②《在乡下》是美国作家梅森的代表作:( A) 他们现在住在一家“ 假日酒店” 里, 就在高速公路对面。( B) 他们离华盛顿只有一百英里,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C)萨曼莎把婆婆和艾米特留在电视机跟前, 她自己坐在游泳池边, 观看车流—— 一条无止尽的河: 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 流浪的怪人, 拉着货物的卡车。( D)她处身其间,位于这巨大的能量的正中心—— 柴油卡车的噪杂声浪之中。
③上面引文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萨曼莎的聚焦,□、□部分是叙述者的叙述。二者相互依存, 既简洁又顺畅。
④然而,这仅是叙述与人物聚焦的一般关系。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 式场景, 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
⑤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 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晚间歇息止,“见” 字用了九处,“ 听”字用了三次。在黛玉的聚焦中出现了大量人物,每一次聚焦都将故事向前推进,而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最后是宝玉出场, 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撞击出惊诧的火花与喜剧般的莹莹泪光。
⑥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推断,这些人物聚焦是否是叙述者的一种姿态呢?
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见到 凤姐时的情景: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 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 珠钗; 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⑧根据《红楼梦》内部编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六岁,尚处于儿童时代,一个六岁的儿童怎么会辨认那么繁缛的服饰与质地呢?黛玉的所见,她的聚焦发生了偏离。作为聚焦者,黛玉是准确的,但聚焦对象是不准确的——不可能出于六岁儿童, 这就使人怀疑黛玉的背后站着另外的聚焦者,这个背后的聚焦者当然也是叙述者。
⑨这就触及到叙述者与聚焦者的根本区别。在前者是讲,将后者的聚焦用话语传达出来。这样,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焦者,也可以低于聚焦者.,十分繁缛复杂。为了制造现场感,叙述者有时要对当时的聚焦者保持模拟的姿态。比如,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所看到的东西,大人是叙述者,儿童是聚焦者。这类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几乎存在于一切虚构性叙事作品之中。而且有时候,艺术水准越是高超的作品, 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是凸显。
⑩这其中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然而,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 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 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
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本中的其他人 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 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
(选自《从文本到叙事》)
材料二:
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缛,旁边有银唾沫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筯儿拨手炉内的灰。
(选自《红楼梦》)
4. 联系上下文,填入材料一第③节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AB;CD B. CD;AB C. BC;AD D. AD;BC
5. 材料一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⑤节承接上文,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具体地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
B. 第⑤节以此证明人物聚焦可以推进故事的发展,可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
C. 第⑦节又以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为例,可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
D. 两处例证前呼后应,把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6.依据材料一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3 分)
A. “聚焦”是“看”,但除了视觉,还包含着其它感知与思索。
B. 人物的聚焦其实质也是叙述者的聚焦,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
C. 只有采用“滞后叙述”策略,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D. 为了避免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
7. 根据材料一第⑨节,下列小说片段中属于叙述者高于聚焦者的一项是()。(3 分)
A.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B.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变形记》)
C. 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 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百合花》)
D.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哦,香雪》)
8. 运用材料一画线句的观点,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9-12 题。(共 15 分)
路过一场雨
秦挽舟
⑴天气预报从手机短信里弹出提示,今晚会下雨。于是外婆傍晚便早早把衣服收进里屋, 我支着胳膊看外婆包饺子,随时准备着回应她的呼唤。
⑵“轰隆隆——”雷声送达闪电,乌鸦也归巢,在雨夜依偎。
⑶“外婆,你们那时候有饺子吃吗?”我问她。
⑷她停下来,认真想了想说:“饺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平常只有面疙瘩汤。”
⑸“我不喜欢面疙瘩汤,没味道,还是饺子好吃。”我伸手去接她的盘子,见她注视着 我,那目光像穿过了雾。我知道,她是想到了她的小女儿,我的妈妈。外婆一生清贫,走过 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她把岁月都给了三个儿女,自己一头扎进名为吃苦耐劳的河。可 那时贫瘠的土地漠视了人民的温饱,即便是外婆也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承诺、谎言都满载着 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化作了泡沫。
⑹“你妈妈也不喜欢面疙瘩,怎么都不肯吃,一直跟我闹,半夜饿了就躲起来哭。我没 有别的法子,只能哄她骗她,最后再骂她,现在想啊,囡囡,你和你妈妈真像。”
⑺“但是我们现在有饺子吃了,而且你也不会骂我嘛。”我到窗边的柜子上找出开水瓶, 给她倒热水洗手。
⑻“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外婆感叹地说着,好像想起陈酿的记忆。
⑼在这有些焦灼地等待中,院外忽然有了光亮,我看着妈妈向我走来,突然想起之前看 到过的一张她的照片,被外婆保存的很好,只因岁月,边角有些泛黄:她也是这样走着,短 头发长靴子,抿着嘴弯着眉。背后是工厂的铁门,她那时厌恶和想要逃离的地方。
⑽小时候妈妈给我读《包身工》,总是会在最后一段放慢声音:“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我呆愣的双眼里凝固着害怕,也倒映出她的 泪水,像永不干涸的湖。那些日子暗无天光,只有机器的轰鸣声连日不绝,女工们像提线木偶,机械地分装、填空、上库,白手套、不防尘的面具,和她们的脸一样染上蜡黄。因为是小城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人把女儿送来这里做工。教育只属于家里的男孩,做工、嫁人、生子,短短六个字就是她们的一生。刚到工厂时,妈妈像看见面疙瘩汤一样不断哭闹,外婆 也像儿时那样哄骗打骂,这是属于她们的阴晴圆缺。我的妈妈,在经历了一年徒劳的抗争后终于明白,她不是依偎于巢的燕,而是注定要搏击长空的鹰。燕有巢即安然,而鹰只向往外面的天空。于是她下定决心,买了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在三十年前顶着飘摇的风雨,逃离了这座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
⑾妈妈仍然留有遗憾的是,家乡的女工们大多早早地嫁人,在小城的浸润中变得市侩而尖利,短暂的共事岁月无法改变她们之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鸿沟。“如果当时我们一起反抗, 是不是大家都会变得更好?”而我总是扳着她的肩膀,看着她温柔的眼睛告诉她:“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后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不会后悔。”
⑿后来的日子,小城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于是抛弃了已经江河日下的工厂,再也没有令人厌恶的空气和像笑面虎一样的人。而外婆一直住在现在这座老宅里,邻居换了一波又一 波,她总是对他们提到自己的小女儿,比起两个儿子,囡囡更让她骄傲。
⒀“你有很想家很想家的时候吗?”记得我曾问过她。
⒁“有。有一次我到老街去买布料,被一辆车撞到了,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车来的一瞬间和我跌坐在地上的时候,就特别想家。”她轻描淡写,我却惊心动魄。
⒂“你想的哪是家,估计只是外婆。”我靠她近了些,牵起她的手。
⒃“你外婆对我来说就是家啦……当时也是真的任性,说走就走了,十年不跟家里联系,就留了封信。不过有你舅舅们在家,我觉得我走了也没什么问题。”这种时候,思念就攀爬到她的心里,覆盖住最早反抗无果时的记忆,只剩下愧疚。
⒄“妈妈,你真的很勇敢。外婆不会怪你的,你们都很爱对方。”
⒅ 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妈妈仿佛永远有着精力和热忱,我很爱她,在我心里,她就是一场三四月的春雨,新燕 筑巢,嫩柳抽芽,对我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⒆我对着她喊:“妈妈,你错过了今天晚上的雨!”
⒇她疑惑地问:“我来的路上好像没下雨呀?”
(21)我抬头看天,黑夜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云层被弯月点亮了一角,在星星的陪伴下更显缱绻。我们仅仅路过了这一场雨,而人生多风波,变幻莫测。雨过天晴也好,朗月疏星 也好,总会有适合翱翔的天气,和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
9. 第⑩段画线句情感深沉,令人动容,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3 分)
10. 文中多次写到“雨”,赏析“雨”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4 分)
11. 班刊中有“亲情”和“成长”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更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 理由。(3 分)
12.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 分)
材料一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 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 输入, 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本文第⑥段中描写了母亲和外婆的矛盾。请综合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释这种矛盾的成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共 8 分)
拟咏怀(其三)
庾信①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②,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③。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注释:①庾信,南朝梁元帝时,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梁亡后,在西魏、北周为官,官到骠骑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本诗作于梁亡后。②不言:不料。班定远:班超出使西域,曾被封为定远侯。③辽水、陇头:古时辽水属于燕地,陇头属于秦地。2、助读材料: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 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庾信《哀江南赋序》
13. 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本诗的一项( )。(1 分)
A.《古诗菁华》 B.《南北朝诗歌选》C.《格律诗精选》 D.《汉魏六朝诗文赋》
14.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开篇四句概述生平,以自我否定来自谦。
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用类比表达思乡情。
C.七八两句互文见义,借助他人叙写际遇。
D.九十两句卒章显志,含蓄深沉余味悠长。
15. 参考注释与助读材料,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复杂情感。(5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6-22 题。(共 20 分)
①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 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②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 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颎遂自请行,深合上 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 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因平尉迟迥。
③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每坐朝堂北槐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④上尝问颎取陈之策,颎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 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 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及陈 平,晋王①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 乃命斩之,王甚不悦。
⑤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下诏诛之。
⑥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
注释:①晋王,即后来即位的隋炀帝杨广。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 朝臣莫与为比( )(2)进引贞良( )
17.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 分)
略涉书史
A.夺取B.简略C 大致D.全部
18. 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 分)
又习兵事
A.习染B.习惯C.学习D.通晓
19. 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A.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B.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C.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D.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20.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 见重如此。
21. 文章第⑤段说“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请结合第④段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 分)
22. 后世记载唐太宗读完《高颎传》之后评论说:“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 隋时安危,系其存殁。炀帝无道,枉见诛夷。”请结合上文史实,概括唐太宗总结了哪些历 史经验教训?(3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23-26 题。(共 11 分)
芥堂记
廖燕(清)
①康熙二十有一年七月日,家弟佛民于其居之北隅面南筑室成,额曰芥堂,嘱予记之。
②予思予韶为古扬州地,昔人谓中州清淑之气,磅礴而郁积,于是焉穷。然韶居粤上流, 实开五岭风气之先。于是焉穷者,亦于是焉始。【甲】故其地多读书积学之士,而书堂园馆, 亦因之而众焉。当其盛时,城郭内外,井烟互覆,咿唔弦歌之声相闻。南郊水西之地,别业多至数十百间,皆因丘壑自然之胜。而邑西南三里,名绿匪山房者,亭沼竹树,周遮蓊郁, 尤称胜迹。予曾讲业其地,彬彬然可谓极盛矣哉。迨后鼎革,继经楚逆之变,由是昔号为名胜者,今皆荡为丘墟矣。数年来,求灯火片地,了不可得。而画粥断齑之士,至寄迹破刹败院间,亦其时然也。【乙】
③兹堂幽僻轩敞,旁多馀地,可池可野,予亦得饮读其中,意欣然乐之。 ,时有盛衰,则物莫不有兴废,其效已见于前矣,然岂无有不可废者存耶?周孔之道德,班马韩欧 之文章,穷天地,亘古今,行之远而弥彰,历之久而愈炽,盖不与凡物为类者,又安有或废 之足虑哉!【丙】呜呼!人能为其不可废者,则此堂有敝,此道常新,况堂亦可因之而不敝 者乎?堂之西有九成台,苏子瞻为之铭,虽屡经世变,而斯台得岿然独存者,岂非文章之力 哉!【丁】而深于道德者,其可知也已。
④乃为记此,以告佛民,亦将与吾党共励焉。至堂以芥名,其取义深浅,必有能辨之者, 故不复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文集》)
23. 对第②段行文思路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先介绍韶地虽属古扬州,但地处偏僻,中原清淑之气到此已然穷尽。
B. 再指出此地是通往粤地的必经之路,因而曾经学堂兴盛,风景优美。
C. 然后又今昔对比,叙述此地经过动乱,如今已化为废墟,令人感叹。
D. 最后写到只有那些贫苦力学之人寄身破院寺庙中的情景,还如当年。
24.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词语是( )。(2 分)
A.且夫B.若夫C.然则D.虽然
25. 小华在检索文献时,发现“盛固常兴,衰亦不废。”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3 分)
A.【甲】B.【乙】C.【丙】D.【丁】
26.结合全文,概括本文写作意图。(4 分)
三、写 作(70 分)
27.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勇士,第一个发现石墨烯的科研大牛,第一个自驾横跨中国的女司机,第一个在一分钟内吃完十个汉堡的壮汉……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这样的“第一人”津津乐道;但也有人对这样的关注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5分)(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贾谊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2.(2分)D
3.(3分)A
4.(2分)C
5.(3分)D
6.(3分)A
7.(3分)D
8.(5分)答案示例:材料一划线句,指出作为一种叙述策略,人物聚焦与滞后叙述,能够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1分)材料二第①段就是先通过聚焦于刘姥姥的视角,借她的眼表现贾府中的生活。“一个匣子”“秤砣般一物”,一方面表现出她不认识自鸣钟,符合贫穷农妇的身份特征,极具真实感。同时也表现了贾府中器物的高级。(2分)第②段对于凤姐室内物品与衣著用度的描写,如“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等,都超出了刘姥姥的认知,属于叙述者的滞后叙述。既表现出环境的富丽堂皇,也写出了凤姐高不可攀的气势。(2分)这样的叙述策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1分)
9.(3分)“凝固”一词凸显母亲朗诵这段话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之深(1分),以孩童的视角,体察母亲的情绪(1分)侧面凸显母亲对书中的“包工头”和现实中的工厂的痛恨,(1分)用比喻和夸张,(1分)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长时间被工厂压榨的痛苦的深重。(1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10.(4分)①线索,串联故事的关键情节,当年的母亲在大雨中离家远行,外出打拼,而今我们又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等候母亲归来。(1分)②“雨”又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喻指人生的风波(1分),引出风波必将过去,大部分的“雨”我们仅仅是路过,而人生最终的归宿是生命中珍贵的情感(1分)还象征了母亲对我润物无声的精神引领,人生需要奋斗拼博,勇于走出舒适圈,又不能丢失珍贵的亲情与家的归宿。(2分)③凸显母亲不畏风雨,敢于拼博的精神。(1分)(评分说明:每点1分,给满4分为止)
11.(3分)我认为应编入“亲情”专栏。文章虽然写到了母亲敢于走出舒适圈奋斗拼博的过程,(1分),但最终母亲表达了当年对抗外婆,且将外婆留在老家的行为表达了愧疚之意,逐渐认识到亲情是人生最重要的归宿,本文的内容与主题都围绕“亲情”展开,因而更应归入“亲情”专栏。(2分)我认为应编入“成长”专栏,文章虽然写到了母亲最终意识到亲情的重要,(1分)但这正是母亲一路成长后获得的体验,年轻时总是更多地考虑自己事业与梦想,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认识到亲情的重要,这是生活教会母亲的感悟,尤其是在她又为人母,不舍得我离开自己的身边后,方才体会当外婆当年的落寞,因而,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悟最为动人,更应归入“成长”专栏。(2分)(评分说明:需回应不选另一个的理由,以及文章内容与主题与所选栏目的关系。)
12.(5分)材料一的观点是,传统社会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稳定拒绝流动。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正是这种基于一直不变的乡土社会的生命经验,让外婆习惯于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稳定,因而让她觉得安排女儿进工厂,就是最好的安排。材料二的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生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有人去探寻新的方法。母亲看到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合理,反叛意识不断增强。她不仅仅满足于有了一份工作而实现温饱的追求,而要走出家乡,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而与母亲产生矛盾。这正是传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现代的社会的表现。
13.(1分)C
14.(2分)B
15.(5分)答案示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以定远侯班超自比,不料此生竟会远宦万里之外。“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类比燕人秦人,表达亡国羁旅之人对故土故国的至深怀恋。“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比倡家、质子,自轻自贱,借此表达自己无法掌控命运,被迫任职,一再扣留不予归的愤怒、哀怨。“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直抒胸臆,呼应一二两句,表达年事已高,才智穷尽,事无所成,虚度一生的哀叹。(3分,任选3条分析,给3分)
16.(2分)(1)并列、并排 (2)举荐、推荐
17.(1分)C
18.(1分)D
19.(3分)A
20.(6分)高颎常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听取政事,那棵树没与其它树木排成整齐的行列,管理部门将要砍伐它。皇帝特别命令不要去除这棵树,而是用这棵树给后人看。高颎就像这样被皇帝看重。(评分说明:每、听事、不依行列、有司、特、示、见重……以上要点,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1.(4分)答案示例:(1)解释“文武大略,明达世务”的意思,既有军事才事,又有治国辅政的才能;对南北方的民情也有充分地了解。(1分)(2)他通过研究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启发高祖通过骚扰对方秋收的战术不断消耗陈国国力,是为“明达世务”。(3)他提供谋略,采用疑兵之计,不用强攻而用出其不意的战略攻陈,是为“武略”。(4)灭陈后,高颎为社稷稳固,斩了陈后主的亡国美人张丽华,有利于治理国家,是为有“文略”。(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第1点如果在后面分点表述中有解释也算正确。)
22.(3分)高祖重用人才,国家兴盛;隋炀帝荒淫无道,诛杀正直臣子,最终亡国。(1分)从这样的史实中,李世民看到了贤臣关系着国家的安危。作为君主应该重用公平正直、有治理才能的贤臣。(1分)同时以隋炀帝为戒,告诫自己不能只图安逸享乐。(1分)
23.(2分)B
24.(2分)D
25.(3分)C
26.(4分)应弟佛民之请,为其所建之芥堂写记。赞从前韶地文化兴盛,叹如今之衰落。阐发物有兴废,而道德文章不朽之理。与志同道合者相互勉励,以图在读书进德方面能够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