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0 15:00: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激素浓度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不能反映激素的分泌量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某校中学生集体观看了这个伟大的时刻,此时学生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收缩
B.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
C.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
D.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
3.(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不相符的是(  )
A.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B.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
C.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E表示羊摄入的能量,F代表羊的同化能量,则G、H可分别代表羊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4.(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列免疫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移植的器官被机体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在起作用
B.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C.HIV侵入人体后导致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机体不会分泌抗HIV的抗体
D.巴斯德制成的狂犬病疫苗的本质是曾寄生于兔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
5.(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依据动物细胞内的某些囊泡内容物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胰蛋白酶,则该细胞的分泌物都进入内环境
B.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表面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C.若为胰高血糖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D.若为细胞因子,则该细胞一定是细胞毒性T细胞
6.(2020·全国Ⅰ)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7.(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如图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S”形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状态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鲫鱼是微山湖中主要的鱼类之一,科学家曾经对微山湖鲫鱼的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新的K值
9.(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矮壮素是一种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矮壮素能抑制植物生长,使植株矮壮,间节缩短;促进植株分蘖(枝),增穗增产;可使叶片颜色加深,光合作用增强;也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矮壮素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B.矮壮素与赤霉素可表现为协同作用,施用矮壮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
C.矮壮素可能通过促进脱落酸的合成,进而促进植株增穗分蘖(枝)
D.矮壮素可能通过增加植物叶片气孔的数量,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10.(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
B.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D.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11.(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辽宁省东港市新农镇新农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油桃大棚、草莓大棚和滑子菇生产,生猪养殖、肉食鸡养殖也颇具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除虫、除草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
B.滑子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D.生态农业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1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变化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为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B.当植物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
C.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13.(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能直接忽略,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14.(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列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B.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D.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15.(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筹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
16.(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B.宽须蚁蝗的种群密度影响牧草产量,但其本身的数量变化也受牧草及其他蝗虫种群的影响
C.当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
D.据研究结果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需要重点防治
二、多选题
17.(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B.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某人长期熬夜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增多相关
D.熬夜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18.(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A.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B.K+外流会触发Ca2+通道打开,使胰岛B细胞兴奋
C.胰岛素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吸收利用葡萄糖
19.(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当干旱发生时,植物气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闭,并可将信息传递给周围其他植株。为探究是地上信息还是地下信息影响了气孔,某兴趣小组将3组长势一致的盆栽豌豆等距排列,第2组与第3组通过管道连接,化学信息可以通过管子进行交流,第1组与第2组的根部不联系。用高浓度甘露醇(高渗透压,模拟干旱)浇灌第2组,1h后测定各组的气孔导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气孔关闭,导致植物体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水分
B.该实验还应该在甘露醇溶液处理之前分别测定3组植物的气孔导度
C.若第①组气孔导度变化不大,②③组下降,说明可能通过地下信息传递
D.植物的生命活动除了受基因控制和激素的调节,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0.(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①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③表述类型
C.调查显示近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图③表述类型
D.比较图示三种年龄结构的类型,图①所示年龄结构的种群出生率最低
三、综合题
21.(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它的特点是传播快、隐匿性强、穿透力强。人体感染“奥密克戎”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主要是发热干咳、喉咙疼、身体肌肉酸痛等症状,少有感染者还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黏膜属于免疫系统保卫人体的第   道防线。在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这样可以   来防止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身体发热是由于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人体发热导致体温过高时要及时降温处理,主要原因是   。
(3)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   ,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4)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注射的新冠疫苗可剌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   ,从而使机体获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长期免疫力。
2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科学家对某个天然湖泊的能量进行分析,得出下表所示的数据(为了研究方便起见,这里将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表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
生物类型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作用消耗量 被分解者利用的总能量 输入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生产者 ① 96.3 12.5 62.8 293  
植食性动物 18.8 ② 12.6 29.3 1.5
肉食性动物 ③ 7.5 微量 无 5.0 0.3
请回答问题: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文字),这些能量是沿着   逐级流动的,且具有   的特点。表格中“①”、“②”、“③”处数值分别为   、   、   。
(2)植食性动物输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占其   (填“摄入量”、“同化量”或“净同化量”)的10%-20%。
23.(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中的CO2不断攀升。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应对未来高CO2浓度的环境条件下,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参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到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水环境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藻类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图示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可通过   形式返回无机碳系统,碳循环具有   特点。
(3)绿藻、褐藻、红藻分别分布于水体表层、中层、深层,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这种分布的意义是   。
24.(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中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   。结果如图甲,则调查该生态系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对个体较小、种群数量多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
(2)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   (填“等于0”或“不等于0”)。
(3)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   。
25.(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如图1为BR合成的调控机制。为探究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科研人员分别对野生型(PSN)和乙烯不敏感突变体(Nr,乙烯信号途径受损)外施BR处理,并检测番茄红素的含量,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   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   有机物。
(2)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I1被激活,   ,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胞内BR的合成受胞外BR的   调节。
(3)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据图2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4)实验结果   (支持/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酶的特性;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激素调节的特点
【解析】【解答】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而激素不行,A错误;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而抗体作用于相应的抗原,B错误;
C、血液中激素浓度受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反映激素分泌量的多少,C错误;
D、因为兴奋的产生与维持与Na+、K+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酶:(1)功能:催化作用。
(2)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激素:(1)功能:信息传递和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2)本质: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
(3)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学生在观看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观看这伟大时刻时,学生应该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A正确;
B、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分泌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B正确;
C、E摄入量=F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F同化量=G(或H)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或G)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当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综合和分析,从而引起产热增加,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会引起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血糖调节:
2、体液免疫:
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体温调节过程:
4.【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移植的器官被机体排斥,主要与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移植的器官有关,是细胞免疫在起作用,A正确;
B、病菌的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成分结构相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B正确;
C、HIV 最初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衣壳蛋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机体可以产生抗体消灭大部分病毒,但后期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各种感染机会增加,C错误;
D、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故巴斯德制成的狂犬病疫苗的本质是曾寄生于兔的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5.【答案】C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胰蛋白酶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而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浆细胞的作用是分泌抗体,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表面不含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受神经调节和血糖浓度的调节,因此胰岛A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D、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其他细胞也能产生细胞因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3、血糖调节:
6.【答案】D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7.【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①表示“S”型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种群能维持的数量,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若环境条件恶化,K值减小,A错误;
B、②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条件状态时,种群呈指数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 · λt,C正确;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未来很可能会增长,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8.【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前4年间λ>1,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C正确;
D、从第11年到12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
9.【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矮壮素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可能通过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的合成,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矮壮素能抑制植物生长,而赤霉素能促进植株增高,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B错误;
C、矮壮素能促进植株分蘖(枝),说明其能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而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故矮壮素可能通过抑制脱落酸的合成而发挥作用,C错误;
D、若矮壮素能通过增加植物叶片气孔的数量,会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植物的抗旱能力,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作用:
(1)生长素: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2)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3)乙烯:植物的各器官均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花、叶、果实的脱落。
(4)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5)脱落酸: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气孔的关闭,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鱼甲,因为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甲不被其它生物捕食,A正确;
B、小球藻属于低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根据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分析,鱼甲可以捕食鱼乙,同时两者都以河虾为食,所以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表得出的食物网:
11.【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除草、除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A正确;
B、滑子菇属于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生态农业群落中也同样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12.【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图中点纵坐标值是短期内种群出现的最大数量,但是曲线后期下降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a点纵坐标值大于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物理信息是指通过光、声、温度、湿度以及颜色、形状等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当植物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B正确:
C、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进而使食草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生物间的关系较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群落的结构相对简单,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13.【答案】C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如果忽略会使丰富度变小,故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正确;
C、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即食物网,当食物网中某生物消失后,其位置可能被同营养级的生物取代,A错误;
B、生态体统中的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正确;
C、化学信息是指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而植物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只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对其他生物无影响,C错误;
D、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外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
15.【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6.【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及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宽须蚁蝗以牧草为食,其种群密度会影响牧草的产量,而且宽须蚁蝗与其他蝗虫形成竞争关系(如竞争食物),因此宽须蚁蝗的种群数量不仅受到牧草的影响,也受到这些竞争者的影响,B正确;
C、由图可知,当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为5只/m2时,与密度为0时相比,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牧草产量有所提高,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需要重点防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17.【答案】A,C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不能感受到外界光照信号,所以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B正确;
C、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错误;
D、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都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
2、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等。
3、卵巢: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4、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18.【答案】A,C,D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分析图中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经过一系列的调节,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A正确;
B、图中当K+外流受阻时才会使细胞膜电位变化,促进Ca2+通道打开,Ca2+促进胰岛素的释放,B错误;
C、胰岛素是蛋白质,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方式为胞吐,胞吐过程中有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胰岛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吸收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葡萄糖通过转运蛋白进入胰岛B细胞后,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导致K+通道关闭,抑制K+外流,使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Ca2+内流,Ca2+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19.【答案】B,C,D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解析】【解答】A、植物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进而使得植物体光合速率下降,A错误;
B、干旱(高浓度甘露醇处理)会影响植物的气孔导度,因此实验还应该在甘露醇溶液处理之前分别测定3组植物的气孔导度,B正确;
C、若第①组气孔导度变化不大,②③组下降,说明可能通过地下信息影响的,因为②③利用地下管道连通,C正确;
D、该实验中模拟的环境是干旱,由此可见植物的生命活动除了受基因控制和激素的调节,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1、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的的窗口。
2、改变二氧化碳浓度:光照不变,二氧化碳供应减少暗反应减弱二氧化碳固定减弱,C3还原正常C3含量下降,C5含量上升NADPH、ATP增加,氧气产生量减少(CH2O)合成量减少。
20.【答案】A,B,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农业上利用性引诱剂降低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可能使害虫的年龄结构为①衰退型,A正确;
B、渔业生产中,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保护幼鱼,使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③增长型,B正确;
C、我国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③增长型,C正确;
D、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低,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高,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分析题图:①老年>成年>幼年,因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②成年>幼年>老年,因此出生率
死亡率,为稳定型。③幼年>成年>老年,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
21.【答案】(1)一;减少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答出“减少飞沫传播”即可)
(2)代谢产热(或有机物氧化分解);体温过高可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严重影响细胞代谢(或体温过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3)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
(4)记忆细胞和抗体(答出记忆细胞即可)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戴口罩有利于减少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所以在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2)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体温过高会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严重影响细胞代谢,所以人体发热导致体温过高时要及时降温处理。
(3)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4)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注射的新冠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剌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从而使机体获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长期免疫力。
【分析】1、非特异系统免疫:(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附属结构。(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
3、水盐平衡调节:
22.【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68.3;2.1;12.6
(2)同化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表格中“①”为生产者的净同化量=12.5+62.8+293=368.3[ J/(cm2.a) ];“②”表示植食性动物被分解者利用的总能量=62.8-18.8-12.6-29.3=2.1[ J/(cm2.a) ];“③”表示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植食性动物输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12.6[ J/(cm2.a) ]。
(2)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因此植食性动物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一般占其同化量的10%~20%。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源头:太阳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5)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23.【答案】(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CO2、CO32-、HCO3-;物质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
(3)显著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分析图示可知,该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可通过CO2、CO32-、HCO3 -形式返回无机碳系统,故可知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的特点。
(3)绿藻、褐藻、红藻分布于不同水层,主要影响因素是光质不同,这种垂直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2)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3)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24.【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随机取样;S0m2;目测估计法
(2)不等于0
(3)(次生或群落)演替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该方法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由图1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答案为:S0最好。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小、种群数量多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2)图2中,在t2时刻甲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等于0。
(3)该区域中的生物各类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其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该种演替为次生演替。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分析图2:t1时,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t2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2~t3时,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5.【答案】(1)作用;微量
(2)抑制BIN2的活性,BZR1降解降低,使BZR1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抑制BR合成;反馈
(3)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
(4)不支持;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由于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即油菜素甾醇是一种植物激素。
(2)图中信息显示,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I1被激活,进而抑制BIN2的活性,促进BZR1降解失活,而BZR1能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BR合成,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胞内BR的合成受胞外BR的反馈调节。
(3)图2实验结果显示,外施BR的情况下,无论野生型还是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体内番茄红素的含量均上升,且随着处理后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乙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显然可以得出BR能促进番茄红素积累的结论。
(4)实验结果显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尽管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表现出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的结果,显然该结果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油菜素甾醇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作用是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激素浓度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不能反映激素的分泌量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D
【知识点】酶的特性;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激素调节的特点
【解析】【解答】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而激素不行,A错误;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而抗体作用于相应的抗原,B错误;
C、血液中激素浓度受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反映激素分泌量的多少,C错误;
D、因为兴奋的产生与维持与Na+、K+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酶:(1)功能:催化作用。
(2)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激素:(1)功能:信息传递和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2)本质: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
(3)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某校中学生集体观看了这个伟大的时刻,此时学生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收缩
B.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
C.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
D.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学生在观看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观看这伟大时刻时,学生应该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不相符的是(  )
A.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B.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
C.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E表示羊摄入的能量,F代表羊的同化能量,则G、H可分别代表羊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A正确;
B、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分泌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B正确;
C、E摄入量=F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F同化量=G(或H)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或G)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当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综合和分析,从而引起产热增加,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会引起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血糖调节:
2、体液免疫:
3、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体温调节过程:
4.(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列免疫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移植的器官被机体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在起作用
B.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C.HIV侵入人体后导致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机体不会分泌抗HIV的抗体
D.巴斯德制成的狂犬病疫苗的本质是曾寄生于兔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移植的器官被机体排斥,主要与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移植的器官有关,是细胞免疫在起作用,A正确;
B、病菌的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成分结构相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B正确;
C、HIV 最初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衣壳蛋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机体可以产生抗体消灭大部分病毒,但后期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各种感染机会增加,C错误;
D、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故巴斯德制成的狂犬病疫苗的本质是曾寄生于兔的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5.(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依据动物细胞内的某些囊泡内容物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为胰蛋白酶,则该细胞的分泌物都进入内环境
B.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表面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C.若为胰高血糖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D.若为细胞因子,则该细胞一定是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C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胰蛋白酶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而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浆细胞的作用是分泌抗体,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表面不含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受神经调节和血糖浓度的调节,因此胰岛A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D、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其他细胞也能产生细胞因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3、血糖调节:
6.(2020·全国Ⅰ)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7.(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如图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S”形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状态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①表示“S”型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种群能维持的数量,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若环境条件恶化,K值减小,A错误;
B、②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条件状态时,种群呈指数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 · λt,C正确;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未来很可能会增长,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8.(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鲫鱼是微山湖中主要的鱼类之一,科学家曾经对微山湖鲫鱼的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新的K值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前4年间λ>1,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C正确;
D、从第11年到12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
9.(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矮壮素是一种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矮壮素能抑制植物生长,使植株矮壮,间节缩短;促进植株分蘖(枝),增穗增产;可使叶片颜色加深,光合作用增强;也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矮壮素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B.矮壮素与赤霉素可表现为协同作用,施用矮壮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
C.矮壮素可能通过促进脱落酸的合成,进而促进植株增穗分蘖(枝)
D.矮壮素可能通过增加植物叶片气孔的数量,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矮壮素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可能通过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的合成,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矮壮素能抑制植物生长,而赤霉素能促进植株增高,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B错误;
C、矮壮素能促进植株分蘖(枝),说明其能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而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故矮壮素可能通过抑制脱落酸的合成而发挥作用,C错误;
D、若矮壮素能通过增加植物叶片气孔的数量,会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植物的抗旱能力,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作用:
(1)生长素: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2)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3)乙烯:植物的各器官均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花、叶、果实的脱落。
(4)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5)脱落酸: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气孔的关闭,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
10.(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
B.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D.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鱼甲,因为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甲不被其它生物捕食,A正确;
B、小球藻属于低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根据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分析,鱼甲可以捕食鱼乙,同时两者都以河虾为食,所以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表得出的食物网:
11.(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辽宁省东港市新农镇新农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油桃大棚、草莓大棚和滑子菇生产,生猪养殖、肉食鸡养殖也颇具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除虫、除草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
B.滑子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D.生态农业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除草、除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A正确;
B、滑子菇属于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生态农业群落中也同样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1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变化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为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B.当植物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
C.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图中点纵坐标值是短期内种群出现的最大数量,但是曲线后期下降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a点纵坐标值大于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物理信息是指通过光、声、温度、湿度以及颜色、形状等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当植物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B正确:
C、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进而使食草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生物间的关系较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群落的结构相对简单,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13.(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能直接忽略,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答案】C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如果忽略会使丰富度变小,故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正确;
C、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4.(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下列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B.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D.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即食物网,当食物网中某生物消失后,其位置可能被同营养级的生物取代,A错误;
B、生态体统中的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正确;
C、化学信息是指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而植物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只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对其他生物无影响,C错误;
D、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外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
15.(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筹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6.(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B.宽须蚁蝗的种群密度影响牧草产量,但其本身的数量变化也受牧草及其他蝗虫种群的影响
C.当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
D.据研究结果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需要重点防治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及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宽须蚁蝗以牧草为食,其种群密度会影响牧草的产量,而且宽须蚁蝗与其他蝗虫形成竞争关系(如竞争食物),因此宽须蚁蝗的种群数量不仅受到牧草的影响,也受到这些竞争者的影响,B正确;
C、由图可知,当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为5只/m2时,与密度为0时相比,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牧草产量有所提高,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需要重点防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二、多选题
17.(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B.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某人长期熬夜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增多相关
D.熬夜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答案】A,C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不能感受到外界光照信号,所以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B正确;
C、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错误;
D、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都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
2、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等。
3、卵巢: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4、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18.(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A.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B.K+外流会触发Ca2+通道打开,使胰岛B细胞兴奋
C.胰岛素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吸收利用葡萄糖
【答案】A,C,D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分析图中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经过一系列的调节,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A正确;
B、图中当K+外流受阻时才会使细胞膜电位变化,促进Ca2+通道打开,Ca2+促进胰岛素的释放,B错误;
C、胰岛素是蛋白质,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方式为胞吐,胞吐过程中有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胰岛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吸收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葡萄糖通过转运蛋白进入胰岛B细胞后,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导致K+通道关闭,抑制K+外流,使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Ca2+内流,Ca2+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19.(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当干旱发生时,植物气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闭,并可将信息传递给周围其他植株。为探究是地上信息还是地下信息影响了气孔,某兴趣小组将3组长势一致的盆栽豌豆等距排列,第2组与第3组通过管道连接,化学信息可以通过管子进行交流,第1组与第2组的根部不联系。用高浓度甘露醇(高渗透压,模拟干旱)浇灌第2组,1h后测定各组的气孔导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气孔关闭,导致植物体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水分
B.该实验还应该在甘露醇溶液处理之前分别测定3组植物的气孔导度
C.若第①组气孔导度变化不大,②③组下降,说明可能通过地下信息传递
D.植物的生命活动除了受基因控制和激素的调节,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B,C,D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解析】【解答】A、植物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进而使得植物体光合速率下降,A错误;
B、干旱(高浓度甘露醇处理)会影响植物的气孔导度,因此实验还应该在甘露醇溶液处理之前分别测定3组植物的气孔导度,B正确;
C、若第①组气孔导度变化不大,②③组下降,说明可能通过地下信息影响的,因为②③利用地下管道连通,C正确;
D、该实验中模拟的环境是干旱,由此可见植物的生命活动除了受基因控制和激素的调节,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1、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的的窗口。
2、改变二氧化碳浓度:光照不变,二氧化碳供应减少暗反应减弱二氧化碳固定减弱,C3还原正常C3含量下降,C5含量上升NADPH、ATP增加,氧气产生量减少(CH2O)合成量减少。
20.(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①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③表述类型
C.调查显示近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图③表述类型
D.比较图示三种年龄结构的类型,图①所示年龄结构的种群出生率最低
【答案】A,B,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农业上利用性引诱剂降低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可能使害虫的年龄结构为①衰退型,A正确;
B、渔业生产中,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保护幼鱼,使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③增长型,B正确;
C、我国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③增长型,C正确;
D、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低,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高,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分析题图:①老年>成年>幼年,因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②成年>幼年>老年,因此出生率
死亡率,为稳定型。③幼年>成年>老年,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
三、综合题
21.(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它的特点是传播快、隐匿性强、穿透力强。人体感染“奥密克戎”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主要是发热干咳、喉咙疼、身体肌肉酸痛等症状,少有感染者还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黏膜属于免疫系统保卫人体的第   道防线。在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这样可以   来防止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身体发热是由于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人体发热导致体温过高时要及时降温处理,主要原因是   。
(3)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   ,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4)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注射的新冠疫苗可剌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   ,从而使机体获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长期免疫力。
【答案】(1)一;减少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答出“减少飞沫传播”即可)
(2)代谢产热(或有机物氧化分解);体温过高可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严重影响细胞代谢(或体温过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3)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
(4)记忆细胞和抗体(答出记忆细胞即可)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戴口罩有利于减少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所以在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2)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体温过高会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严重影响细胞代谢,所以人体发热导致体温过高时要及时降温处理。
(3)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剧烈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4)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注射的新冠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剌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从而使机体获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长期免疫力。
【分析】1、非特异系统免疫:(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附属结构。(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
3、水盐平衡调节:
2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科学家对某个天然湖泊的能量进行分析,得出下表所示的数据(为了研究方便起见,这里将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表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
生物类型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作用消耗量 被分解者利用的总能量 输入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生产者 ① 96.3 12.5 62.8 293  
植食性动物 18.8 ② 12.6 29.3 1.5
肉食性动物 ③ 7.5 微量 无 5.0 0.3
请回答问题: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文字),这些能量是沿着   逐级流动的,且具有   的特点。表格中“①”、“②”、“③”处数值分别为   、   、   。
(2)植食性动物输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占其   (填“摄入量”、“同化量”或“净同化量”)的10%-20%。
【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68.3;2.1;12.6
(2)同化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表格中“①”为生产者的净同化量=12.5+62.8+293=368.3[ J/(cm2.a) ];“②”表示植食性动物被分解者利用的总能量=62.8-18.8-12.6-29.3=2.1[ J/(cm2.a) ];“③”表示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植食性动物输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12.6[ J/(cm2.a) ]。
(2)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因此植食性动物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一般占其同化量的10%~20%。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源头:太阳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5)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23.(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中的CO2不断攀升。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应对未来高CO2浓度的环境条件下,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参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到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水环境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藻类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图示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可通过   形式返回无机碳系统,碳循环具有   特点。
(3)绿藻、褐藻、红藻分别分布于水体表层、中层、深层,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这种分布的意义是   。
【答案】(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CO2、CO32-、HCO3-;物质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
(3)显著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分析图示可知,该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可通过CO2、CO32-、HCO3 -形式返回无机碳系统,故可知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的特点。
(3)绿藻、褐藻、红藻分布于不同水层,主要影响因素是光质不同,这种垂直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2)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3)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24.(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中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   。结果如图甲,则调查该生态系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对个体较小、种群数量多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
(2)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   (填“等于0”或“不等于0”)。
(3)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   。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随机取样;S0m2;目测估计法
(2)不等于0
(3)(次生或群落)演替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该方法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由图1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答案为:S0最好。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小、种群数量多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2)图2中,在t2时刻甲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等于0。
(3)该区域中的生物各类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其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该种演替为次生演替。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分析图2:t1时,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t2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2~t3时,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5.(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如图1为BR合成的调控机制。为探究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科研人员分别对野生型(PSN)和乙烯不敏感突变体(Nr,乙烯信号途径受损)外施BR处理,并检测番茄红素的含量,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   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   有机物。
(2)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I1被激活,   ,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胞内BR的合成受胞外BR的   调节。
(3)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据图2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4)实验结果   (支持/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理由是   。
【答案】(1)作用;微量
(2)抑制BIN2的活性,BZR1降解降低,使BZR1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抑制BR合成;反馈
(3)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
(4)不支持;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由于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即油菜素甾醇是一种植物激素。
(2)图中信息显示,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I1被激活,进而抑制BIN2的活性,促进BZR1降解失活,而BZR1能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BR合成,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胞内BR的合成受胞外BR的反馈调节。
(3)图2实验结果显示,外施BR的情况下,无论野生型还是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体内番茄红素的含量均上升,且随着处理后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乙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显然可以得出BR能促进番茄红素积累的结论。
(4)实验结果显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尽管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表现出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的结果,显然该结果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油菜素甾醇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作用是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