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6 16:40:41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
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
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
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性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
(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入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就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
B.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
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元朝开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
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式化,方能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
C.受政治环境影响,山水画领导权元时落入士大夫手中,“文人画”才正式确立,这和材料一的说法并不矛盾。
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心闲咏,不在象与声。”
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
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4分)
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题(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看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 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敲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潴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 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幵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到了他。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8.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9.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 ”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徵固执/ 以为不可不肯署/ 敕至于数四上/ 怒召而让之/ 曰中男壮大者乃奸/ 民诈妄以避征役/ 取之何害/ 而卿固执至此/
B.魏徵固执以为/ 不可不肯署/ 敕至于数四/ 上怒/ 召而让之/ 曰中男壮大者乃奸/ 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 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 不肯署敕/ 至于数四/ 上怒/ 召而让之曰/ 中男壮大者/ 乃奸民诈妄/ 以避征役/ 取之何害/ 而卿固执至此/
D.魏徵固执以为不可/ 不肯署敕至/ 于数四上/ 怒召而让之曰/ 中男壮大者乃奸民/ 诈妄以避征役/ 取之何害/ 而卿固执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译文: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译文: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6小题。
青 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形,蜿蜒多姿,表达了诗人初次来此的欣喜之情。
B.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借清川的淡泊来凸显自己淡泊恬静、闲逸超脱的内心世界,心境、物境在这里融合为一。
C.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对青溪的喜爱和意欲归隐的想法。
D. 这首诗的风格自然、清淡、素雅,诗人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16. 诗歌最后四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具体表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当有人问郭橐驼为何能把种树好,他先是谦虚,后概括自己只是做到了 , 。
(2)《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慨叹自己只能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于国事无补,真是无聊而可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往扁平化、低互动的展览形式已经不足以激发大众兴趣,因而“新媒体艺术”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形成一种________的时尚风潮。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出等活动________,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情趣。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到当前的目标情境中并感到愉悦和满足,甚至忘记真实世界;而沉浸式体验,________,就是通过集成大量技术、智慧和创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高价值经历。它一方面集成了大量前沿科技成果,如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搭建了沉浸式体验的结构和形态;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沉浸式体验所提供的,既有以视觉、听觉等为主的感官体验,也有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还有追求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是一次集多种媒介和各种视听效果于一体、全方位作用于身心的难忘经历。事实证明,( )。这种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状态,恰恰是沉浸式体验正在努力追求科技与人文________的完美效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独树一帜 应运而生 顺理成章 珠联璧合
B. 别具一格 因势利导 顺理成章 怀瑾握瑜
C. 别具一格 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 珠联璧合
D. 独树一帜 因势利导 顾名思义 怀瑾握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的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B. 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C. 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D. 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既融入感官体验又融入情感、精神体验的活动,能够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
B. 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如果仅仅依靠感官体验或者情感、精神体验,就无法创造
C.感官体验与情感、精神体验即使能融为一体,也不能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
D. 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离不开感官体验与情感、精神体验三者融为一体的活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___①___,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___②___,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___③___。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手庞龙表示:我不想再为迎合大众口味去唱自己不喜欢的歌,我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喜欢我的人就来听,不喜欢的人遗忘我就好。
作家梁晓声如是说: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04考试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5小题、19分)
1.A(张冠李戴)2.C(A曲解文意,B表述绝对,D已然未然)3.A(强调书法对文人画的价值)
4.①对比论证,(1分)将文人画创造出的“绝对空间”和物理学“绝对空间”概念进行比较,鲜明论证文人画旨归在于脱离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1分)
②引用论证,(1分)通过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了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的观点,极具权威性、说服力。(1分)
①“气韵”是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境界和兴味。②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气韵动”的美学原则,淡化形似与写实,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③画面不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追求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6分,每点2分)
文学类文本
6、C没有刺激,不是悄悄 7、B不是语言描写,是心理独白,是心理活动描写
8.①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②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 ③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9.①“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 ②“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③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10.C “不可”是“固执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上怒”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C “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表述错误,正确表述: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帝王并不都是只有一个年号,在位中途也有改年号的现象。
12.A B项,“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C项,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D项,张冠李戴,“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错误。由原文“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可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由此可知,是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而不是“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
13.(1)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不同的原因。
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14.启示:(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3)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解析:“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意思是: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语句强调要以人为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时时反省自己,弥补不足。
参考译文: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 ”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 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不同的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 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古代诗歌阅读
A “表达了诗人初次来此的欣喜之情”错误,“每逐”,指每次去追逐,说明诗人不止一次来此。
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1)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青溪更让人忘忧。诗人借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2)用典。“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提到垂钓典故即可),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
17、(1)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C试题分析:(1)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此处根据语境,应选“别具一格”。(2)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此处用于“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出等活动”,应选“应运而生”。(3) 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根据语境,这里应选用“顾名思义”。(4)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珠联璧合”。
19.D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而非“修改恰当的一项”。原句有三处语病:(1)“围绕主题性的空间造境为关键”句式杂糅;(2)“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之中”前面缺少“让”。(3)B项“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介宾短语的宾语残缺,应当与前半句中的“空间造境”在语意上形成照应,应当改为“通过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A、C两项同时存在第(1)(2)种错误。A、B两项存在第(3)种错误。
20.A试题分析:B项侧重点“就无法创造”、D项侧重点“离不开感官体验与情感、精神体验三者融为一体的活动”,与括号后面“这种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状态”不连贯。C项“也不能创造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语意与前后文相悖。根据上下文“沉浸式体验所提供的,既有以视觉、听觉等为主的感官体验,也有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还有追求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和“这种令人倾情投入的心流状态”,A项最恰当。
21.①其实就是靛蓝 ②不能溶于水 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每答对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