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社 戏
鲁 迅
情境导入
“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2.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3.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文本解读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背景链接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的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并把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基础知识
归省 吁气 行辈 撺掇
凫水 怠慢 潺潺 蕴藻
家眷 旺相 纠葛 渔父
hánɡ
dài
cuān
fú
chán
wēn
juàn
xū
fǔ
xiànɡ
jiū
xǐnɡ
基础知识
絮叨:
撺掇:
行辈:
自失:
弥散:
翻来覆去地说。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扩散,布满。
辈分。
屹立:
疏疏朗朗:
扫兴:
纠葛: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形容稀疏的样子。
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结合标题,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为何要安排得有详有略?
盼看
去看 社戏
怀念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
月夜归航
初步感知
精读析文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1.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精读析文
3.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精读析文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分析人物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分析人物
(4)归航偷豆时认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5)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事情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纯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纯朴、好客、热诚)
景物描写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
2.写出了小朋友们行船之快。
1.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
拔、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品味语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并写得带有童话色彩。
2.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3.从描写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发热情好客、纯朴、无私的性格特点。
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纯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结构梳理
平桥乐事
去赵庄看社
戏的全过程
六一公公送豆
社
戏
戏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头看戏(14—21)
归航偷豆(22—30)
开端
发展
(情节)
结局
尾声
再没有吃到……看到……
(1—3)
(4—30)
(31—39)
(40)
拓展出文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青翠而亮丽。
童年的美,是牵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里寻觅月亮,温馨而浪漫。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以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爱心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布置作业
1.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2.情境练笔: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片段,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
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可以描写春天的花,也可以描写秋天果园里丰收的景象。(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