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凶(mǐn) 祚薄(zuò)
终鲜兄弟(xiǎn) 期功强近(jī) 床蓐(rù)
洗马(xiǎn) 猥以微贱(wěi) 逋慢(bū)
日笃(dǔ) 拔擢(zhuó) 优渥(wò)
矜育(jīn) 盘桓(huán) 茕茕孑立(qióng)
二、辨识通假
(1)零丁孤苦(“零丁”同“伶仃”,孤独的样子)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僮”同“童”)
三、一词多义
(1)息
(2)见
(3)薄
(4)于
(5)以
四、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
(2)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上)
(4)无以终余年(使动用法,使……结束)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上闻)
(8)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使动用法,使……终了)
(9)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五、古今异义
(1)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2)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今义:不可以。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古义:流星。
今义:微小的光。
(4)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说给人,让人知道。
(5)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身心劳苦。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前往,这里指赴京就职。
今义:迅速地跑。
六、文言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婴”语意上表被动)
译文:而祖母刘氏多年被疾病缠绕。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星火”置于形容词“急”之后)
译文:州官登门催赶,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句,宾语“是”置于介词“以”之前)
译文:因此,我的一点私心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奉养而远远地离开她。
(4)臣少仕伪朝。(省略句,“仕”与“伪朝”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我年轻时在伪朝做官。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陛下”置于动词“尽节”之后)
译文:(这样看来)我对陛下尽忠的日子还长。
(6)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无标志判断)
译文:现在我是亡国的卑贱的俘虏。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固定句式,“无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文:我没有祖母,没有办法活到今日。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表
表,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作“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李密的《陈情表》都是表文的代表作品。
[文本鉴赏]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该文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孝心 ②先尽孝后尽忠
任务一 梳理文章思路
1.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是叙事,后两段是说理求情。叙事部分把矛盾摆在皇帝面前: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而朝廷诏命特下,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第三段重在说理——自己解决矛盾之理:朝廷倡导孝道,祖母正是“无臣,无以终余年”,需要自己尽孝道的时候。第四段据第三段之理,着重陈情——“愿乞终养”之情。
任务二 分析说理艺术
2.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诉说苦难的身世——六月失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第二,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养大孙子,孙子成人之后,力辞多次征召,苦求允许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第三,如实告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辞官奉养正是遵循皇帝倡导的孝道。第四,力避名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
3.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原因,要求合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第二个原因,言辞恳切。“愿乞”“矜愍”“听臣微志”“明知”“共鉴”。第三个原因,心诚志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任务三 品味语言
4.作为一篇表文,作者在用词上是如何做到委婉含蓄、恭敬得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②作为前朝旧臣,作者面对司马氏集团,在陈表时,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猥以微贱”“犬马怖惧”“谨拜表以闻”等,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晋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
5.体味“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几组四字短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切”“峻”“责”“逋”“慢”,形象地刻画了晋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这几个短句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
任务四 对文本个性化解读
6.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二)是为自己找借口。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的,内部矛盾重重。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以一亡国之臣的身份,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李密只好抓住“孝”字大做文章,从悲苦命运谈起,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一、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呱呱而泣(ɡū) 扃牖(jiōnɡ) 异爨(cuàn)
阖门(hé) 垣墙(yuán) 长号(háo)
老妪(yù) 迨(dài) 珊珊可爱(shān)
象笏(hù) 偃仰(yǎn) 先妣(bǐ)
二、一词多义
(1)归
(2)得
(3)置
(4)每
(5)当
(6)为
(7)所
三、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阁子北面)
(4)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5)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6)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
四、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三五之夜
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
五、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无标志词)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即“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异于前,即“于前异”)
译文:形式与过去稍有不同。
(5)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立于兹,即“于兹立”)
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
(7)以当南日。(省略句)
译文: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8)语未毕,余泣。(省略句)
译文:(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
(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得不焚”包含被动)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
六、文白对译
…………
[资料链接]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仕途并不顺利,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此读书讲道20余年,学生常数百人,世称“震川先生”。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取得较高的成就。他与王慎
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他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记事,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
[文本鉴赏]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偃仰啸歌 ②悲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
1.文中主要记叙和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首先描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景致变化,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轩中读书怡然自得的情趣,透着一个“喜”字。再叙述了“亦多可悲”统摄下的三件事:叔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揭示了悲的表象;老乳母深情回忆母亲疼爱儿子,勾起对先母的追念,作者又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的情景,这两件事是悲情的深化。而后作者又简述了自己闭门苦读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情况,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补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2.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项脊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 特点 文本语句 手法
修葺前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①对比手法,修葺前后的对比; ②以动衬静,以“万籁有声”“小鸟时来啄食”等衬托环境的幽雅寂静
破旧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 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 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在文章的前四段中,即文章的主体部分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多可喜”照应第一段;“亦多可悲”引起并概括了下文所要写的内容。
任务二 鉴赏表达技巧
4.文中较多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来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写妻子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及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真切地表现出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情感。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情动人,贵在情真
《陈情表》这篇文章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情”字,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项脊轩志》以真实的细节显深情,情真意切。写分家之事精选“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以表现家庭的衰败;写慈母之爱精选叩门扉问饥寒的情景:“儿寒乎?欲食乎?”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精选其赠象笏时的言语,以表现祖母的关怀和期望;写妻子则抓其动作,尤其是庭中枇杷树,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势。
2.写法指导
以情动人“五诀窍”
文以情动人,贵在情真,情真方能动人。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感情真挚呢?
(1)符合客观,情感真实。文章的材料要真实,虽然创作允许虚构,但不能为了博得别人的可怜、同情而胡编乱造。换言之,材料不能失真,不能矫揉造作,要合乎情理,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
(2)融入个体,情感浓郁。文章要表达出个人的情感体验,至少必须感动自己,通过自我的感动,抒发浓郁的情感。
(3)融入细节,细节传情。情感的寄托和表达需要载体,而细节则是情感的极好的载体。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更好地显现人情美、人性美。
(4)渲染氛围,注意蓄势。就生活中的寻常琐事或摄取文史人物而成篇,从选材“新”这个角度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能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写景中讲究烘托映衬,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就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5)升华主题,扩展情感。对一事一物的情感,应该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法推而广之,把局限在狭小的个人范围内的情感扩展到对民族、社会的情感上。
3.迁移运用
请根据你所熟悉的生活写一个片段,要求表达真挚的情感,注意使用上面提供的表现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从此,我天天到她那儿买茶蛋。时间久了,知道她下了岗,她的女儿和我一样大。“阿姨,家住那么远,为什么到这儿卖茶蛋?”有一次我问她。她苦涩地笑着,那又红又肿的手无意识地将锅上的盖子压了又压。“女儿在家门口上学,不方便。”我剥茶蛋的手停了下来,害怕一开口,眼泪就会掉下来。“孩子总是不了解生活……”她看着我,像对她的女儿。
“我女儿从不把我煮给她的茶蛋带到学校吃,你也是在路上就着风把它吃掉的吧?”她仿佛早洞察了我的心思,却只是轻轻地笑了笑,催促我上路。我将茶蛋揣在大衣兜里,一刻不停留地逃走了。原来她知道!茶蛋在大衣里慢慢散着热,我忽然想把它们拿到班里,让吃汉堡的同学看看这“老掉牙”的东西。这才是“最生活”的东西——外皮苦涩而坚硬,里面却热气腾腾,燃烧着我的心。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艾。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李密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奴,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他十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新君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
【应用角度】 “孝”“亲情”“美德”“感恩”等。
2.素材应用
施恩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感谢,真正施恩的人会忘记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感恩于心不是获得恩惠后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得到好处后的装腔作势,真正感恩于心的人会将恩惠藏在心底,日后慢慢回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诸葛孔明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孝子李密为报祖母养育之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们的感恩来自内心,他们是在谨记别人给予的恩惠后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的。然而,当今社会有一些人不懂得感恩。感恩于心不仅是古圣先贤所崇尚的,也应该是我们当代人所要继承和发扬的。
二
1.素材积累
项脊轩这间书房,悲喜交集,回响着先妣“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讯;见证着先大母“他日汝当用之”的疼爱与鞭策;萦绕着与妻子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的甜美。小小项脊轩,浓浓亲情长。全文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应用角度】 “亲情”“睹物思人”“情随事迁”等。
2.素材应用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它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它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它的窄小且简朴。每每翻开那溢满馨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之感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与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而又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它,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积文化常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9个月,小功服丧5个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刺史:官职。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即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13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秀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为茂才。后来“秀才”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3.死当结草
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他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遂用“结草”代指报恩。
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旧时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饭馆等的字号。
5.顷之,持一象笏至
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6.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选自《孝经·开宗明义章》)
[古文今译]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此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大雅》篇中说过:‘怎么能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的美德啊!’”
[知行启迪]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良好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