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一语文
本试卷共3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共24分)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4分)
bì( )益 瑕cī( ) juān( )刻 zèng( )亮
2、将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4分)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亭亭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16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你,北大,两年里积瓒下来的那么多话,竞全部悄悄沉垫了下来。
在那个健美班内,绝大多数是来减肥的,他们翻滚、举扛铃,脸色十分苦恼。唉,这么拼命干吗,像电视台聘请他们上银屏当节目主持人似的。
3、默写古诗文并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10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赤壁》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 王湾《______________》
(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 苏轼《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舟求剑》
4、班级组织开展“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编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为小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称,并设计三个栏目拟定栏目名称。(2分)
小报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日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4分)
(1)文中节选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乔和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在这个属于自己的领地里,一切都充满着永无止境的新奇与欢乐,为什么?请简述理由
(2)你认为汤姆在洞中历险中有怯懦失望的心理吗?请简述理由。
(3)《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赞扬了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心灵,鞭挞了______________的贪婪和凶残。
第二部分(共36分)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9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 怡然称快 B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庞然人物 徐喷以烟
C 项为之强 D 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二虫尽为所吞 而二虫尽为所吞
7、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1分)
A 观之正浓 B 物外之趣 C 项为之强 D 昂首观之
8、文章中一些动词准确、生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写出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的迅速、准确。请你再找出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2分)
9、幼年的“我”为什么能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并能“怡然自得”?(2分)
阅读《晏子为齐相》,完成第10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回,其妻请往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往也。”其后夫自损抑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⑧往: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10、翻译句子。(4分)
(1)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往也。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阅读《社戏》选文,完成11-14题。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叉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幔,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务大自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甲、乙的主要内容。(2分)
1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有人认为这句话中的“淡黑的”色彩,“踊跃的铁的兽脊”的形容破坏了当时的环境气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3分)
13、甲文中“然而又自失起来”,结合语境,说说“我”“自失”的原因是什么?(2分)
14、乙文中“回望”这个动作表现了“我”什么心理?文章结尾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结合全文说说这社戏真值得“我”“回望”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胡杨树
肖复兴
①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而热血沸腾。真的,平淡的生活中,很难有这祥的人与事,让我能够如此激动以至血液中腾起炽烈的火焰,更别说司空见惯的被污染的大气层玷污得灰蒙蒙的树了。这样的树却让我精神一振,一下子涌出生命本有的那种铺天卷地推枯拉朽的力量来。
②这便是胡杨树!
③这样的树只有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站在清冽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④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做着动人心魄的对比。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晨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⑤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吗?一亿三千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叶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腰枝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雪花的棕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
⑥胡杨!只有胡杨挺立在塔里木河河畔,四十公里方阵一般,横空出世,威风凛凛。无风时,它们在阳光下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犹如静禅,仪态万千犹如根雕——世上永远难以匹敌的如此巨大苍莽而诡谲的根雕。它们静观世上风云变化,日落日出,将无限心事埋在心底。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
⑦劲风掠过时,它们纷披的枝条抖动着,如同金戈铁马呼啸而来,如同惊涛骇浪翻卷而来。它们狂放不羁地啸叫,它们让世界看到的是男儿心是英雄气是泼墨如云的大手笔,是世上穿戴越来越花哨却越来越难遮掩单薄的人们所久违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⑧远处望去,它们显得粗糙,近乎梵高笔下的矿工速写和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但它们都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每一棵树都犹如从奥林匹亚山擎着火把向你奔来的古希腊男子汉。
⑨走近处看,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皱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兵雷的奖章。每一棵树的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每一棵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
⑩这样的树,饱经沧桑,参悟人生。它们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坚定的信念写在枝条,把要倾吐的一切付与飞沙走石与日月星辰。这样的树,永远不会和大都市用旋转喷水龙头浇灌的树、豪华宴会厅中被修剪得平整犹如女人刚剪过发的树雷同。
(11)我会永远珍惜并景仰这种树!我摘下几片胡杨树叶带回北京,那是儿子专门嘱咐我带给他的。树叶很小,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如同锈的痕迹,比柳树叶还要窄、短,甚至丑陋。但儿子说北京没有这种树。是的,北京没有。
15、作者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树”,作者认为这样的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概括。(3分)
16、第⑥段说“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从文中看,作者“咀嚼和思考”出了什么?请分条作答。(4分)
17、文章结尾说“是的,北京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从下列鉴赏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写一段鉴赏文字,要求:①所选角度至少举出两例加以分析;②不少于40字。(3分)
(1)妙用比喻 (2)善用对比
第三部分(共40分)
19、作文: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