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刿论战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4 20:4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曹刿论战》导学案
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
自学促能力形成 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抓住它就是赢得胜利。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积累文言实词,重点虚词,朗读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映衬的手法。
3.学习课文材料详略安排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
预习提示:
了解《左传》及历史散文体例。
掌握生字读音,读准节奏、语调,准确翻译课文。
以事件发展为序概括本文情节。
4. 肉食者: 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肉食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在此借指有权位的人。
预习检测
1.《左传》又称 或 是记载 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史书,旧传为 所作。
2.注音:
曹刿 孚 间 帛
夫战 徧 穈
3.以事件发展为序概括本文情节。
、 、 。
探究一:诵读课文,感知文意。(第一课时)
1.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①重点实词:伐 间 专 安 加 孚 福
②通假字:“徧”通“遍”遍及、普遍。
③古今异义词:鄙 牺牲 狱 可以 忠 情 信
2.分角色熟练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用恰当的语气朗读,恰当断句。)
3.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什么样的品质?

5.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展示方案提示:板书展示、问答、分角色诵读pk
探究二: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积累疑难点。


展示方案提示:1.参照课下注释,解释句中关键词,理顺句意,积累疑点组内交流。
(谨记:切不可对照译文一字一句地看。)
2.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
探究三: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
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3. 文中曹刿和庄公谁是中心人物?各自是什么形象?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4、作者为了使曹刿的形象鲜明,运用了什么手法?

展示方案提示:问答方式、表演+讲解。 探究四:理解课文主旨,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本文着重表现什么内容?

2.本文用极简约的文字写出了战争的全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综合全文看,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方案提示:板书+讲解、口头答问的方式。
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2、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能再举出两个这样的战例吗?

本课总结:(教师或科代表)
课 后 训 练 案
一、基础知识。
1.解释词义:
鼓 驰 轼 逐 败绩
再 盈 克 穈 夫大国难测也
2.解释同一词的不同词义:
齐师伐我( ) 弗敢加也( )
伐 加
伐竹取道( ) 既加冠( )
衣食所安 ( ) 肉食者鄙( )
安 鄙
安能辨我是雄雌( ) 蜀之鄙有二僧( )
3.解释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 ) 小大之狱 ( ) 可以一战 ( )
牺牲 狱 可以
做出牺牲 ( ) 越狱逃跑( ) 这事我可以做(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忠之属也( ) 弗敢加也,必以信( )
情 忠 信
以情动人( ) 忠于人民( ) 诚实守信( )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夫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C.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5. 下列句子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长勺 B.何陋之有C.马之千里者 D.夫战,勇气也。
6. 指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填入括号内。
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 ②战则( )请从。
③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④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7.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二.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时间以外还交待了 和
2.文中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3.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如何看待曹刿对鲁庄公战前准备的评价?这一评价可以用《孟子》二章中的哪句话来体现?


5. 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

6. 曹刿的“远谋”在战前以及战争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默写重要句子。
(1)曹刿“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2)文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3)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 , ,
四.归纳成语典故
(1) :身居高位,安享厚禄的人鄙陋无知,目光短浅。
(2) :指做事时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3) :形容军队逐渐丧失了开头的锐气,战斗力越来越弱。
(4)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散。
(5) :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五.迁移运用。
1.举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两个著名战例

2.有人说长勺之战鲁国取胜,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收获与反思】:
《曹刿论战》导学案
课型:检测+展示 班次_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 姓名_______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文用的词句,常理解课文,会翻译课文。
??? 2、理清文章的主要情节,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 1、积累文言文用的词句,理清行文思路。
???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能正确、客观地评析历史人物。
?一、?知识储备:?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导学练案?
导案 复习检查区 ﹙各组上台展示﹚
﹙每空1分,单组做1、2、3、6题,双组做2、4、5、6、题﹚
1、填空
本文选自《 》,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时期的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_____体史书。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每空1分﹚
曹刿﹙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 公与之乘﹙ ﹚
小信未孚 ﹙ ﹚ 登轼而望﹙ ﹚ 下视其辙﹙ ﹚ 夫大国 ﹙ ﹚ 望其旗靡﹙ ﹚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每空1分﹚
必以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之属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辨析下列句中“以”字的含义。﹙每空1分﹚
﹙1﹚何以战 ____________ ﹙2﹚必以分人____________
﹙3﹚必以信 ____________ ﹙4﹚必以情_____________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将意思填在括号里。﹙每空1分﹚
〈1〉小信未孚 ﹙ ﹚ 〈2〉民弗从也 ﹙ ﹚
必以信 ﹙ ﹚ 战则请从 ﹙ ﹚
〈3〉公问其故 ﹙ ﹚ 〈4 肉食者谋之﹙ ﹚
故逐之 ﹙ ﹚ 公将鼓之 ﹙ ﹚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学案 合作探究区 ﹙分组讨论,抽查各组,每文段20分﹚
本文有两条线索,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请见——问战——参战——论战;以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文段一:
1、曹刿“请见”的原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通过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他认为“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突出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即______________﹙用4个字概括﹚。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文段二:
1、本段中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曹刿沉着果断、洞察入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证明了曹刿对战争指挥的正确。
3、此段只写了曹刿在指挥作战时告诉庄公该怎么做和不该,而不说明原因,直到战争结束才补叙原因。为什么要这么写?
文段三:
1、此段中体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2、曹刿论述作战胜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回答﹚
3、在作战中,曹刿认为“______________”之时,便可以发动反攻;在对方__________之时,便可以追击。
4、曹刿在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练案 训练提升区 ﹙互相讨论,抢答﹚
(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2)、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阐述理由。

本课小结
自我评价 : 积极﹙ ﹚ 良好﹙ ﹚ 一般﹙ ﹚
布置作业
类文阅读: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   【注 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2)既:尽。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阅读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原因是什么?
宋公没有听取司马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练案 (答案)
1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主要人物:曹刿 次要人物:其乡人、鲁庄公
文章运用对话描写,表现曹刿的“远谋”,写乡人的劝阻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忱;写鲁庄公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既有政治远见,又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战前的准备,作战的经过,战后总结经验。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章紧扣“论战”来写。
战前的经验和战后总结作详写,因为这些反映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中心的事,如战争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等不写或以笔带过。
3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二是善于捕捉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判断正确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4观点一:鄙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实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观点二:不鄙面对强敌压境,他不退缩,不屈服,主动迎战;他深知“衣食”的重要性,不独享专有;他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弄作假;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作战时,让刿参加,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得胜归来,又不耻下问,讨教获胜的原因等。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相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要素,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