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4 20: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达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二语文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考试号_______成绩_______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liàn   xuàn     yáng xiàn
千锤百_______  _______丽 _______溢 _______慕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俱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善长行书、楷书;画喜作枯木怪石。
②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平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副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错别字
正确字
3.默写(10分)
(1) 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 《己亥杂诗》龚自珍
(3) 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毛泽东
(4) 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5) 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________
(6)人生自古准无死?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文天祥
(7)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王勃
(8)王笑曰:“______________,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4.根据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在筑路的过程中,保尔和战友们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困难,但他们毫不畏惧,展示了筑路者顽强坚毅的精神。 (3分)
5.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莫言作品的特点。(3分)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6分)
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选段,完成6—9题。(共9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 )
A 佁然不动 C 如鸣佩环,心乐之
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似与游者相乐
B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不可久居 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7.以下四句话中的加点词,哪一项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2分)(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潭西南而望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D.皆若空游无所依
8.文中作者的情感前“乐”后“凄”,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情感变化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划线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何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翻译划线句子。(共4分)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放弃,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朱自清《背影》选段,完成12-14题。(共9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已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选文中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先从父亲的衣着写起且着意突出其色彩,请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中的“混入”能否改成“进入”,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16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同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龙应台《目送》)
乙: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朱自清《背影》)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概括两个语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形,并谈谈你从中领悟到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母亲来信了》选段,完成15-19题。(共14分)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千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土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拦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捣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5.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个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仔细阅读母亲每周的来信,从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心情?结合内容说说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插入了他路遇老乡的内容,这一安排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塑造一对母子形象,请举例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最后一课》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动作结束了全文,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你觉得本文的结尾如何?谈谈你的看法。(3分)
第三部分作文(40分)
穿上运动服,跨上自行车,记录下那一路上的曼妙,陶醉其间,回味无穷。打开溢满墨香的扉页,悟空的灵气,保尔的坎坷见证了那一路通向书山的曼妙,乐以忘忧,趣味无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你总能发现那一路的曼妙,也定能陶醉在这曼妙之中。
请以《那一路的曼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②不要少于600字;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