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1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1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15: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3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曲五首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诗词曲,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乐府诗集》
新课导入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背景链接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文体知识
松柏冢
累累
狗窦

舂谷
羹饭

zhì
zhǒnɡ
lěi lěi
dòu
chōnɡ
ɡēnɡ

字词检查
整体感知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请简要分析。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
希望落空(忧)
彻底失望(悲)
悲哀流泪,心茫然(悲)
精读细研
2.简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有何含义?
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
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精读细研
3.赏析: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精读细研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精读细研
4.名句赏析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分析:作者没说室内无人,而是描写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5.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精读细研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精读细研
7.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细研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8.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精读细研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回家所见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处境心情
羹饭熟 饴阿谁
东向看 泪沾衣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 ,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随堂检测
2.对《十五从军征》中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概括老兵六十五年戎马倥偬的生活和所受苦难之深。
B.中间十二句写老兵返家后看到家园已变成一片废墟的凄惨景象。
C.最后两句写老兵“出门东向看”,做好饭后有意识地到门口张望,盼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D.这首古诗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
C
随堂检测
3.对《十五从军征》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内容取舍剪裁得当,结构布局严谨,独具匠心。
B.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C.语言质朴,不尚雕饰,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深刻的主题,收到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运用白描手法,着重刻画人物的言行与心理,环境描写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D
提升进阶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建议答题字数:50字左右)
【答案】本诗赞美了前线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对人民的遭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由此可知,前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把现实与梦境相比,从而突出现实的残酷,“骨”借指战死的人,“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提升进阶
2.本诗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建议答题字数:50字左右)
【答案】“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作者借助想象,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写作手法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作业布置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个故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作者名片
背景链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文体知识
字词检查
珠 帘
zhū lían
罗 幕
狐 裘
锦 衾
都 护
瀚 海
阑 干
羌 笛
风掣
luó mù
hú qiú
jǐn qīn
dū hù
hàn hǎi
lán gān
qiāng dí
fēng chè
整体感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 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整体感知
诗文翻译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儿走过的脚印。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坚强意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怎样的环境?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诗意分析
整体感知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
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2.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过渡作用 (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由诗歌的标题猜想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
精读细研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奇丽雪景、军中苦寒、冰天雪地、
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精读细研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4.诗句探究
精读细研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严寒。
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出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这两句诗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精读细研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精读细研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里,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7.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此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课堂小结
在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景,进而由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转向内,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本诗波澜起伏的意境。
结构清晰,章法严谨。
课堂小结
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内涵丰富,意境鲜明。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咏雪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的风光
送别
瀚海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的气氛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 ,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随堂检测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A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随堂检测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解析】B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非夸张;C项,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的是“愁”字而非“凝”字;D项,连举三种乐器,是为了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随堂检测
提升进阶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旅次①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②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①次:停留。②无端:没来由。
1.诗中,诗人为什么要将“十年”说成“十霜”?(建议答题字数:25字左右)
【答案】“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句中的“十霜”本身就有经历了十年的意思,“霜”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提升进阶
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两位诗人同是异乡客,一个是戍守边疆,建功立业;一个是为博取功名,谋求出路。试比较两诗流露出的不同情感。(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和守边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旅次朔方》:久居并州,难以回乡的思乡之情,被迫流落到更远地方的苦涩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对比理解。解答时需要通过两首诗歌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本诗是表达了作者长期客居并州,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是对友人归京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业布置
借用本课的相关描述写一个塞外生活小段子,300-500字。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了边塞地区壮美的雪景,感受了岑参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接着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作者名片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字词检查
神州
shén zhōu
风光
fēng guāng
兴亡
xīng wáng
兜鍪
dōu móu
天下
tiān xià
敌手
dí shǒu
zhòng móu
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词牌名。
题目。
有所感慨。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固亭。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说
整体感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文翻译
整体感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
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
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整体感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一问:

倒装句,神州何处?
精读细研
1.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慨雄壮,意境高远,沉郁顿挫。不失为千古唱,亦可见辛弃疾手笔之大气。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叩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二问: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一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精读细研
三问: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2.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答具有强烈的抒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无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精读细研
“战未休”含义深刻, 实写史事,却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3.说一说:下阙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怯懦苟安,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精读细研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词人注意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借古讽今。
课堂小结
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彩。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结构新颖。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阕写景
望神州
北固楼
千古事
长江流
下阕怀古
万兜鍪
战未休
谁敌手
孙仲谋
感慨兴衰
赞美孙权
讽刺当朝
课堂小结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的句子: 。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 ?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随堂检测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下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B
2.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随堂检测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蘸:沾染。
鞘:马鞭。 澹:恬静安然的样子。
提升进阶
秋日天空明净,远处水天相接,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阵阵马鞭声。
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及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1.请描绘上片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与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提升进阶
作业布置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著名作家二月河谈到为官之道时曾说:做官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和官衔与人们、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是最高层次的,诸如焦裕禄、文天祥等,属于这个层次。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诗走近文天祥,了解这位民族英雄的所思所想。当然作为语文课来讲,更主要的是知其人,解其文,进而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
新课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目标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新课导入
作者名片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过零丁洋》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迈,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景链接
字词检查
遭逢
zāo féng
干戈
gān gē
寥落
liáo luò
破碎
飘絮
pò suì
piāo xù
浮沉
fú chén
惶恐
huáng kǒng
遭逢:
起一经:
干戈:
寥落:
四周星:
风飘絮:
雨打萍:
惶恐滩:
零丁:
汗青:
词语注释
指遇到朝廷选拔。
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
干和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
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年。
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孤苦无依的样子。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字词检查
整体感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 如今被俘,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整体感知
诗文翻译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精读细研
3.理解颈联中“惶恐”“零丁”含义。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精读细研
小结:《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 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
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收尾而成为千古名作。
课堂小结
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高度概括了个人的生平遭遇和国家局势,表达出诗人慷慨激昂、忠心耿耿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悲壮激昂,高度概括。
课堂小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课堂小结
过零丁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明经出仕 积极抗元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对偶)
山河破碎 形势危急(比喻)
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主旨)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课堂小结
1.《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句子: , 。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句子: , 。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句子: ,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随堂检测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随堂检测
3.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随堂检测
提升进阶
夜 坐
[南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①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注释】①蛩:蟋蟀。
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建议答题字数:60字左右)
【答案】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叫声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提升进阶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的意境。描绘诗歌意境,第一步要先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二步要具体阐释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在忠实于原诗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本题可结合首联中的“淡烟”“枫叶”“细雨”“蓼花”,颔联中的“雁”“寒蛩”等意象,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述即可。
2.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答案】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本诗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颈联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呐喊。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作业布置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
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面对这要塞,元代散曲家,时任陕西行台中丞的张养浩发出了怎样的咏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作者名片
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背景链接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简介
文体知识
元曲 盛行于元代。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杂剧,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文体知识
字词检查
fēng luán
峰峦
bō tāo
tóng guān lù
chóu chú
jīng xíng
gōng què
波涛
潼关路
踌躇
经行
宫阙
字词检查
聚:
怒:
山河表里:
兴:
西都:
踌躇:
秦汉经行处:
经行处:
汇聚、聚集,用动词来表现群峰众多的样子。
这里比喻气势强盛,不可阻遏。
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表,外。里,内。
长安。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
经过的地方。
兴盛,与下面的“亡”表示改朝换代。
曲牌名。
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群峰众峦像在这里聚集,大浪巨涛像震怒了,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经秦汉故地,万间宫殿都化作了泥土。
唉!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一层:潼关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由地势险要转入怀古情思。
第三层: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整体感知
2.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精读细研
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河表里潼关路。
精读细研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可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作者下文的感慨。
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其间必有无数悲戚的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精读细研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精读细研
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精读细研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写出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全曲先写山、河、关、路,再回顾历史,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主题,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课堂小结
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心”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灾难之大,令万间宫殿“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吊古伤今,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课堂小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
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人民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
(写景)
(抒情)
(议论)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情景的句子: , 。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主旨的句子:
;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归纳小结
《诗词曲五首》让我们度过了难忘而美好的诗词课堂。从“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生子当如孙仲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那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随堂检测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案: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提升进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古诗,回答问题。
提升进阶
1.两位作者都因“望”而生感慨,他们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建议答题字数:70字左右)
【答案】
同:都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异:《潼关怀古》还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野望》还抒写因兄弟离散、自我孤身浪迹天涯和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结合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并联系诗歌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提升进阶
2.两首作品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建议答题字数:90字左右)
【答案】《潼关怀古》:①借古讽今,在咏潼关、咏西都长安中精辟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②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开头一句写景,中间两句以抒情为主,最后一句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野望》:描写与抒情相结合,首联写野望之景,颔联、颈联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歌,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作业布置
默写古诗词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