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并序)》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6 16: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琵琶行并序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忱《吊白居易》
目 录

知人论世

诵读感知

文本研读

技法点拨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走近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属陕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 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曾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代表作有《琵琶行并序》《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创作变化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
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了解歌行体
“歌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学习和借鉴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有三:
一、在声律、韵脚方面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二、篇幅可长可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只有18句,白居易的《长恨歌》有120句;
三、句式灵活,以七言为主,夹杂其他句子。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长安城一片混乱。白居易率先上书请求缉捕凶手,当权朝贵便抓住这个把柄攻击他“越职言事”,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看花”的诗,有伤名教,最终朝廷将其贬为江州司马。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实际是闲散职务。元和十一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琵琶行》。
第二部分
诵读感知
诵读诗歌
诵读全诗,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例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重点字音
湓浦口(pén) 荻花(dí) 商贾(gǔ) 悯(mǐn )然
铮铮(zhēng) 转徙(xǐ) 幽咽(yè )
抹复挑(mò tiǎo) 霓裳(ní cháng) 虾(há)蟆(ma)
六幺(yāo) 间关(jiàn) 红绡(xiāo) 慢捻(niǎn)
钿头银篦(diàn bì) 春江花朝(zh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转轴(zhóu)
古今异义
①明年秋
②因为长句
③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古:于是创作 今:表因果关系)
(古:突然冲出 今:鼓出来、超过一般)
(古:整理 今:使紊乱变整齐)
(古:容貌 今:色彩)
(古:年纪大 今:排行第一)
(古:以前 今:向着前方)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诗歌分析——赏析小序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左迁:
②明年:
③善才:
④委身:
⑤贾人:
⑥出官:
⑦始:
⑧迁谪:
⑨为:
⑩歌:
凡:
言:
命:
贬官,降职。
第二年。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商人。
京官贬黜往外地任职。
才。
贬官降职或流放。
创作。
作歌。
总共。
字。
命名。
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常用说法: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 授予官职。
擢: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的地区。
黜: 免去官职。
去: 解除官职。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也指官员辞职归家。
古今异义词
长句 古:七言诗 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当心 古:对着中心 今:小心
第一部 古:最优秀的一队 今:最先的一部
年少 古:青年子弟 今:年轻
阿姨 古:教坊管理者 今: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的妇女
去来 古:走了以来 今:离开了又回来
唧唧 古:叹息声 今:虫叫声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 古:于是创作 今:因果关系连词
突出 古:突然冲出 今:鼓出来;出众地显露
向前 古:以前 今:向前方
颜色 古:容貌 今:色彩
老大 古:年纪大了 今:排行第一的人
整顿 古:整理 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2. 诗前的小序用意何在?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3.说明本诗的写作目的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诗歌分析——赏析小序
诗歌分析
请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江头送客惨将别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声
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江头:
②瑟瑟:
③管弦:
江边。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指音乐。
诗歌分析——赏析第一段
2. 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赏析第一段。(景+情+翻译+作用)
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和“别时茫茫江浸月”写景,②“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抒情。③茫茫秋江边,暗淡的月光下,暗红的枫叶和惨淡的荻花在瑟瑟秋风中摇曳,④为诗人谪守江州、月夜送别友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诗歌分析——赏析第一段
3. 本段写离别,诗人突出一个“惨”字。诗歌如何烘托这一“惨”字的?
①暮色暗淡,使人惆怅惜别;
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③没有音乐助兴,对饮闷酒,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④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气氛。
诗歌分析——赏析第一段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暗问:
②回灯:
③掩抑:
④信手:
⑤续续:
⑥拢:
⑦捻:
⑧抹:
⑨挑:
⑩幽咽:
凝绝:
暗恨:
乍:
低声询问。
重新掌灯。
声音低沉。
随手。
连续。
扣弦。
揉弦。
顺手下拨。
反手回拨。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凝结不动。
隐藏在内心的愁怨。
突然。
诗歌分析——赏析第二段
2. 在琵琶女演奏前,诗人先写她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①烘托演奏技艺的高超,调弦已十分动听,正式的弹奏更不用说了;
②烘托弹奏音乐的感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下文更可想而知了。
诗歌分析——赏析第二段
3. 作者几次听到这动人的琵琶曲?分别在文中哪里?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略写,侧面烘托)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详写,正面描写)
③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略写,侧面烘托)
诗歌分析——赏析第二段
4. 第二次详细描写琵琶声,音乐有哪些变化?
诗歌分析——赏析第二段
音乐变化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声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高涨起来,以激越、雄壮的节奏。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5. 诗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
角度: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诗歌分析——赏析第二段
5. 诗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
方法:①贴切的比喻。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
②运用叠词。如“嘈嘈、切切”状声,使得琵琶声仿佛在耳畔鸣响。
③侧面描写,如对听者的感受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现音乐的无限魅力和感人效果。
诗歌分析——赏析第二段
①敛容:
②缠头:
③钿头银篦:
④等闲:
⑤颜色故:
⑥老大:
⑦阑干:
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对歌舞妓女打赏用的锦帛。
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平常,随随便便。
容貌衰老。
年纪大。
纵横交错的样子。
诗歌分析——赏析第三、四段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重:
②唧唧:
③呕哑嘲哳:
④暂:
⑤更:
⑥翻作:
再次。
叹息。
指声音嘈杂刺耳。
突然。
再。
写作。
2. 第三段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琵琶女形象?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出众,名噪教坊,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惨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典型性,诗人借琵琶女的形象深刻地揭示封建社会中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诗歌分析——赏析第三段
生活轨迹及情感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琵琶女“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高涨起来,以激越、雄壮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3.琵琶女的音乐变化和她的生活轨迹有何联系?
4. 诗人为什么而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 诗人 琵琶女
来处 去年辞帝京 本是京城女
才华 才华横溢的诗人 名满京都的艺人
经历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诗歌分析——赏析第四段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却坐:
②促弦:
③转:
④向前:
⑤掩泣:
⑥青衫:
回到原处坐下。
把琴弦拧紧。
更加。
以前。
掩面哭泣。
黑色单衣。
诗歌分析——赏析第五段
2.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歌分析——赏析第五段
诗歌前后贯串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诗歌分析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诗歌分析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诗人对她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小结
第四部分
技法点拨
本文运用明暗两条线索,结构严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1、构思匠心独运
艺术特色
诗人在叙事过程中,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自己,详写琵琶女。写琵琶女的自述,虽从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叙事详略得宜
艺术特色
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立体可感;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对听者感受和景物的描写,侧面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3、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音乐
艺术特色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之琵琶女形象塑造技法短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时,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拓展阅读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羡。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人通过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容姿。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中国古代三大描写音乐的诗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贺《李凭箜篌引》
白居易《琵琶行》
清人方扶南称这三首诗“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同:
侧面衬托、比喻
异:
《琵》:正面描写、比喻为主
《李》:侧面衬托、夸张、拟人为主
李贺在他的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当时著名的箜篌演奏家李凭高超艺术的敬佩。用一连串地比喻,时而山崩地裂,时而凤凰啼叫,将箜篌的清脆、和缓表现得淋漓尽致。箜篌音乐更是惊动了紫皇,乃至于桂树下的吴刚都听的入神不肯睡去。这首诗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其描写音乐的艺术境界非同凡响。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一会又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
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韩愈的这首诗不但将琴曲的声音和节奏描写的精细入微,诗人对听琴的感受,更是生动形象,自然让人想到此琴曲的奇妙之处。